两新组织的政治诉求与经济发展中的参政热情


 

    两新组织的政治诉求与经济发展中的参政热情

  李华新

    在这次党的十七大会议上, 人们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作为民营企业家有20个民营企业家作为代表参会,作为律师界的代表有两位律师参会。而前不久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回答外界的多党合作问题时,对于作为参政党的地位也给予了正面的回应,作为民建中央主席的成思危同志有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一个合唱团既要有男声部,也要有女声部;既要有高音部,也要有低音部;既要有歌手,也要有指挥,这样才能唱出和谐动听的歌曲,否则就只能是杂音。

    现在我们在面对两新组织的问题时,其实也是有这样的一个现实,那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自然就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而且两新组织也是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

    新经济组织,是指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混合所有制经济组织等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

    新社会组织,是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称。社会团体,指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等。民办非企业单位,指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笔者以为,注意在新的历史时期两新组织中人员的政治诉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参与两新组织或是在两新组织中就业的人员,其实也是在社会上具有较高学历和有较高素质的人群,而对于这些人,应该如何被吸收到党内来,而不是游离与党组织之外,成为党的新生力量。实际上,这对于中共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对于在未来岁月中党的执政能力,也是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因为当我们在对当下的劳动力成本进行比较时,就会发现社会的发展,已经在逐步进入高成本时代,人才的竞争,其实也是关于人的思想理念和在世俗社会如何保持生命力的一种竞争。因为如果你的政治主张不再吸引新一代,那么作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也许就要打折扣的。

       据中组部消息,截至2007年6月,全国党员中,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党员有318万名,占党员总数比例的4.3%。与2002年相比,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党员增加169万名,增长113.4%,是党员数量增幅第二大群体。除了明星企业和企业家,甘肃、新疆以及西藏这些西部地区也有民营企业家代表的入选,很明显,从地域分布上看,“民营企业家”的概念已经超出了以往只是针对东部地区的称谓。

  国内媒体评论称,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们现在越来越多地和政治发生关系,在很长时间里他们热衷于参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随着执政党大门向他们敞开,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竞逐党代表,“因为他们确信,如果有政治职务,就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样的热情在十七大之后,应该是具有再添一把火的作用。

    另外一些党建专家也坦言,在人们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念拥有新的解读方式的时候,关于党建的理论,也是要与时俱进的。作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当下,两新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分量不容忽视,为此作出贡献的两新组织中的人士,他的政治诉求也要求党的执政理念有相应的调整。

  而且不管是把这些私营企业主作为新阶层看待,还是社会群体看待,他们的可塑性都表现得相当强。因此中共如何面对这样现实,自然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现在所谓的新社会阶层远没有形成整体意义上的共同阶层意识,政治上的追求也缺乏一整套系统的东西。“他们只是在主观和客观上被逐渐建构起来,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倾向性非常明显,还不是作为一个阶层的集体意识出现。” 而面对此种现实,党建实践也在要求,必须面对这样的具体问题,不是回避,而是积极稳妥的推进和鼓励两新组织参与到经济发展、共建和谐社会中去。

 但是,这就需要我们先行一步,在党的建设方面有所构建,新社会阶层的主要利益诉求,是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的执行力,从而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更加稳定的政策和法律环境。这里的一些诉求有的是出于自身的需要,但是就是这样的主观上的利益诉求,在客观上却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凝聚的力量,这个力量也是与新社会组织的政治诉求是一致的,而且这一力量能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无疑所起到的作用将会是积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政治诉求的热情,也是和自身的利益一致的,既然这不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问题,那么就应该提供这样的诉求平台。并且为此提供机遇。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