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新之:财经书籍出版人、商业观察家,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的营商环境和公司案例
2007年的夏天,在房价如汹涌潮水一再扬升的这个炎夏,刘凯君的《开盘》付梓之际,三十余篇序言,端的是一场事先张扬的地产2.0行为艺术。
“开盘先开会,卖楼先卖书。”这两句半通不通的归纳,倒也非常切合时下地产行当之中的营销思路。既然是刘凯君前后十年的力作和盘托出,那么,就必须辅之以一场轰轰烈烈的业界事件。
因此,也就有了这样一本三十余篇序言的前无来者的地产文本。
一本书会有多少篇序言?
在地产1.0时代,应该是两三篇,多不过四五篇。老手、专家上阵吆喝。或者是一些不太有关系的名人在纸上站台。
而在Business 2.0时代,一切正在潜滋暗长地颠覆。
“消费者真的需要每一间房都有海景吗?”这是一个海滨城市的房地产董事长的提问。他问的是一群来自于海外的洋设计师。他提醒这些已操作过数十个项目的专业人士要注意,今天能够购买千万元别墅的中国人,不会简单地满足于能够看到海,或者花园里面有一株小树。消费者同时更加关心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程度。
市场经济的中国商业社会之中,尤其是卖方市场房源紧俏的这几年,“消费者”这个词,常常是弱势群体的代表。所谓以消费者为中心,往往就是营销时代最虚伪的道理。在过去,企业肯定是高高在上的,无论其怎样装扮得亲民,消费者还是被灌输和引导的下层大众。
但是,正在来临的Business
2.0时代,消费者的话语权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消费者和企业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产消者”这个说法是托夫勒在36
年前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来的,未来的商业世界,有人预言,将不会再有纯然被动的消费者,而是生产(Producing)和消费(Consuming)融合成一个词——产消(Prosuming)。其在新产业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企业不得不将消费者纳入其中,让顾客成为决策者的一部分。
回头看人人都懂得说的“消费者导向”的价值取向普及不难,但是关键不在于价值取向,而是如何实现这个价值取向。以一度竞争最为自由也最为激烈的家电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有终端才能够贴近顾客,而不是其他。
在这样错误的认知下,渠道商不断地拓展规模、不断地构建“超级终端”、不断地扩张疆土,以短短几年间积聚的力量,开始了全国性的布局,并以这样的地位挑战了制造商的威信。但是,就像陈春花教授指出的:事实上,顾客(也就是消费者)既没有跟随产品制造商,也没有跟随服务零售商,顾客只是顾客,“顾客是在顾客自己那里。”
正在逼近的Business
2.0时代,将是体验、互动和扩散的商业碰撞。“体验性”和参与性一定会改变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在Business
2.0时代,只有组织者和参与者,角色被打散重来,整个产销过程,变成一场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参与和决定的游戏。
因此,小到一盒牛奶,大到一栋别墅,在今天和可见之将来,都已经对于传统的销售方式提出新要求。那些正在绞尽脑汁研发自己产品的开发商们,要注意了,没有消费者的参与,你们的努力,可能什么都不是。就像刘凯君这本书,如果没有一众粉墨登场的三十余篇吆喝,那么,后面六部分十年勾沉的力作,也会略显逊色。
当然,作为本书的具体操作承办人,我得为这个庞大芜杂的序言部分负责。而至于本书的名字《开盘》,也是本人在此稿之中的建议,侥幸能够最后入选,多少有点开盘抽签得中的欢欣。
现在,请大家一起进入惊心动魄又文辞旖旎的《开盘》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