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曲江新区办书市,我们应邀去签名售书。
因头一天下小雨,主办人将签名地点放在了大雁塔北广场的“红木阁”里。铺着地毯,摆着书案,还有高档沙发、茶桌等布置,环境很是优雅。我一看,这分明是书画家挥毫表演的场所,但文学书是要普通读者来购买的、阅读的,还是平常一些、大众一些、离老百姓近一些的地点好。
我提出换个地方,到广场上去。
刚好,外边雨停了,天上露出太阳朦胧的可爱的影子。
主办人说,外边只能摆小桌子,可能简陋一点。
我说,有桌椅就行。其实嘛,作家写作就只用一张普通桌椅,与豪华阔气无关。
于是,临时在广场上摆了一排条桌。“紫香槐博客散文丛书”的七位作者,于桌后坐好,面前放着他们各自的书。
这时才看到,现场签售著作的其实是9个人。东边坐着老爷子孙见喜,售他的长篇小说《山匪》;西边坐着一位纤秀的女子,也摆着一部长篇小说。
这女子就是吴文莉。
苗条的身材,恬淡的笑容,清新的气质。
她用坐在银行的柜台后边数钱的细手,写出了厚厚的长篇小说。
名字还叫《叶落长安》,很感沉重的题材。
更没想到,吴文莉还是个画家。
那天签名售书结束时,她送给我们每人一本画册。
我把画册带回家来欣赏。
欣赏文莉,需要安静。像赏花,心中不可浮躁。
她的国画,以工笔为主,以花鸟见长。我最关注的,还是那些取材于长安的画面。古老而沉雄的长安古都,在她的笔下变得凄清细致。但她的命题又是厚重的,比如《苍茫长安雪》、《叶落满长安》等。大气的标题与精细的笔法形成对比,自有一股深意在其中。
正如她的人,表面是恬静的,思想深处却是激越的。
吴文莉网上的博客名,也叫《叶落长安》。
她与古长安有解不开的情缘。
博客里有她的画,她的一系列文章。
在文章里,她叙述了创作小说的艰辛过程,令人感慨唏嘘。
还有她写画 家写老师的散文,文字凝练传神。
我以我的方式爱我的西安。她充满感情地这样表白。
写作中的吴文莉,是疏朗开放的。
后来,她来我的办公室,翻阅着我的摄影小册子,莞尔笑了。
怎么啦?我问。
她指着那幅名叫《宫墙上的小野花》的摄影作品说,我也画过这种角度。
她又翻开她的画册,把《长安一片月》指给我看。
我拍得是大雁塔老围墙上长起的一朵小黄花。
她画得是小雁塔的塔影、圆月、宫墙、花丛。
英雄所看略同。
审美比较接近。
我用文学的目光在看摄影。
她用文学的目光在看绘画。
现在,关于吴文莉的发展,各有所论。
美术界的人士说,你要多画,绘画是你的专长。
文学界的人士说,你应多写,你的文笔很好。
我说,这不矛盾呀,画家吴冠中、黄永玉、韩美琳、陈丹青等都写得一手好文章,作家中也有不少丹青高手。现在,艺术越来越边缘、多元化,不必强行划界。
她笑了,点点头。
其实,当初从待遇丰厚的银行辞职,她的心底就有了坚定的选择。
过几天,她发来一则手机短信。
内容是:感谢你的支持,我会多写一些散文给你看。
我回了一信,内容是:
阅读吴文莉,这是一种美好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