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善于在发展中控制风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日前表示,今年我国财政收入有望达到5.1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全国人大通过的预算多增7000亿~8000亿元人民币,对今年增收的财政收入,政府要专门做出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实施,目前考虑“将会增加财政在民生上的投入,并减少财政赤字”。这将是我国继2005年和2006年逐步收缩中央财政赤字后的再一次压缩。

  为了拉动内需,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1998年我国政府作出果断决策,将财政政策由“从紧”转向“积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后,随着国债的大量发行,财政赤字也在逐年增加,赤字率(赤字占GDP的比重)曾一度逼近3%的国际公认警界线,由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也正是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几年间,我国政府投入大量的国债资金进行重点建设,不仅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消费、促进出口和支持改革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自2005年起,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再次发生重大转变,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事实也是如此。近三年我国财政赤字呈逐年下降趋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不断下降。2006年,中央财政赤字2749.95亿元,比预算赤字2950亿元减少200.05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1.3%。2007年安排中央财政赤字2450亿元,比2006年预算赤字减少500亿元,预计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1%。如果再从增收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减少财政赤字,那么最终的结果有望比预算更为乐观。

  目前,尽管从衡量财政债务风险的一些指标来看,我国债务规模虽然还有一定的回旋空间,但我国政府借鉴一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对财政风险依然保持了应有的警惕。特别是在中央财政赤字数额较大的情况下,一些地方财政的隐性债务风险值得重视。一旦诸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项目泛滥,造成地方财政亏空,这个包袱最终还要靠中央财政来承担。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朝才说,这种情况在财政上称为“或有负债”,一旦显现,决不是一个小数目。历年来,国家财政部密切关注并积极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财政风险。

  减少财政赤字,控制财政风险,势必要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这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要在国债资金投向结构上做文章,确保有限的国债资金发挥最大的功效。当前,在国债资金的投向上,应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用于加强农业、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薄弱环节,突出“民生工程”。把有限的钱花到急需解决矛盾的地方,尽量消除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隐忧,消除各种不和谐现象。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就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