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地生活在通胀时代


近年来,我们都明显的感觉到,市场上的东西越来越贵了。私家车主在享受汽车给生活带来的快捷和惬意的同时,也要咽下由于汽油蹦高涨价所带来的苦涩;承担居家过日子的大妈大嫂,每天大概都能痛感自己菜篮中的食物样样都是涨价没商量;尤其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房子价格更是涨的离谱,北京、上海、深圳的房子每平方的价格已经好几万了,就连沈阳这样地处东北的二流城市,过得去的房子也要4000元以上了,至于那些新推出的洋房(更别说别墅了)的价格,就更是宰你没商量,没有上百万的预算,你就趁早别核计。

一句话,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通货膨胀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就是,商品的价格随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波动,而且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的收入水平总体是向上的,因此基本呈现出需求大于供给的趋势,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涨价成了市场上的一种单边效应,支付货币的购买力事实上在下降。偶尔还能听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对涨价的不适应而发些牢骚,把今天的商品价格与30年前的状况相比。这显然是在自寻烦恼,此一时,彼一时嘛,大家其实心理都明白,这种市场调节的作用是我们能过上今天这样好日子的原因之一,牢骚归牢骚,其实谁也不愿意回到从前啊。尽管处在通胀的时代,我们国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其实还是蛮高的呢。

前几天看到“第一财经”频道对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访谈节目,很受启示。谢国忠谈到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他认为发生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轮番涨价现象,其实是在政府的控制之下的,不会失控。因为土地是国有的,是由政府支配的,房地产商开发楼盘最大的支出就是买地的代价,这些年不断涌现出的“地王”现象,就说明政府是支持房地产市场升温的。政府将土地卖出了大价钱,获得了大额的卖地收入,就可以用这笔钱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大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祖房。而在那些昂贵的土地之上建成的高档楼盘,能花上百万的代价成为这类房屋业主的人,一般是支付能力较强的“富人”,在这些人购房款中,有相当部分是用于土地支出的,通过开发商购地而交给了国家。如此的经济循环实际上就如同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让社会上的富裕阶层的人,心甘情愿的以市场化的方式,借助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帮助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们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生活状况。

回想这些年来,政府尽管屡次强调要控制房价,但房价却越来越高,恐怕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呀。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房地产市场应该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性健康发展,让富人住高价房,让其在享受高品质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要付出超额的代价,从而间接帮助那些经济状况不很好的人群,能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祖房,从而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和谐状况。我只是觉得,这种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但作为此计划实施的重要第三方,也就是那些房地产开发商们的行为尚需要规范,尽管在商言商,无可厚非,但过于功利的行为则需要采取非市场手段进行限制的。

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连番暴涨的原因,除了土地因素之外,与周边市场的虚高和泡沫成分过多也有很大的关联。例如这两年中国A股市场指数翻了五倍,从1000点跃升到6100多点,股市的财富效应使中国人有钱了,投资能力、消费能力大幅度提升了。这种财富效应的放大也导致了许多国人对财富的占有欲望空前膨胀,对提高物资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变得空前狂热,这也使房地产市场的温度急剧上升。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日用消费市场、文化市场等,它们之间的联动效亦将日益明显。

人们的财富欲望、消费欲望都在急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保有一份清醒才是。现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财富的故事,人们都有着许多美好的向往,但还必须注意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必须理性面对的通胀时代,每个月的消费指数都在提高,银行储蓄依然呈现的是负利率的状况,我们的物价状况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之上,人们的医疗及社会保障制度尚处于非常不完善的境况之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要保证自己基本的生活质量,保证拥有足够的经济支付能力去履行家庭、社会、职业的责任,就必须理性认识我们当今所处的社会及市场环境,合理安排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使自己的小日子也要确保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