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冬至饺子的文化味


吃出冬至饺子的文化味
 
今天,我突然从台历中发现明天是冬至了!这个节日小时候可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因为过节这天要吃饺子。这就像过年一样犒劳人。结婚以来,自己成家了,生活也好了,却不爱动手包饺子了,过节也往往不包,怕那太费事。一般都是去超市买回来下着吃,这样省事,可口味却差一些。今年我要在北京过冬至,饺子照样得吃超市的现成的。
 
那年冬至节,爱人说咱们也吃饺子吧。我说行啊,但我又愁着包,就干脆到超市买来三斤,并且芹菜、韮菜和白菜的各一斤。我在超市看到许多人在买,看来这天真的是吃饺子的节日。当时就想,为什么冬至节要吃饺子呢?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据传说东汉南阳有个名医叫张仲景,他医术很高,不管什么疑难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赞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活东奔西走的穷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
 
张仲景一到家,登门求医的人很多,他虽然很忙,可是心里总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药治冻伤。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然后分给来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经常为当地百姓治病,受到那里百姓的爱戴。他告老还乡后,长沙的百姓想念他,每年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乡亲们的心意来看望他。那年,张仲景身患重病,长沙老人说:长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寿终时葬在长沙。南阳的人哪里肯依?两下里就为这事争吵起来了。张仲景说:"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我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了,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哪里算了。"众人一听,也不再争论了。
 
那年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长沙来了许多人吊丧,并要把他的尸体运到长沙去。遵照他的遗嘱,南阳和长沙的人抬着棺材上路了,走到当年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忽然断了。众百姓忙打墓,下棺,填坟。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昼夜不停,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又在张仲景的坟前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张仲景是冬至这天寿终的,又是冬至这天开张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文化,这些年有些失传,有些甚至让外国人抢去申请了世界文化遗产,成了我们心上的一块痛。可是,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呢?我们自己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了吗?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知道多少呢?包括这些民间民俗的纪念活动,我们都从中受到一些什么教育呢?人们现在也许只知道冬至节吃饺子,至于为什么要吃饺子,吃饺子还有哪些传说就不一定知道了。所以,冬至吃饺子不吃饺子是小事,记住记不住有关这吃饺子的来历和传说故事背后的传统文化才是最重要的。看来这吃饺子还是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吃过冬至饺子,马上就要吃春节饺子了,真是像那位老外说得那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时光如梭,人生如歌。好好珍惜时光,好好工作、学习和生活吧!不然,真的是在浪费生命了。(林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