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到底是什么样的?


明堂到底是什么样的?
 
  明堂是上古帝王处理政务、举行庆典、开展教育活动的地方,是国家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和首脑生活的地方。《礼记》有一篇叫《明堂位》,详细记载了明堂的式样和相关礼仪。但是,古往今来,无数学者为了明堂争讼不已。这里不必一一列举不同说法,直接切入正题,加以论述。
  明堂由来已久,在远古时代,人们聚会的无壁的大房子,因为比一般房子明亮,所以叫明堂。随着技术的进步,明堂发展为大房子,最后成为宫殿。由于经济实力、政治形势等因素的限制,不能认为后来的明堂规模一定比前代大。仰韶文化五、六千年前的大房子,如半坡F1,面积约175平方米,内有四根0.5米粗的大柱,四周立有许多柱子,专家认为这就是当时的明堂。又如大地湾F901,有墙和屋顶的部分就达290平方米,其宏大的规模、先进的工艺、严整的布局,令人赞叹不已。它的样式与清代皇宫前庭、前朝、后寝、右祖、右社的格局十分相似。夏代和商代的宫殿,已经发掘过一些,规模也很大。当代学者推崇的顾颉刚先生的论断:“(明堂)只是一个朝南的大礼堂,是集众开会之所,本不神秘。”大体上是对的,然而缺乏发展的观点。明堂的构造由简而精,功能渐趋完备,不能混淆时代界限。把真正的原始社会与炎黄时代以至夏商周的文化混淆起来,打乱时间顺序,统统视为文明水准以下,怎么能有公正的认识呢?《大戴礼记·明堂》:“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此说不全面。明堂最初用茅草盖顶,但不会总是上圆下方。从美国那伐鹤人的房子来看,墙壁为八边形,屋顶为圆形,构造相当复杂。从五六千年前发达社会的明堂已经告别简陋,变成壮观的大房子甚至是宫殿式建筑了。战国秦汉儒家的理想化模式,并不是都合乎过往的实情。汉代根据儒家理论建造的明堂不是五帝三王的明堂。
  明堂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公共建筑。最初只有一间,没有墙壁,后来发展为五室,如大地湾F901的前坪、前堂、后室和左右侧室显示出这样的样式。汉代把明堂定为九室,是与九宫的观念相关的。夏商的教学场所名称,诸说各异,有校、庠、序——地方学校,学——国办教育机构。名称无关紧要,有教育活动属实。校本义为在木栅栏内养马,序本义为练习射箭的地方,庠本义为养羊的地方。《礼记》讲“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学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这说明,教育的任务由有实践经验的老年人担任,教育与实际生活是结合的。明堂有教育的职能。因为平民无权受教育,教学则被官方垄断。贵族子弟从小受到全面的教育,可以观摩很多仪式,官员可以当他们的教师。西周的情形与以前一样,但到了东周,教育不再只由官方独办,民间兴起讲学之风。明堂的教育功能渐渐失去,演变为单纯的祭祀场所。
  《史记·天官书》:“心为明堂,大星天王。”东方苍龙七宿,形如一条龙,故龙图腾的太昊为东方天帝。心宿被看作天上的明堂,大星——心宿二是其中的“天王”。汉代的明堂是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的政治理想模式,称作明堂月令。《汉书·艺文志》说有两部相关著作,一部叫《明堂阴阳》(33篇)。一部叫《明堂阴阳说》(5篇)。
  研究明堂的实际格局,是研究中国古史的重要内容,但不应受到后来观念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