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情至美的抒写
——序汤湘华散文集《飘洋过海香椿树》
刘湘如
汤湘华送来这本文稿,嘱我给她的散文集写点文字。翻阅之间,一种熟悉的温馨扑面而来,从上世纪80年代走过来的安徽作家,对汤湘华的名字应该不会十分陌生,她那时就屡有散文见诸报刊,在我印象中,她的文笔很美,抒写细腻,有女性作家特有的阴柔,常常是娓娓道来,一笔不苟,用自己的心灵营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情结。我记得原《安徽文学》主编、已故著名散文家江流先生当年就很欣赏她的散文。很多年过去了,当年喜欢写散文的人有的升迁,有的消失,有的隐逸,但汤湘华如今还在坚持写散文,这确实是不易的。生活嬗变了一切,而汤湘华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也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在这本集子中,海外编占了32篇,国内编占了35篇,它们共同组织成一片烂漫,一页页,多方位的诠释出作者不断更新的生活范畴。她的散文涉猎很广,写国内的履历,体察,人文,缅怀,纵横捭阖文采飞扬;写国外的人物,风情,见闻,感受,随感而发亦庄亦谐。她的散文也并没有纪录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大都写一些身边的人物、生活和旨趣,然而那精炼的笔触,活灵活现的描摹,总是流露出作者对生活深沉而诚挚的爱,表达出她的一种人生态度。有时候,她的语言有一种诗歌的质地画面的色彩,有时候,她的记述有一种客观的冷峻,有时候,她也会发出对于人生的慨叹,而这一切都是在她细腻的笔触中展现出来的,她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生活和现实的图画。
这本集子“国内编”的三个小辑中类型各别,而《春风沉醉的夜晚》里的大部分作品,几乎可以说是唯美的。标题文本身也是美文,“……天堂寨点点的灯光,抹淡了暗夜的颜色……”而在有名的将军县金寨山里,“我看见了大红灯笼照亮着每家每户敞开的大门,如此朴素的民俗民风,更使我感到一种安宁,静谧,祥和……我实实在在感到了旁山依水的美丽,以及它和那些山镇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与其说这是对生活的记叙还不如说是对现实的赞美。《千岛湖一日》则另是一番情致:“……蓦然回首,便见一座座烟雾迷蒙的山峦拂面而过,若隐若现的轮廓,给了我似有还无的虚无缥缈境界中的无限遐想……我的魂魄被它们扯成了两半……”,这些多是另一番优美的记述。其它两辑中的《过生日》、《攀登》、《走出阴沉的沼泽》、《远去了,一片飘逸的白云》、《微笑的面对》等等,也都以特有的深情记述了一桩桩值得记忆的生活历见。它们几乎全部来自生活的本身或现场,作者用散文的方式记下这些,超越了尘世的种种纷争与纠葛,超越了现实的种种庸俗和腌臜,一切都化为内心的独白,或欢愉,或怡然,或痛苦、或忧郁、或愤怒、或虔诚,或迷痴,一切都是灵魂深处的声音。这也是一切散文的魅力之所在。
发现是一种眼界,而用散文的形式发现则是一种智慧。我应该是轻车熟路地穿过她语言的屏风,轻松进入她的生活乃至她的灵魂深处的。我们都是过时的文学浪漫主义者,用生命和精神挥霍着堂吉可德式的古老激情。然而读着她在“国外编”中那几十篇风格各异散文的表述,我还是深深被她的激情打动了,我相信这些文章自有它的内在魅力,我不怀疑这些文章也会打动那些如我一样了解文学的读者。《社区的街》中“……有棵珍贵的橄榄树,总是姗姗来迟地展开玉珠般翠绿的小叶儿”,“据说是《圣经》故事里,鸽子衔着一支橄榄叶飞回诺亚方舟的那种橄榄树……”这不是别的地方,这正是女儿家的门前,仅仅从这几句,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她在美国的生活状态了。一对老美夫妇上街购物,看见了自己喜欢的的沙发爱不释手,“……但囊中羞涩,结果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将股票卖给了他的两个同事……”,买回新的就“将家里那张大半新的沙发当垃圾扔了,谁知第二年股票上市,他卖出的股票价值飞涨……那原属于他的财运,竟然轻而易举被不可抑制的购物欲梦幻般的击碎了……”,“这老美最后还呵呵地笑着……”这就是《会花钱的美国人》中刻画的美国人!尽管文字在这里略显平实,也没有太多的思想成分,但我们好像看见了一对活灵活现的美国老人的生活方式,这是散文的需要,也是读者的需要,做任何华丽的描写在这里都是毫无意义的。《美国的中医诊所》一文,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国外的人权观念:“在美国这个讲法制的国家,行医需要特别小心谨慎。纽约就有过银针刚接触皮肤便哇哇大叫的病人,非说把腿弄痛了而纠缠不休,结果医生只好塞给他一百美元买了个安。”“有位华人医生给病人治疗时,艾条的火星将皮肤烫了个小泡,事后并没有造成感染,这在我们大陆不算什么,可是在美国却成了医疗事故被告上法庭……”,如此等等,她用诚恳白描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美国人的种种生活观念,使没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了解到很多地球另一端的人世风情和趣味。其他诸如《在美国学种菜》《飘洋过海香椿树》《老警》《小辫子》等等,也都从不同的方面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异域他乡的人情生活画面。
其实,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都可以轻松的涉及,只是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散文中,就刻上了作者自身的认知,不管是抒情或者记叙,只要能让读者产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就好。不管作者怎样安排文字,归根结蒂是表达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没有感情就不成其为散文,而没有真实就没有散文的生命。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事物、人生、景观,有了感受,深化升华,自然成文,这才是散文写作的真谛。所以好的散文,不管是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受,字里行间都有作者渗透着的感情。
我从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体会到,散文最忌讳的是虚假,没有真情实感不可能写出好的散文。要把散文写得自然,流畅,有可读性,光靠文采还不行,只有是真情,自己真实的体味,才能感染人。当然文采就如同山涧流水发出淙淙的声音,轻管细弦奏出悦耳的音乐,因为有了溪头和管器的存在,它也才有机会显得赏心悦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意真词朴才是散文的成熟之道。这也是我对于散文创作一直以来的观点。
汤湘华的散文无疑是很具有这些特点的。这次读她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掠影》,仿佛亲见那重重浓雾里翻滚的云霓,那情状,那气势,不是身临其境,不是有亲身感受,是空想不出来的。读她的《人龟情》,那“那伸长了脖子,转动着脑袋,青果头上的绿豆眼,亮闪闪沉着的张望,……大胆挑逗,起先它缩起头,露出丁点大的小鼻孔,旋即趁其不备昂头转身就走……”把一只乌龟写的生动怡然,不是有亲身经历,不是出自内心细致观察的人,是不可能写的这样活灵活现的。
(上海松江大学园一角。07,5月上旬摄于松江)
“形散神聚”之类已经是老一套的话题了,但它确实也是散文的一大特点。汤湘华在这方面可以说有着一定的传统功底。她无论是写国内国外的自然景观,或对已故亲友缅怀,或对于某个人或事的感受,或是域外的异样风情,往往是把记事联想和现实交叉在一起,轻轻一点,从容铺开,果断收拢。这就是写家所应该掌握的技巧,有时候经过巧妙的构想,它会自然地完全和文章的中心契合,文章中的景致、人物、事件因文而异因写作时的状态而异。散文的这些手法现在很多人并没有搞明白。散文病泛滥的一大原因,是因为现在一些人本没有散文写作的“资本”,本没有搞懂什么叫散文,却硬要在那里卖弄小聪明,以一些似是而非的小情调来糊弄报刊和读者,我对此十分鄙视。当散文成为文字垃圾的时候,散文也就泛滥成灾了,而真正散文离消亡也就不远了。
以上述观点观之,我以为汤湘华的《飘洋过海香椿树》还是很有些散文品位也有些看头的。由此想到文章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去做,要不断的积累自己,充实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散文要给人欣赏,还应该给人以知识和力量,而不能自作多情的去搞一些言不由衷装腔作势虚虚假假大而化之的东西!
2007年12月记于上海十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