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多数是对着天空发呆,所以只好找来许久以前的文章充数,多多包涵啦!
一、王后:一个默默挣扎反抗,在积聚中爆发的女人;她的睿智和弱点在影片中都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而这些也注定了她最终的命运。
1、默默地反抗
她一直处于苦苦挣扎之中,挣扎于无望的情感、挣扎于一步步逼近的死亡。她愤恨、她不公,或是因为王利用了她,自己不过是王成就大业的一个工具,或是王对她的冷落与无情,或是她本身的放荡与无度,或是前几种情况皆有之,于是,她找到了那个懦弱的、含糊不清的元祥。或是出于空虚的情感和无处发泄的欲望,或是出于对王的报复心理,总之她和元祥有了私情,并产生了感情。不论这份感情背负着多大的重压,这包括王知道后的恶果、也包括伦理道德的谴责,似乎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改变着现状,重要的是她要改变目前的现状,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现状就是她一直忍受着压抑的情感,现状是王对她无形的压迫和无尽的屈辱。之前她是王利用成就大业的工具,现在又成了王用来粉饰太平的花瓶。即使是一杯未饮尽的残药,她也不得不在王的淫威下,在众多子嗣面前毫无尊严地喝下去,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只是叫一个女人喝下的一杯残药。
在纲常礼教的笼罩下,面对一个毫无感情的王,她只有忍,因为她是女人,这是她摆脱不了的命运。她生在那样一个乱世,注定了被人欺压的命运。然而,她是不甘的,所以她要反抗,以她特有的方式进行着最后的反抗。
2、积聚中的爆发
她的反抗是默默的,因为她现实的力量不够强大。从她无故地摔杯子、对人的无礼,可以看出她抑郁在心中的怒火。她的反抗是不断积累的,她一朵朵地绣着菊花,狠命地绣着菊花,那是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她不停地绣,那是她在积聚反抗的力量,也是对她饱受冷落与屈辱的一种发泄。因为她是梁国的公主,所以她不会等着生命殆尽或者被人整死,她要反抗,一切都在默默地积聚中进行着,即使她对元祥的感情不假,但也未必不是她用来报复王的另一种方式。
如果人们对影片开始时她莫名的发怒与不正常的绣菊花感到有些奇怪的话,那么当看到她所忍受的一点一滴的王的压迫与侮辱时,当看到她最后发起的反抗时,前面的行为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前面的种种表象显然是为了给后来矛盾的激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尤其是发现王要至她于死地的时候,二者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3、致命的弱点
从一开始她就是处心积虑的,她找元杰的帮忙也是明智的,并且她成功地利用了这个出色的儿子的仁爱的弱点,成为她计划的强大帮手,当然也成了她计划的无辜的牺牲品。
这里不得不提到她所犯的一个致命的错误、也是作为女人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她的感性与冲动。她只是一个只想改变现状而没有更大野心的女人。她想改变当前的现状,这是基于王对她的欺骗与压迫的报复,也是基于一个人本能对于感情与欲望的渴求,而这些都离不开她的感性与冲动。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她最后的命运。她是进行了周密的准备,不动声色地忍受了很久,而她居然在关键时刻向元祥透漏了政变的事情,甚至包括时间。她不会不知道,元祥这个人本身是危险的,因为他的摇摆不定,因为他的懦弱和无原则,这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危险的,这种人很可能为了某些因素而倒向另外一边;况且,元祥此前对她的回避是很明显的;更重要的是,元祥是王的儿子,他是太子。她不会不知道这一切的厉害关系,但是她仍旧顾念着情谊,将那件绣着菊花的衣服送给元祥,她以女人脆弱的情感作为赌注来押宝,这是对整个过程致命的一击,也是导致最后事情暴露的直接原因。
4、悲剧的必然性
她的悲剧是必然的,她于元祥的不正常的交往,让平日里面饱受冷落的元成变得冷漠、迷茫,直到走向极端,丧心病狂地杀死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最后惨死在王的手上,成了一堆肉泥。她对于王的反抗将另外一个儿子元杰牵扯进来,由于自己的感性与冲动导致了行动的失败,让那个儿子也悲壮地死去。她是不甘的、她是要反抗的,同时她更是一个感性的女人,所以对待一个无情的封建的王的挣扎和反抗,最终是软弱和渺小的,王依然是王。
那么,换一个思路,如果她未曾与元祥发生关系,王也没有暗地里下毒要至她于死地,是不是一切的悲剧都不会发生呢?会不会如王所说,最后让元杰做了太子,其实,也不尽然,让我们看一看王的表现(转下一篇)。梁宝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