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是在国图看的,虽然小厅的整体布局实在不怎么适合放大片,加之那天放映过程中一直有些人进进出出,有点扫兴,但我仍以为那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一部有点哀伤的片子,让人欲哭不能,沉甸甸的,这就是张爱玲的特有的风格。汤唯的沉静,点点纯情中带着淡淡的矛盾;目光坚定,偶尔也游移着一点错乱的情怀。在目前纷繁的银幕上,似乎很少能看到这样清爽又凝着深意的神情了。
今天忽然在网上看到了删剪版,有点愕然,不知道是谁跟不上时代和潮流,还是谁超越了时代和潮流,总之,很多人开始和影片格格不入,也不明白那多加的一笔是为了什么?更被头几天那个大喊着权益的博士弄得一头雾水,知情权,交易权?
目前不过是两种看法:一种为删剪内容感到可惜,甚至到了必须奋起抗争的程度,如我们正义的法学博士;还有一种将删剪内容列如万不该存在的三级片行列,于是传来骂声一片。
事实上,国内版的已经很完美,真实地表达了影片所要呈现的意义和情怀。而如李安导演所说,删剪的是很重要的内容,也许从表达的完整性和深度上是必要的,即艺术的完美性考虑,但是从表现的方式上是否妥当,也是需要斟酌的,社会的审美观、法律的尺度以及观众价值所能接受的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
绘画和摄影逐渐接受了从人性本质展示艺术的裸体美,是不是影视作品到最后也要把赤裸裸的场景当作家常便饭,这是不是一种趋势?即便是,是不是在一定的时间阶段也需要一定的尺度。
如何来评价删剪的内容,实在是不容易,但至少我们没有必要针对某些人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评价,或者是对演员的表演,或者是对有关部门的限定,这不是可以随便一句话就评价的。毕竟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产业,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电影的录制到影院播放、到社会的接纳,这不是那一个人的事情。而作为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面对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在出现费解之后不断地成熟,这也许是大家应该多思考的吧。
顺祝我们的电影繁荣。
梁宝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