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诗歌
据传,早年诗人是很吃香的,哪个小伙子能胡诌几句歪诗,不仅能唬得街坊老妈妈一愣,也很容易博取姑娘们的青睐。近年来,诗人的行情似乎一直在往下跌。前不久,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正在播放一个连续剧,说一个美丽姑娘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的诗人,姑娘的朋友于是愤愤不平地质问:“连诗人也搞婚外恋?”也难怪,如今能带“小蜜”的,公众印象中似乎只限于腰缠万贯的大款或明星,而诗人,几近于江湖骗子和“神经病”之同义词矣。
已经有好些年,没听说过一首诗在民众中广为传诵。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纸贵的盛况,仿佛是前人的刻意夸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年岁岁歌相似,岁岁年年星不同。笔者虽未加入追星一族,但耳膜也已习惯了阵阵流行歌声的撞击。或声声慢,或步步高,或深情或柔情或矫情或无情,流行歌曲长驱直入的同时,也广泛地影响着社会流行语甚至报刊电视的传媒用语。好象已经约定俗成,说一个人为事业苦苦奋斗,最好形容为“少年壮志不言愁”;对善良者的最高肯定,莫过于“好人一生平安”;想通了,就可以“潇洒X一回”;如果辩证地看某一现象,则“让我欢喜让我忧”无疑;倘不够坚定,不妨笑其“心太软”。《水浒传》主题歌流行时,于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这两句词又大为泛滥。没过多久,传媒上的流行句式又变成了“跟我走吧”、“常回家看看”之类。
诚然,诗的门庭冷落与歌的兴旺发达,是感知文化与官能文化此消彼长的必然结局。其实最早的时候,诗与歌是一家,统称诗歌。《诗经》上的东西,本来就是说唱乐而不是读物。后来诗和歌分家了,诗成为优势文艺形式,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上,诗人中出了很多宰相、节度使之类的大官,诗人地位大大高于歌手,乃是不争的事实。如今,歌成为热门,沧海桑田,其文化上的缘由与影响,恐怕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吧。
话说回来,诗与歌虽早已分家,但毕竟本是同根生,所以二者在最深处还是相通的。比如,在以前,诗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好歌;如今把一首好歌当作一首好诗,也未尝不可。听听,“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你才能称他为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海面/她才能在沙丘中安眠/炮弹要掠过天空多少回/它们才被永远禁用/这回答,我的朋友,正在风中吹响。”六十年代抗议歌手鲍勃•迪伦的《在风中吹响》,早已作为“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被选入经典性的读本。
因此,归根结蒂,为诗也好,为歌也罢,就一定要“好”。当然,什么才算真正的“好”,可以各抒己见,请读者诸君不妨作一下诠释和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