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困”团风


孔子“困”团风

刘汉斌搜集整理



  团风县,位于大别山南麓,春秋时期为楚国属地,处吴头楚尾蔡脚,是楚国经举水北出陈蔡进入中原与齐鲁争霸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取道长江东出吴越的重要驿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时,各诸侯国之间战难不断,周王朝的礼制已经废驰殆尽。

  公元前498年,孔子诛少正卯,去鲁赴卫,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传周礼之行。公元前289年,吴王夫差攻陈,楚昭王救陈,因病罢兵。早有使楚之心的孔子,旋借机带领子贡、子路、颜回等弟子一行自蔡驾车沿举水,来到楚国。原打算由乌林(今团风)溯江而上,去郢都(今江陵)说楚国楚昭王。行至团风淋山河,北面的一座小山前,遇一小河挡道,不知从什么地方过河。正在迷罔之时,见河畔田畈里有两人一边耕作,一边呤哦诗句,孔子疑是隐士,便使子路下车问怎样渡津。这两人一名长沮,一名桀溺。他们见来人装束及言语,便知道是孔子及其弟子。交谈数语,知道孔子及其弟子去楚国的意图后便劝他们不要劳累奔波。并断言他们的游说一定是无果而终,不如隐世以避难,何必自讨苦吃。孔子听后,十分失望。他仰天长叹说,要是天下太平,我何必到处奔波。我游说诸侯,还不是为了要大家遵从周制周礼,改变混混乱局面,实现天下太平吗?

  幸好,长沮和桀溺二人,说归说,过河的路还是告诉了他们师徒。孔子便带领他的学生,沿长沮和桀溺指点的小桥方向驾车驶去。谁知,小桥因年久失修,孔子师徒的车子刚一上桥,桥石就断裂,车子一歪,孔子师徒及所带的书籍等都掉进了小河里。幸亏河水不深,人没有大碍。只是书籍全部被河水浸湿。孔子师徒迅速将书籍抢捞上岸。孔子望着浸湿的书籍又是一番长叹。没有办法,只能在河边一座小村庄里借宿。好就衬边的一处名叫烟墩垴的石坡上将浸湿的书籍翻晒。

  就在这时,传来楚昭王病故的消息。同时,也传来楚国群臣不满孔子宣扬周礼,扬言不许孔子入楚的传闻。孔子无奈,只得在这座小山衬暂时困住下来,看形势是否有转机。孔子是闲不住的人。他每天就在晒书的石坡上设台讲经学。相传,在此期间,他以石为石见台,以石坡边的小池盛墨。

  孔子师徒在此一住就是一月有余,不断传来的消息,使他们寄望于楚国君臣回心转意接受他的政治主张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万般无奈,孔子师徒只好回车北上人蔡。由于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行为,后人便将他受困在淋山河的行止处作为圣人胜迹流传开来。后来,当地人将孔子师徒路经的小山叫孔子山,山前的小山冲叫长沮冲,冲前的田畈叫桀溺畈,畈前的小河叫孔子河。相传,当时人们还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地方,立了一座小石碑,叫问津碑。相传,唐太和年间,黄州刺史杜牧曾经在孔子河北岸立庙祀孔,兴学教育士子。将当年孔子坠河的桥叫孔叹桥。明万历32年(1604年),黄缸知县茅瑞徵,于此摹修了一座青石桥,全长22。87米,宽2。25米,四墩三孔。将当年孔子师徒晒书的石坡叫孔子晒书坡。当年孔子师徒借住的小村庄,几经变迁已经形成了一条小街,且名叫孔子河街。坡上还有讲经台、孔子坐石、墨池、石见石等孔子胜迹。在孔子师徒回车北归处刻下了孔子回车埠的石碑。孔子使子路问如何渡津的这件事,就成了今天人们常说的“问津”的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