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陪读” 


如何看待陪读 



现在社会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学生读书家长陪读。陪读是什么?陪读就是孩子到外地读书,家长也跟着孩子来到了外地,陪着读。对于陪读这种现象,笔者很是疑惑。那么就现代家长陪读这一现象谈谈陪读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是好还是坏?
  陪读的原因有很多:生活不能自理、学习不能自理、孩子变坏、家庭困难、父母打工、父母过度敏感等。 
世上绝大多数的事情都不是纯粹的,试想,如果一个人生活都不能自理,那么他的学习就能自理吗?如果一个人徘徊在犯罪的边缘,他还会全心全意地学习吗?家庭困难的父母只要有能力又有哪位不想多挣一点钱?有责任心的父母们又有多少不是有那么一点神经质?所以,绝大多数的陪读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是,事物还是有主体因素的,徘徊在犯罪边缘的孩子毕竟是少数,歇斯底里的父母也不多,家庭困难父母打工更多的是经济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实际上,围绕着的陪读现象,大多数是缘自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欠缺,有的甚至很简单,你不看着他,他就去打游戏上网,不吃不喝也要玩,只能看着他了,要不然一定毕不了业,怎么办?
  观察一下我们的周边,陪读现象已然成风。从小学直到高中,父母陪读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陪读之风既已形成,其延伸到大学阶段也就势所难免了。但最重要的,对认识问题的实质和解决有帮助的是,陪读现象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失调。虽然说绝大多数的陪读对于孩子独立人格、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的行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不利的,但如果锻炼的成本过大或者说危险过大的话,那锻炼就不能叫锻炼了,而应该叫冒险。
  因此说,陪读现象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对社会机制、社会功能的大量并且迫切的需求社会功能疲弱、社会机制短缺的矛盾造成的。
  要想使陪读现象减少直至消亡,只有完善社会机制,加强社会功能,让问题家长们不必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更是进步。而这还是需要我们在教育的科研、宣传、培训、资金、物质、制度机制等上加大投入,提高重视,使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让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
  父母陪读,反映出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教育方式的诸多弊端。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既代表所有陪读父母的心声,也出现了陪读这种特殊的教育形态。一些父母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竞争激烈,没有学历和专业技能,在社会上很难谋生,这使他们将所有的心思集中在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上。陪读是他们觉得惟一可行的方式。父母陪读,实际上也体现出父母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但学校教育毕竟是家长不可取代的,陪读不仅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从小学开始管起,中学管,直到大学还要管。至于管的效果如何,能否管一辈子,就不在这些父母的考虑之中了。重管而不重教的教育方式,不仅让父母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劳动,也十分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学习最终是靠自己,父母过分的关心,严厉的督查,反而帮倒忙。父母陪读如果仅仅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衣食方便,扮演一个保姆的角色,那么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不敢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家长陪读,就等于家长做了孩子学习的拐棍。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腿受了伤,可以拄着拐棍;假如他能很好地走路,非要给他一根拐棍拄着,时间长了,他就会变得不会走路了。
  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考大学,有些家长不惜放弃自己的工作,有些家长还从农村进城,住到学校附近陪读,照顾子女的日常生活。对此并没有什么好处,学生作为一个人,他就要面临生活的挑战,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不能让自己生活和学习合理安排好,他学习也是读死书,没有任何社会经验,教育体制的改革,就是要从减轻学习担子上入手,学习任务为何重,因为人多竞争力大,所以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当然农村没有工作的农民可以在城市打一些小工同时,又可照顾孩子我们可以赞同,而一些城市的家长为了自己孩子放弃很好的工作,这种行为就有些过头,切不说自己家庭固定收入的减少,从长远看也不合情理。陪读无非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而看书学习也是有技巧性的,并不是看的越多就一定越记得住,精才是重要的,所以过多的陪读似乎没有太多意义。如果家庭条件许可,可以改善学生的个人环境,但绝对不是制造他们惰性,让他们成为读死书的白痴。在这个时代,陪读一味成风,人们都希望自己下一代比自己强的面子心理是很强烈的,为什么人有这种心理,是攀比还是社会风气的不正常,也许这是一种人的天生的关爱情绪,看一看我们每个自己的家庭模式,就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习性。
陪读看是一个小问题,却反映出人们在社会环境格局变化下的反映,这是人们长久形成的心态和国情等多方面因素产生的怪现象,这种现象其实完全可以杜绝,但仍需要一个过程,让家长给孩子以更多的生活压力,减少更多的学习压力,只有这两种压力互相转换了,学生才会更加了解社会,明白生活之苦,才会变苦为动力,安心学习,更快的扮演自己所需要的角色来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