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宫书记”之二:石鲁字画真假之辩
变卖家产收藏石鲁画作
筹建“石鲁艺术馆”是冯刘成另一大心愿,为了建成“石鲁艺术馆”,冯刘成变卖家产购买石鲁画作,并且动员社会力量购买,用于捐献给艺术馆。在一审判决中,这成了冯收受贿赂的证据;更为关键的是,冯刘成视作宝贝的石鲁画作竟然被一个专门为此案而设立的“司法鉴定所”鉴定为赝品。法庭认为冯刘成用价值低廉的假画冲抵别人巨额资金对艺术馆的支持,是一种受贿行为。这对于冯刘成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他认为自己所购石鲁画作全部是真迹,而且建这个艺术馆是为了保存中国艺术,艺术馆是为国家而建,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
辽宁博物院发给冯刘成的捐画证书
石鲁1919年出生在四川仁寿县,卒于1982年。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著名画家,长安派的代表人物,被西方美术界誉为“东方梵高”。 他的画笔墨壮阔老辣,风格独特奇绝,在市场上价值很高,《峨眉积雪图》曾经拍卖出235万港币的高价。
冯刘成见到石鲁遗作是在1999年。那一年他听说河南商丘一个姓郭的农民收藏有石鲁字画,并在朋友手中见到了石鲁画的《荷花图》,还有华君武的鉴题:“石鲁画荷花大气不俗”。书画爱好者冯刘成对此画非常着迷,马上通过朋友找到了那个叫郭圣生的农民。郭当时带来了10副石鲁四尺以下的小作,随行的朋友质疑郭为什么有那么多石鲁的作品。郭圣生说:“70年代初父亲郭伦信在生产队任会计,到西安卖白蜡条杆,在一个饭店因喝酒认识了石鲁。当时石鲁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白天在外边挨斗挨打,晚上到家挨批评,很生气。两个人经常喝酒,父亲每次去西安都带‘张弓酒’和花生米,石鲁让父亲用装酒及花生米的袋子装满画带回去。以前经常糊墙。”
杨仁恺题写石鲁书法后与冯刘成在一起交流
冯刘成一口气买下了10副作品,然后北上沈阳找沈阳故宫博物馆名誉院长、双院院士、《清明上河图》的鉴定者、国务院命名的5人鉴定领导小组成员之一、石鲁的同乡好友杨仁凯先生鉴定真伪。杨老看后问了画的来源,激动地含着热泪说:“你要千方百计把这批老友的遗作从这个农民手中收藏起来,不要流失到画商手里,更不要流失到国外,为中国艺术做贡献。”冯刘成遵照杨老的嘱托,把自己多年珍藏的根雕、奇石等进行展销,然后用所得的收入全部购买这批石鲁遗作。
石鲁遗作掀起真伪大辩论风波
2002年3月,“石鲁书画艺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参加的有杨仁恺,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和文化部文艺司司长兼中国美协副主席冯源等专家学者。会上众专家对石鲁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纷纷题字。但石鲁遗孀闵力生及女儿石丹等人对此事持反对态度,认为所展出的画作是假的,尽管他们没有见到一张原作。理由是石鲁遗作集中在1972年、1973年,而那时候物质条件差,石鲁没有能力创作尺幅较大的画。杭州《美术报》根据石丹的一封信,在头版头条作了题为《假、假、假,河南都是假的》的报道。一时让人不辨真伪,莫衷一是。
一方是石鲁的好友兼专家,一方是石鲁的家人,两方的意见截然相反,而争议的中心是在国际艺术界都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物,一时吸引了大量关注的目光。2002年4月至8月,《中国书画报》以“揭开石鲁遗作神秘面纱”为题组织石鲁家属及全国专家对这批石鲁遗作真伪进行大讨论。杨仁凯在接受《中国书画报》专访的时候说:“我鉴定的,我负责。”经过几个月文章加照片的辩论,结论为真迹。2003年一度传出郭圣生父子卖的是假画,后经调查,郭圣生承认请西安人邹占兔制造过假画,因为到后期向他买画的人多,而他手中已经不多了,但是郭坚持卖给冯刘成的有四五十副真画,并写过一个书面证明材料。后来史树青、范曾以及石鲁的儿子“中国石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石强和会长叶坚等也多次将这批画鉴题为真迹。事情似乎尘埃落定。
院长王朝闻(左)看石鲁艺术馆设计图纸(右为冯刘成)
石鲁的老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朝闻先生提议建立一个石鲁艺术馆,冯刘成积极响应,杨仁凯先生也欣然题词:“倾据冯刘成辖区内建艺术馆旅游区,建石鲁书画艺术专馆,可见当局高瞻远瞩……”。该计划由邙山区计统局上报市计委,并得到了市计委的批复;由区常委会提出艺术馆规划并有区城建局对“艺术馆”进行规划设计;由区委主要领导对艺术馆商定的正科级单位并有市编办领导的同意等。冯刘成捐出所有石鲁字画以支持艺术馆建设,并动员社会人士以出钱购画、出资建馆等方式支持该项目。
司法所的鉴定是否合法?
事情似乎正向着良性轨道发展,但令冯刘成始料不及的是,原本将流芳后世的善举变成了又一被人攻击的把柄。一审控诉他所捐献的全部是假画,证据来自于“河南珍宝艺术文物书画司法鉴定所”的鉴定,而且还控诉艺术馆是为冯刘成个人所建,冯刘成在建艺术馆过程中用假画进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
冯刘成不服,提出上诉,理由是这个“司法鉴定所”不具权威性,没有法律效力。“河南珍宝艺术文物书画司法鉴定所”成立于2006年7月,正是冯刘成一审开庭前的紧张准备阶段。该司法所成立后将北京科正资产评估公司评估价值300万元的石鲁《肥叶红花》捏定为一万元,把评估150万元的石鲁《儿戏图》捏定为300元,从而将这批石鲁遗作全盘否定。
按照国家《司法鉴定文书示范文本》规定:司法鉴定书应有编号、绪言、资料(案情)摘要、检验过程、分析说明、鉴定结论、结尾、附件八个部分组成。但是河南珍宝艺术文物书画司法鉴定所出具的《司法鉴定书》却只有编号、绪言、鉴定结论、结尾、附件五个部分组成,缺少资料(案情)摘要、检验过程、分析说明这三个重要内容。北京中普律师事务所孙耀刚律师认为该司法所的司法鉴定书从形式到内容都不符合法定要求,因此不具合法性。
目前中国书画真伪鉴定还没有一个科学权威的机构,基本上以专家鉴定、亲属鉴定、师友鉴定等为主。书画真伪科学鉴定是书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和规范艺术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解决书画案件中的真伪难题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冯刘成一案中,关于石鲁画作真伪的辩论主要有三方:石鲁的好友兼艺术大师们,石鲁的家属,以及这个“司法鉴定所”。石鲁的好友及艺术大师们鉴定结果是真迹,并且纷纷题词;石鲁家属分两部分,母女认为是假的,儿子石强认为是真的;而这个“司法鉴定所”一口咬定是假的。法院最终采纳了后者的鉴定结论。
中国呼唤权威书画鉴定机构
到底哪个鉴定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哪个鉴定才是最具权威性的?法院应该以哪个最准?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国家也缺乏一个权威的鉴定机构。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认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真伪的问题。中国传统鉴定靠的是目测、手感及个人经验,师承的不同、所处地域及接受文化的不同都会导致鉴定结果的差异。”因此,专家鉴定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目前国内在鉴定方面缺乏权威鉴定机构,出现了书画官司纠纷之后没有权威判断,往往让法院及诉讼人等不知所措。
亲属鉴定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艺术家的亲属未必在艺术上都有高深的造诣,在艺术鉴赏力上会有一定的偏差。在我国书画界已经发生多起这样的事件:画家的遗作进行展出,但是画家的亲属出面否定画作的真实性。这里面有利益层面的考虑,但也会有因不了解艺术而产生的错误。这时候损失最大的是收藏者。傅抱石的儿子傅二石就反对亲属鉴定,他认为亲属未必就是专家,亲属的话不是最具权威性的。
冯刘成案件的一个关键点是这批画到底是真是假?从那个司法鉴定所的鉴定内容及形式来看显然无法令人信服。目前中国急需书画鉴定的权威工具、手段及机构,这既对解开冯刘成案件的难点有益,更对中国书画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有益。
附: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文件
《关于冯刘成行政职务任职的议案》(摘要)
冯刘成工作简历
冯刘成,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河南中牟人。1973年12月参加工作,1977年5月加入共产党。在职教育河南省委党校大学学历。1999年7月至2004年2月任中共郑州市邙山区委书记。
1973.12——1980.08 秦皇岛部队报务员、排长
1980.08——1984.10 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联络干事、秘书、通信连指导员
1984.10——1985.03 河南省军区独立营教导员
1985.03——1987.03 河南大学政治系学员
1987.03——1990.03 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少校干事
1990.03——1994.04 郑州市委组织部干事、县区干部处副处长
1994.04——1997.04 郑州市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兼副书记
1997.04——1999.07 郑州市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书记、局长
1999.07——2004.02 郑州市邙山区委书记
2004.02——2004.12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冯刘成主要工作表现
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思想解放,敢闯敢干,开拓进取意识较强。任现职以来,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果断拍板,将管理混乱的10万亩黄河滩地收回变为农业用地,将现有农业用地调整为城市建设用地,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500万亩黄河滩地综合开发试点”,为该区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后劲。探索和推进农村“家庭法人代表”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推进农村住宅改革,运用行政引导和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全区集中规划建设16个花园新村,新建住宅7200套,将168个自然村合并为16个社区进行建设,改变了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环境。组织实施了区划调整和区委机关大院整体搬迁,进行新城区建设。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48.8平方公里,拉大了城区框架,带动了经济发展,被省政府批准为“河南省旅游景区”。通过举办重点人员学习班、村帐乡(镇)存和社情民意反映机制等办法,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连续3年被评为省、市 稳定工作和信访工作先进区。
工作思路清晰,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政绩突出。结合区情,提出了“待人明理,真诚团结,创和谐氛围;工作扎实,雷厉风行,为民真办事”的邙山精神。建立了“相对集中、相对加强、相对突出,各司其职,党政融为一体,四大班子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使四大班子的整体功能得到了较好地发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全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去年全区副科级以上干部共引进项目130多个。提出建设生态经济强区的发展思路,去年仅用12天时间,就带领全区群众植树270万株,建成了长27公里、宽500米的沿黄防护林带。全区经济发展迅速,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6000万元增至2003年的2.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050元。目前邙山已甩掉小区、乱区、穷区、农区的帽子。
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为人直率,待人真诚,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以身作则,要求自己严格,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