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警惕制造中国新垃圾
在《创建中国新文化》论坛第二期上的发言
吴稼祥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邹东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
王文元 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华 生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
田立年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
高 锋 前驻瑞典大使馆参赞
周 舵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王东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
杨金海 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研究员
仲大军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中心主任
李春林 《中国财富》总编助理
胡星斗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李明章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李晓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业务指导
王 婷 中国传媒大学新
何霜梅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博士
党大建 北京理德对外咨询服务公司总经理
郭存海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选举与治理网主编
景春梅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
袁啸云 《改革内参》记者
余 琴 《中国改革》记者证
黄胤颖 摩托罗拉网络及企业事业部中国北方区经理
蒋荣华 《人民论坛》记者
李庆英 《北京日报》理论部记者
谷亚光 《中国改革报》理论部记者
张学军 新浪网博客频道专栏主编
李朝晖 《学习时报》思想理论版记者、博士
吴 非 容易书院院长
孙际明 首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大夫
朱斯坤 《新经济导刊》记者
吴 飞 凤凰网编辑
欧耘华 全国中试基地论坛办公室副主任
王小鹏 燕京华侨大学外事秘书
覃怡敏 价值中国网记者
主办方价值中国网总裁
会场气氛热烈,但由于时间仓促,好多嘉宾没来得及发言。在要结束的时候,我作了一个简单发言:
我是
聆听
就今天的普遍幸福话题,我想讲一个赞同、一个建议、两点看法,要旨是高度警惕制造中国新垃圾!
一个赞同
赞同
一个建议
刚才
出新是完全可能的,至少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往前谈,也就是在制度层面作出创新性建设,以保障普遍幸福的实现。但
两点看法
首先我想针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谈一点个人看法,那就是做学问一定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要不然,就容易流于半桶水,轻则自己晃荡,重则误国误民误天下。个人感觉,哲学社会科学界空话太多,一上来就是概念或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近几年十分时髦的所谓以人为本,大家都在谈,可什么是以人为本呢?当然就是以个人为本,以“我”为本,如果以一部分人为本,这是哪一部分人呢?但在思想怎么体现以人为本、逻辑上如何贯彻以人为本呢?诸位,我想问一句:您们以第一人称做过学问吗?或者说,任意个体在社会上究竟会如何运动,您们研究过吗?如果没有,谈什么以人为本!自由主义被西方高喊少也几百年,可个体在社会上究竟是如何运动的,不了了之。
在这里,我也郑重建议各位老师,本人写过一本小书,直接从“我”出发,自始至终以“我”为本,系统地展示“我”在社会上的运动,大家不妨一参考。(补充:在接受价值中国网访谈时,我曾经谈到,人常以为《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的最大特点是在“注目礼”,实际上,该书真正奇特的地方是在于:全书从头到尾贯穿一个主人公,这就是“我”:从“我”步入社会跟别人打交道,到以力服别人,到以理养别人,到第三者插足,以理养别人和第三者,到领导三角,到“混”在一起,到圆融三角,到窝里斗,到以理养众,到“宏观窝里斗”,到一统天下,到沙王天下,以至于最后“我”做“天子”,还天下于天下,自由民主化,人人返本归源。这一个“我”既是具体的“我”,但又是每个人心底里都有的“我”。)(链接:价值中国网访谈:从西方走到东方)
西方哲学上有一个派别,叫逻辑实证主义,搞理论很讲逻辑和实证,甚至每说一句话都要形式化,就像计算机编程一样,步步为营,不说一句空话。这种务实求严的精神是值得学者们学习的,马克思也说过,一切科学只有达到数学化,才真正称得上科学。我强烈建议:如果想创建中国新文化,就首先要以搞数学的严谨来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不然,我们的结果可能不是创建中国新文化,而是制造中国新垃圾,就在对面的国家图书馆已经有很多垃圾,我们可能又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点,就
不只是幸福,哲学社会科学上的其它概念,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包括被叫得成天价响的自由、民主、平等,乃至市场,乃至科学。不把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搞清楚,理论研究就存在制造垃圾的巨大风险。本人的思考发现,这个天底下只有一个不证自明,那就是人性自利——“我”本身。其它一切都必须也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得到论证,包括徐老反复强调的利他及爱。
时间仓促,不作过多阐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