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警惕制造中国新垃圾



高度警惕制造中国新垃圾


在《创建中国新文化》论坛第二期上的发言

 

121下午,由价值中国网主办、北京古今出版策划公司和深圳新世纪文明研究会协办的创建中国新文化第二次论坛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王占阳先生主讲,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教授竹立家先生和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党国英先生主评,创建中国新文化论坛秘书长徐景安先生主持。出席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及各界人士主要有(排名不分先后):

 

吴稼祥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邹东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

王文元   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

田立年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             

     前驻瑞典大使馆参赞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王东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           

杨金海   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研究员  

仲大军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中心主任

李春林   《中国财富》总编助理             

胡星斗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李明章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李晓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业务指导         

     中国传媒大学新博士

何霜梅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博士

党大建   北京理德对外咨询服务公司总经理

郭存海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选举与治理网主编

景春梅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

袁啸云  《改革内参》记者

    《中国改革》记者证

黄胤颖   摩托罗拉网络及企业事业部中国北方区经理

蒋荣华  《人民论坛》记者

李庆英  《北京日报》理论部记者

谷亚光  《中国改革报》理论部记者

张学军   新浪网博客频道专栏主编

李朝晖  《学习时报》思想理论版记者、博士

     容易书院院长

孙际明   首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大夫

朱斯坤  《新经济导刊》记者

     凤凰网编辑

欧耘华   全国中试基地论坛办公室副主任

王小鹏   燕京华侨大学外事秘书

覃怡敏   价值中国网记者

 

主办方价值中国网总裁林永青先生和协办方北京古今出版策划公司董事长杨冠三先生因临时突变未到场。

 

会场气氛热烈,但由于时间仓促,好多嘉宾没来得及发言。在要结束的时候,我作了一个简单发言: 

 

我是欧阳君山,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创建中国新文化》论坛秘书处,向前来参会的老师和朋友表示感谢,您们放弃美好的假日,亲赴这样一个务虚的理论研讨会,大家辛苦了!

 

聆听王占阳老师的主题报告,竹立老师和党国英老师的点评,及各位嘉宾的发言,深受启发,享受了一顿精神盛宴,再表感谢!

 

就今天的普遍幸福话题,我想讲一个赞同、一个建议、两点看法,要旨是高度警惕制造中国新垃圾!

 

一个赞同

 

赞同王占阳老师所论中国需要构建普遍幸福主义的新文化,也赞同徐老大力提倡要在中国新文化的旗帜写上“幸福”两个字,徐老正在筹办一本关于幸福的杂志,方向非常正确。吴稼祥老师刚才也指出,中国的改革已到了一个要关注幸福的时候!华校长也提到这一点,事实上,这也属于正在往上冒的世界潮流,已经有国家准备要改换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而转向国民幸福总值的计量。

 

一个建议

 

刚才王文元老师说得好,哲学社会科学难有新的东西,就像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一样。幸福也是如此,古往今来的无数人谈过了,关键是要论出新意。如果不能谈出新意,“幸福”这个陈词滥调还需要我们再一次声嘶力竭来叫喊?

 

出新是完全可能的,至少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往前谈,也就是在制度层面作出创新性建设,以保障普遍幸福的实现。但王占阳老师的报告,正如王东成老师刚才指出的,这方面涉及不多,可能是有意识的。一个是往后推,也就是在基本理论层面——王东成老师所说的本体论层面——为幸福作出系统解释。王占阳老师的报告重点在这里,的确如徐老所赞赏的,作出了十分深刻的思考,比如明确指出幸福是个体问题。但似乎也存在一些可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前面有老师也指出这一点。我个人更偏于基本理论层面的思考,就在基本层面谈两点看法。

 

两点看法

 

首先我想针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谈一点个人看法,那就是做学问一定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要不然,就容易流于半桶水,轻则自己晃荡,重则误国误民误天下。个人感觉,哲学社会科学界空话太多,一上来就是概念或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近几年十分时髦的所谓以人为本,大家都在谈,可什么是以人为本呢?当然就是以个人为本,以“我”为本,如果以一部分人为本,这是哪一部分人呢?但在思想怎么体现以人为本、逻辑上如何贯彻以人为本呢?诸位,我想问一句:您们以第一人称做过学问吗?或者说,任意个体在社会上究竟会如何运动,您们研究过吗?如果没有,谈什么以人为本!自由主义被西方高喊少也几百年,可个体在社会上究竟是如何运动的,不了了之。

 

在这里,我也郑重建议各位老师,本人写过一本小书,直接从“我”出发,自始至终以“我”为本,系统地展示“我”在社会上的运动,大家不妨一参考。(补充:在接受价值中国网访谈时,我曾经谈到,人常以为《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的最大特点是在“注目礼”,实际上,该书真正奇特的地方是在于:全书从头到尾贯穿一个主人公,这就是:从步入社会跟别人打交道,到以力服别人,到以理养别人,到第三者插足,以理养别人和第三者,到领导三角,到混”在一起,到圆融三角,到窝里斗,到以理养众,到宏观窝里斗”,到一统天下,到沙王天下,以至于最后天子”,还天下于天下,自由民主化,人人返本归源。这一个既是具体的,但又是每个人心底里都有的“我”。)(链接:价值中国网访谈:从西方走到东方

 

西方哲学上有一个派别,叫逻辑实证主义,搞理论很讲逻辑和实证,甚至每说一句话都要形式化,就像计算机编程一样,步步为营,不说一句空话。这种务实求严的精神是值得学者们学习的,马克思也说过,一切科学只有达到数学化,才真正称得上科学。我强烈建议:如果想创建中国新文化,就首先要以搞数学的严谨来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不然,我们的结果可能不是创建中国新文化,而是制造中国新垃圾,就在对面的国家图书馆已经有很多垃圾,我们可能又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点,就老师的主题报告,个人认为,如果真正要以普遍幸福来树旗,一定要认真回答什么是幸福的问题。很多老师在发言中已提出这一点,但真正要回答这一问题,可能要回到汪丁丁先生曾讲到的社会科学基本问题:人为什么是社会人?用中华哲学的话讲:人何以“群”?党国英老师在点评中谈到一个例子,大家都在搞慈善,这原本公益,但即使是做公益,人与人之间也会有比对,也会有竞争。竞争与比对为什么总是无处不在呢?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不只是幸福,哲学社会科学上的其它概念,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包括被叫得成天价响的自由、民主、平等,乃至市场,乃至科学。不把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搞清楚,理论研究就存在制造垃圾的巨大风险。本人的思考发现,这个天底下只有一个不证自明,那就是人性自利——“我”本身。其它一切都必须也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得到论证,包括徐老反复强调的利他及爱。

 

时间仓促,不作过多阐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