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日本是如何控制贫富差距的


  “平均化”的日本社会里,国民追求相同的生活方式,企业追求一样的生产管理模式。它给日本带来了什么?

  从中国国内机场到市中心,我们见惯了高速公路两旁的绿化带,只有到了城里,高耸入云的大厦及如潮的人群才会蓦地出现在你眼前。但在日本,飞机场好像是坐落在住宅区一样,从机场到城里,一路上也尽是见到二层高的住宅小楼。东京、大阪均是如此。

  尽管日本媒体也在不断强调该国的城乡差别,但我们所见仍然主要还是日本“平均化”的特点。在基本“平均”的社会理念下,我们所接触的日本市民,男人都身穿洗得干干净净、熨得平平整整的衬衣;大多数女人化着淡妆,粉底、保湿霜、口红等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可以说,这里是一个千人一面的社会,但也正因如此,反映出日本是个平均社会,贫富差距在发达国家中是最小的。

  相同的社会生活

  从机场到市中心的高速公路的两旁,有数不清的二层住宅小楼,看上去造型各异,颜色不同,但反映出日本大多数人已经实现了住小楼的梦想。日本有“公团”等国家提供的住宅,但毕竟少之又少,民间提供的高层住宅近年似乎多了一些,但规模也无法与中国的那些房地产公司相提并论。

  除了住宅就是公路,很少能见到绿地,这是日本最大的缺点。如果房子能建得高一点,也不至于连机场附近都要搞得那么拥挤。看得出来,日本人在一味地追求相同的生活,哪怕住宅远一点,小一点,连个停车的院子也没有,但只要和别人一样就可以了。于是才有了如此广大的关东住宅平原、关西住宅平原。那里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区,从千叶县穿过东京都,再远足到横滨,坐火车走上两个小时,沿途也看不到一块空地,铁路两旁尽是无边无际的二层小楼。

  每户家庭都有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电子产品,想买辆汽车也并非难事。几乎相同的社会生活,让日本人的思考形式也大致一样。就连报纸也是千篇一律,想买份《朝日新闻》却拿了份《读卖新闻》,这也没太大关系,因为两家报纸从社论内容、版面编排等各个方面基本上一样,如果不是刻意追求那0.1%都不到的差别的话,随便买哪份报纸,得到的信息基本上是一样的。

  “平均化”的生产方式

  日本社会的“平均化”,更多地反映在他们的生产组织上。去名古屋看丰田组装汽车和去横滨看资生堂生产口红、保湿乳,两家企业在对质量的追求、工序管理的要求上可以说是毫无二致。日本产品的独特风格可能不是很明显,但在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各厂家的做法却基本一致。不能说日本就没有造假企业,但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相同、思考方式也趋一的社会里,至少直接靠制造假冒产品来维持生存的现象不是很多,而且,日本早已过了那个阶段。

  过去到日本,总能找到一些被称为“销售之神”、“革新之神”、“工程管理之神”等的业内著名人士,但现在去日本,却越来越难找到那些所谓的“神”了。企业的每个中层干部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生产出不会有质量问题、生产节奏既不比其他企业快、也不会慢的产品。

  “平均化”的生活背后有“平均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生产出来的大众消费品,很容易在日本国内形成市场,满足国内的需求;同时,这种模式又反过来促进了生活的更加“平均化”。在社会进入到一个相当“平均化”的阶段以后,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可能不是很快,但也没有出现倒退,今后似乎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