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观察:刘晓庆,走进枫林不见枫叶的女人


    昨天深夜,我看了北京卫视由李湘主持的《每日文娱播报》节目。节目中有一个亮点,就是当晚在北京奥体中心举行的,由陈可辛执导的影片《投名状》的全球首映式的报道。首映式结束后,陈可辛走出放映场即将离去,有人叫住了他,镜头随之转向了叫住他的人-刘晓庆。当晚,有100多位明星出席首映式盛典,刘晓庆是其中之一;但是,在首映式结束后,直接过来叫住陈导演的,就没有看到别人了。记者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节外生枝的花絮了,赶忙把镜头对准了刘晓庆,并即兴进行现场采访,问她对此片的观感;刘晓庆说,她早在香港的时候,就看过此片的片花了,她觉得影片的宏大场面完全不同于陈可辛之前的影片给她的印象。记者再问:你有没有和陈可辛合作过;刘晓庆看了一下陈可辛,然后说:我们还没有合作过,不过,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会合作的。简短的采访结束了,刘晓庆和陈可辛还有其他几个人合影留念。
    很长时间没有看到刘晓庆了,昨晚上,她着一身黑衣,远看人显得很冷艳;可当镜头推近的时候,她脸上厚重的油彩和油彩已经掩饰不住的老态还是清晰可见的。刘晓庆说过:成功是女人最好的补药;她也多次提到了她的保养秘决:不做整容,多锻炼。她确实有着天生丽质和不易衰老的天赐;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她与同时代、同年龄段的女演员相比,要少相得多。当年同为北影三枝花的那两朵花,李秀明和张金玲,早就从台前转到幕后了:一个是偶然露露脸,也不过是戏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另一个已多年不见踪影了。只有刘晓庆这三花之一,还继续活跃在戏台上。
    但是,刘晓庆也有很多女人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当人们在说某位女人变化不大的时候,只是相对于同年龄段的其他女人而言的,而不是拿她和正青春年华的女人做比较而言的。不管是保养的好的女人,还是动了整容手术的女人,当人们在夸她依旧漂亮或是比原来更漂亮的时候,都是从她本身来说的。然而,有太多的女人往往听差了,或是有意往好的方面想,把这理解成了比年轻美貌的女人更漂亮。也正因为这种误解,才使得有些女人总是坚守着曾经有过的位置不肯转型,还有的自认为美丽依旧,自我感觉始终良好,由于这种错误的感觉,耽误了该做的很多事情。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刘晓庆和她的戏太熟悉了。我们是在最有看电影的瘾头的时候,开始看刘晓庆的戏的;那也是刘晓庆的艺术生涯的开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在长达十五六年的时间里,刘晓庆完成了她艺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电影期。这段时间,电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还没有显出比电影更强的魅力来,基本上是处于从弱于电影到和电影分庭抗礼的阶段,那也是刘晓庆的电影和她作为影星大红大紫的时代。当我们还对香港充满了神秘感的时候,刘晓庆就开始和香港电影人合作了;《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和《原野》,把她一次又一次地推上电影女皇的宝座。那是她电影事业的辉煌期,也是她在中国电影界鹤立鸡群的时代。
    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电视机质量和电视节目,越来越走向高精尖了,电影时代渐渐地显出了疲态,电视时代的辉煌来临了。刘晓庆以她的聪明和睿智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电视上。一部又一部的电视连续剧,让从影院回到了家里的观众,继续惊叹这个风情万种的女人的无穷魅力。《火烧阿房宫》、《逃之恋》,特别是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再一次把她推向艺术海洋的风口浪尖;她把那个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中国唯一的女皇,表演得太生动了,太惟妙惟肖了,以致于让我们认为历史上的武则天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她就是活着的武则天。这是刘晓庆的艺术人生的第二个时期-电视期。她始终把握着观众的欣赏热点:观众爱看电影,她就给我们带来电影精品;观众爱看电视了,她又马上捧来一道道电视大餐。她始终是那么地自信,也始终是那么地出色。
    到上世纪末,她成功走过了电影和电视两个时代,都走得很好、走得很稳、也走得很准;再加上偶尔的写作,和游刃有余地办着个人的公司,她似乎成了一个永远的艺坛神话,一个永远不老的艺术偶像。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进入新世纪之后的2002年至2003年间,刘晓庆的艺术人生突然走到了冰点,她因偷税问题入狱了。一年多以后,当我们再看到她出现在艺坛上时,她的变化很大:人比原来憔悴了很多,心也比原来收住了很多:她开始重视家庭了;开始为了挣钱而接拍她原来不屑一顾的那些小角色了;说话也谨慎和低调了很多。如果说这些相貌和性格上的变化,还只是她的外在表现的话,那么,她的艺术之路却从此明显走入了迄今为止的第三个阶段-迷茫期。
   她不再像第一和第二个阶段里那么目的明确,那么出神入化了。虽然她还继续着她一贯的新鲜尝试,比如,她开始了她以前从未有过的舞台剧的新探索,在根据白先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改变的话剧《金大班》中,饰演女主角金大班,但是,在她擅长的影视领域,这几年不再见她有那如日中天的时代,带给我们的惊喜了。她已经离开影坛多年了,完全看不到她的电影作品了;在电视上,我们看到的也不再是光彩夺目的武媚娘,和千娇百媚的小凤仙了。在《我的兄弟姐妹》中,她那只有六集的一群孩子的母亲角色,在全部戏中都穿着一件黑灰格子的臃肿的棉衣;在《徽娘宛心》中,她人虽然坐在大户人家老太太的位置上,可看得出她的无奈和不甘心。记者的一次去《徽娘宛心》剧组的采访,向来不太会掩饰的刘晓庆终于找着了吐酸水的机会,她看着一边的女主角李冰冰,悻悻地说:人家又年轻又漂亮的。看来,她还没有确信人生的规律:再美丽的花朵总有凋谢的一天。
    在昨天晚上的娱乐新闻节目中,我们看到,有那么多明星到场,参加完《投名状》的首映式之后,唯独她叫住了陈可辛导演,虽然话不多,可我从神态和语气中,听出了她的渴望:她很想和陈导合作,很想走进陈导的大片中,成为陈导大片中的女主角。然而,迷茫期中的刘晓庆又一次迷茫了:只要注意一下陈可辛导演的代表作《甜蜜蜜》、《金枝玉叶》、《如果爱》和刚刚上映的《投名状》等片,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喜欢华丽的演员阵容,又特别看好帅气的男人和靓丽的姑娘的导演。像刘晓庆这样中年也只剩下了尾巴,即将走入老年的女星,怎么可能走进陈可辛的影片中呢?刘晓庆和太多的女影星一样,一方面,渴望青春永驻,永远有做不完的青春梦;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接受生命残酷的年轮转动的现实,到了用一切手段都不能掩饰岁月痕迹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走入迷茫期。
    看看那些曾经或仍然大红大紫的女明星,我们不难看出,女星们的艺术人生有几种走法:
    一、演戏虽已经风光无限,众星捧月了,可是,此类女星的女人情节远远大于女星情结,她们更需要一个男人的爱,而不是一堆影迷的捧。正当走红的时候,碰到了喜欢的男人,什么也不顾了,嫁了人,从此就淡出艺坛了。这类女星中,代表性的有美国影片《出水芙蓉》的女主角格蕾丝,她凭此片走红之后,迅速答应了摩纳哥国王的求婚,成为名噪一时的摩纳哥王妃,就此淡出影坛;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合的故事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
    二、年轻的时候拼命演戏,演到一定的时候,觉得自己的青春美貌即将过去了,再在银幕上走青春偶像的路,已经没有太多意思了,于是急流勇退、淡出影坛,再做人生的新设计。代表人物是台湾的杨惠珊和林青霞。她们一个又找到了更适合自己年龄的新的人生发展点,投身于光彩夺目的琉璃事业,并很快成为琉璃艺术界的一颗明星;而另一个见好就收地嫁为人妇,过起了相夫教子的富家阔太太的日子。
    三、年轻的时候,在青春剧中名满天下,随着年龄的增加,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牵强、不做作、不刻意掩饰、不难为自己,很自然地完成了从青年、中年到老年的人生过度。在每一个适合自己的年龄段,都能很准确地演绎那个时代的女性角色,并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光彩。代表人物是大陆的潘虹和台湾的归亚蕾。她们一个先是把《杜十娘》这样孤傲反判的角色献给大家,后又是一堆大户人家的尊贵夫人的角色;而另一个则是在进入老年之后,比青年时代更显成熟的魅力,出演的片子戏份不管多少,却始终是影片中最抢演的角色,虽早显老态,却依旧星光璀璨。
    已经不再适合饰演青春玉女的刘晓庆,尽管心气很高,可也不得不接受人生这个残酷的现实,该选择了,该重新定位、进行角色的转型了。上面的三条路对她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了。前段时间,刘晓庆不知怎么突然想到说自己曾经有过很多次被富豪包养的机会;有人从这句话听出的是一个已经老去的女人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怀念。我却觉得,从刘晓庆好强和独立的个性可以看出,就是再给她几次这样的机会,她也未必会选择走让人家包养的路;那种委屈求全的日子不符合她的个性。她说那样的话,重点不在包养二字上,而在于她是不是走到今天才想到:在之前还没有走进迷茫期的时候,她是不是应该见好就收呢?说她处于迷茫期,是因为她是和潘虹同时代的女星,但她却没有潘虹那样的明智,她没有为这种转型早做打算,而是一味地用强硬和自信来延缓她的青春梦。这样,当人家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角色转换的时候,她却在这种坚守中走得越来越吃力了。
    我认为,凭刘晓庆在她的艺术人生第一和第二阶段中的杰出表现,她堪称为中国迄今最伟大的女演员,一代影视艺术大师。然而,在她即将步入晚年的时候,我觉得她目前的心态和定位都有问题。她说是在出狱后要和在她落难时候一往情深的男友阿峰一天也不分开,然而,让她回到家里过那种简单的家庭生活是不现实的。她是一个永远需要聚光灯的女人,她是一个离开了人们的关注就会倍感寂寞和冷清的人,所以她才会有意无意地不断地制造着新闻。她已经不能离开那种万种瞩目的日子了,也正因为这样,她所要考虑的不是怎么样淡去,而是怎么样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新热点。但愿她不要太迷恋自己的青春风彩,再风光的女皇都有从宝座上下来的一天。凭她的演技,她完全可以尝试走潘虹和归亚蕾那样的戏路。她是一个为戏而生的女人,我们不希望看到她消失在戏台上,而更希望看到她在随着自己的年龄变化而重新定位之后,走进艺术的瑰丽晚霞中:那是一个有着枫叶般鲜红和谷穗般沉淀的艺术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