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那·契丹·中国
无论古代还是现今,中国作为一个地域上的、政治上的、文化上的实体,本来是极为明显的事实。可这几十年间,偏偏有一批居心叵测的各色人等,为着自己的私利,在颠倒黑白,在数典忘祖,在理论上清除“中国”的历史存在,在实践中以生灵为赌注,以独立为终极目标。鉴于此,本文略举几个事实,以驳“中国不存在论”、“中国肢解论”、“一边一国论”等等弥天大谎。
古人说华生夏,华为华胥氏,生伏羲氏,次有神农氏、轩辕氏,俱为羌人,语言上属藏缅语族。近人又提出夷生夏,华夏出自夷,主要有太昊、少昊等生活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部族。所谓华夏、东夷之分,本是后人的观念,根本不符合史实。中国自上万年前就呈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格局,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从来就没停止过。阿尔泰语系与古越语的交流,促成了藏缅语族的变化。阿尔泰语系定语在中心词之前,古越语定语在中心词之后,藏缅、苗瑶、壮侗语族则有前置定语,也有后置定语。有人以语言的不稳定性解释这种现象,未免低估了周秦汉时代的文化水平。中华民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域外迁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开谁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中国这棵参天大树的组成部分。
单一民族国家难以理解中国的这一个根基。他们与大汉族主义者是把兄弟,都主张汉族才是中国,少数民族执政时,中国灭亡了。同理,他们主张少数民族不属于中国;而且汉族也有地区差异,妄想肢解中国。某些别有用心的外国阴谋家、昏了头的中国专家与铤而走险的民族败类此呼彼应,实在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现实性威胁。全体中国人,不论哪个族,哪个省份,都有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光荣使命。
在高句丽史争端中,韩国人声言:“中国不是东北的主人!”可悲!这种在某些人头脑里占正统地位的“公理”无论论点、论据还是论证都是空中楼阁。谎言或许理直气壮,可终归是站不住脚的。且不说东北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参与缔造了自远古到当今的伟大中国。单说远古时期吧,东北本来一直就是东夷、华夏、汉族及其先世的家园。东北各省的一万年来的考古文化,具体特征、绝对年代和传播途径都显示出东北与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一样,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两千年前眼中的蛮夷之地,在四千年前到一万年前却与中原文化同步发展,次第变化。这说明,华北、华中、华东的先民早就来到了东北。东北也是关内先民迁往北亚、美洲、太平洋诸岛的陆路通道。王大有先生说得好,黑龙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摇篮。
夏代以前,大禹治水,开创了五服制,距朝廷越远,地方政权和朝贡国的义务越少。夏、商朝廷直辖地区只是中原的一部分,考古文化显示他们的势力其实很大,打破了人们的成见。《诗经》讲“外大国是疆”,商族的国家除了中原,在中美洲也有一个。王大有先生说商末25万军民逃往美洲,我相信那是商的臣民前往早就知道的另一个家园。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告诉人们江西当时并非未开化地区,而是与朝廷关系密切、文化繁荣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周代天子之下国家林立,姬姓国、姜姓国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国家后来融入了汉族。夏出于羌,商为东夷,周从山东迁到陕西,仍为夷,谁不是夷狄?华夏正统论是骗人的!“中国”原义为中部地区。日本的广岛、冈山、山口等地也叫“中国地方”,广岛有一家广播电台名叫“中国广播公司”,这里的“中国”取古义。古代日、朝、越曾把中国作为中央政府或宗主国,把自己作为边疆,而非外邦。“中国”曾经指中原,也不妨碍这些有充实物证的史实的可信性。谁也用不着涂改古代的文献,既成事实不会变样。
中国自唐尧虞舜以来,改朝换代必变国号、正朔、服色,唯恐革命不彻底。(荣松先生说,古代伊朗同样是各朝代有不同的国号。)恰恰是这个规则,成为中国不存在论的论据。中国各个时代,无论叫什么国号,无论哪个民族执政,无不深信自己是中国的合法政府,是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统治权的继承。任何时代的人,除了台独分子外,无一不言必称炎黄,以往昔的人物、文化、事件作为自己历史的基础。北魏改革,鲜卑族大部分变成了汉族。大鲜卑山是鲜卑人的圣地,汉人血液中何尝没有那里的精气神?汉族与蒙古族、东北各族有共同祖先,这是无论谁也否认不了的。世界各国并不因中国历代国号不同,就否认宋、元、明、清本属于同一国家。《马可·波罗游记》写的“中国”是元朝,举世公认他写的就是中国。请问,声称“元朝不是中国”的朋友们,怎么解释?满族入关后,朝鲜、越南开始说“清”不是真正的中国。他们才是“中国”,这是正统论在邻国的反映。伟大的康熙帝,不仅为中国的统一立下了千古大功,而且在文化上具备超前意识,汉文化、西方文化,尽可拿来,胸怀何其宽广!本国人、外国人终于接纳了清的合法地位。英语用Mandarin(满大人)表示“普通话”,在世界上是与Chinese等同的一个词汇。请问,声称“清朝不是中国”的朋友们,怎么解释?现代中国人有个毛病,中国的事,总要先得到外国人的意见,自己心里才有底。世界各国的古人和当代人,都说元代、清代是中国,可为什么偏偏有一些中国人非要死不认这个理?口中说的是学术自由,心里想的是动摇、瓦解中国的根基!
藏文《于阗国授记》记载,一位叫尉迟胜的于阗国王娶了一个中国公主普尼亚斯瓦罗,这位中国公主把蚕种带到了于阗。这位“中国”公主是楼兰人,欧罗巴人种。因楼兰臣服于汉,藏文史书便把楼兰称为中国。西域并非中原,在藏族眼中,那时的西域就是中国,可见“中国”是与China等同的国家名称,并非汉人心理定势中的“中原”!白种人早就是地道的中国人了。“东突”该自打嘴巴!
不少人一听到“支那”就皱眉,认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污蔑性的叫法。“支那”是梵语cina的音译,《大唐西域记》译为“至那”。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已提到cina,此时秦朝还没建立。流传甚广的“中国”之名china源自“秦”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宋史·天竺国传》记载“近闻支那国内有大明王”。支那国——Mahacinasthana,maha就是“大”,支那斯坦那就是人们经常听说的“震旦”。地质年代中有震旦纪,就是源于此。藏语也有“大支那”一词,意思就是“中国”。妄自菲薄的人因为大中国落后了,挨过打,就不好意思再以大自居了。“大支那”,说明古代少数民族和外国仰慕中华。《大唐西域记》卷四记载的“至那仆底国”,位于印度费罗兹普尔附近,方圆二千多里,人民安居乐业,远近各国纷纷把王子送去当质子。玄奘把至那仆底译为“汉封”,因为它的原义是“中国封赐之国”。质子把桃、梨引进到该国。在该国,桃叫做“至那你”,意为“中国传来的”,梨叫做“至那罗阇弗呾逻”,意为“中国王子”。该国十分钦慕中国,不断有人指着玄奘说:“他和我们以前的国王是同一个国家的人。”1924年,泰戈尔访华,让梁启超为他取个汉名,于是有了“竺震旦”这个中印国名结合的名字。震旦,字面可以理解为光明冲破暗夜,正合“泰戈尔”的原文意义。泰戈尔说:“朋友们,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便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到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古老而极亲爱的兄弟。”由于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本属于中国的“小西藏”、“大西藏”等被割走,罪恶的麦克马洪线至今让中印关系无法达到应有的亲密程度,愧对先贤!
“中国”英、德、西、印尼、马来、斯瓦希里语等语言为China,法语Chine,阿拉伯语Sin,芬兰、挪威、丹麦文开头的字母用K。这些“支那”的同源词,其最初形式是古希腊语的Seres(赛里斯),意为“丝国”,我相信ser是汉语“丝”的读音。《旧约·以赛亚书》第49章第12节记载:“看那,这些从远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Sinim就是“中国”,不宜译作“秦国”。开头的S变成CH,是波斯语的译音,到了古叙利亚语就出现了Zhinastan(至那斯坦),粟特语Cystn与阿拉伯语仍保留了S音。
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Kitaj),源自Khitan(契丹)。当俄罗斯兴起之际,强盛的契丹族活跃在中国北方。罗斯人接触不到其他内地中国人,便把“契丹”作为中国的名称了。此后,中国北方民族交替称雄,但“契丹”始终是中国不变的名称。斯拉夫老大哥给中国不存在论狠狠的一击,痛快!国内蒙古语有的用意译“中央之国”表示中国,国外蒙语Хятад用“契丹”表示中国,但与俄文拼法稍有不同。
日语ちゅうごく——Chuugoku 、朝语중국——Jungguk、越语Trung Quốc,都是“中国”这个汉字词的音译,不过都按传统读音——古代汉语读,“国”字有韵尾k。一些国外侨胞出于前面提及的误解,不喜欢China这个词,希望国家把正式译名改为Zungguo。弄清了来历,我们可以心情舒畅地使用China了。在墨西哥的蒙特雷市以东,有一个叫China的城镇,不知与中国有关系吗?盼望得到朋友们的协助,弄清这个疑团。
参阅:1、方法文:关于“支那”名称的来源 《寻根》杂志2003年。
2、林梅村:楼兰,一个世纪之谜的解析 中央党校出版社。
3、陆水林:森巴战争前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