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民,八十三年真的过去了吗?!


中国股民,八十三年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原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5120330版(研究版),发表时标题为《股改“呐喊”无效?》,刊发时删节。此为原稿。

 

该文记录了股改中的颇具影响力的典型案例的事件结局,笔者诧异于现今的中国股民麻木不仁、任人宰割的怪现象,不由得想起83年前鲁迅先生所描述的情形。特志。

 

报纸文章网络连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1/3912921.html

 

 

  作为股权分置改革(股改)过程中极富影响力的案例之一,作家周梅森的愤怒及其对全国七千万流通股股东的呐喊,使得金丰投资(600606,SH)股改在股东会投票表决前,就成为倍受媒体注目的事件,也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从1128日的股东会议投票结果看,周梅森的反对票及金丰投资股改方案被否决,几乎不会让人们感到特别意外,但流通股股东21.68%的参与率却叫人始料不及,甚至让人诧异。不仅于此,流通股股东的参与人数更是畸低,只有3609人,仅占公司三季度末51353名股东数的约1/15,而高达93%的绝大多数A股股东竟都没有参与投票。无论从股份参与率还是从实际参与人数比例看,金丰投资的中小股东参与积极性均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数,更不到10天前被否决的科达机电两个比例的一半(科达机电的A股份参与率为48.21%,参与股东数占股东总数的14.84%)。而该案例最终的结局是,总持股数仅占流通盘8.87%的股东以其反对票阻击了金丰投资的股改!
  因此,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金丰投资股改是外热内冷,看热闹的多,股东真正参与者少。与此前科达机电股东会议无一名A股股东到现场参会相比,金丰投资爆满的股东会场,让人们看到了久违了的股东间激烈辩论及记者云集的热闹场面,而真正主人的绝大多数——金丰投资的中小股东们表现得却异常冷漠甚至麻木。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周梅森的“愤怒”与“呐喊”带来的只是媒体或社会舆论的轰动效应,而金丰投资的流通股股东们,并没有被激发起积极参与投票的热情――无论是赞成票,还是反对票。

此案例几乎成了周梅森的“独角戏”,没有配角,连群众演员都很少。

可以说,周梅森等众多热心人士对投资者积极参与投票的呼唤甚至呐喊,实际上并没有“叫醒”几个人,甚至于金丰投资博弈“战地”上的中小股东们的实际参与率竟还可悲地远低于市场平均数。由此看,像周梅森这样的当代作家,在二十一世纪同样没有成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尽管我们现在有了网络、电视等新型传播媒体,其言论能够极广泛传播,甚而路人皆知。

由此让人联想起,八十三年前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描述的“呐喊之后无反应”情况,而“看客”似乎在什么年代都不缺乏。

对于金丰投资的如此低的投票参与率,鲁迅先生的如下文字颇值得回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

鲁迅的《呐喊自序》写于一九二二年的十二月三日,距今时光已过去整整八十三年!

而就连年套牢、灾难深重的中国股民而言,八十三年真的都已经过去了吗?!

跟先生笔下的国人相比,现时的中国股民对股改投票的冷漠程度,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试想,如果有人在抢你钱之前,让你表态(赞成票或反对票),你会听之任之,甚至默许吗?!当然,不会!

但现时的中小股东们,却会对大股东们侵害其利益的诸多议案听之任之――既便其有否决权,也不会去用,更未见抗争。

有道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话,而现时的中小投资者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股改投票,竟也都采取了“高高挂起”的做法,就难免叫人心酸,更让人想起“哀莫大于心死”那句话――这或许是有关方面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看,中小股民对投票表决的冷漠,或许也可能是一种过度的理性的表现,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屡次的经验和教训来说,其投不投票,股改表决结果都一样是清一色的全通过。对于理性的经济人而言,如果无法获得真正的话语权,或者投不投票都是白给的话,其参与投票的行为自然就是先由热情,到冷静,再到冷漠,进而进入超理性的麻木超脱境界。

  由此看,在呐喊无效的实例中,中小投资者对股改投票的冷漠,实质上是人们对股改过程中种种问题的本能反应,折射出股改规则的公平性与股改表决结果公允性的缺失,对市场本身的严重伤害。而诚信和公平关乎股市之存亡,投资者在不用手投票后,就自然会选择用脚投票,这也是股民信心低迷,股市连连走低的重要原因。

  中国股市为何如此脆弱?根源在于我们对投资者尊重和保护得不够或不实在。这方面,美国在安然事件后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恢复股市信心所采取的诸多重磅举措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就比较成本而言,与其在与民争利的情况下频出利好、花费巨资救市(比如大股东增持弹尽量结、注资托市等),倒不如多付对价,让利予民,使股改公平、公允。因为股市信心是摧其易,建其难,而若为了对价方面的蝇头小利而摧损股市,甚至不惜以诚信与公平为代价,那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总之,投资者对股改投票由起初的颇具热情到冷漠,以至于在众多呐喊之后继续保持麻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投票行为或心态问题,而是折射出我国股市必需正视,并需着大力解决的证券市场生态环境优化问题——投资者信心提振与政府在股市的公信力重建是其中的当务之急。
  

 

作者补白:鲁迅的《呐喊自序》写于一九二二年的十二月三日,本文发表于二OO五年的十二月三日,特此纪念《呐喊自序》八十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