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无法缅怀的散户时代 文/本刊记者 仲志远
“各种基金的开户数节节飙增,而股市的开户数却逐渐下降,即使偶有反弹也难以再现以前的规模与景象。眼下,热闹的牛市并没有给散户们带来什么额外的利好,因为股票投资获利较小,大多数股民甚至是花钱看热闹、赔钱赚吆喝;倒是坊间疯传的那些投资基金赚钱翻番的消息令人群情激奋,储蓄资金也随之闻风而动,投入到了基金的怀抱。很显然,作为一种间接的证券投资方式,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引领股市的风向”,华海期货的一名业内人士对《资本市场》记者说。
基金市场正在持续火爆。就在2006年4月份,基金即已开始有了蠢蠢欲动的迹象,而国信证券的一名基金投资经理根本无法相信这样的财富神话,他觉得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恐怕是一轮新的泡沫正在酝酿。实际上也是如此,仅仅凭借“股改”的旗号就让深沪股市风生水起,也太邪门了,谁都无法相信。
然而,距今不过半年之多,基金红透了半边天。2005年业内人士曾经谨慎地预估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为6%-7%,当时认为大盘蓝筹股的价格水平被错误地低估,而现在却已抵达了75%-100%的区间。这样的财富爆发速度,即使一直火爆的楼市也难出其右。刚刚位列家庭理财排行榜第二的基金(第一为储蓄)虽然尚未被一些市民熟悉,却正在演绎着财富暴发的“神话”。
“近几个月的股市的确火爆,但我们并没有得到多少收益,那些机构投资者倒是获利丰厚”,一名炒股人士向记者解释。数据显示,沪深两市的开放式基金中的确有一大批净值翻番的基金。新基金登场如过江之鲫,各个销售网点的宣传传单与手册频频招徕行人驻足;即使老股民也会对此心向往之。高回报就是极大的诱惑,谁能不为之心动呢?
机构投资主导股市
“2006年8月以前,基金公司发售基金根本没有今天那样火爆,基金经理人与证券公司到处推销也没有多少人响应,现在各大发售网点人头攒动,连代销的各个银行营业部都排满了长队等着购买。”北京市工商银行静安中心支行的值班经理说。
“基金原本有不同种类的投资组合,即使开放式基金也可划分为货币市场基金、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等等,而现在却是股票基金一枝独秀,最为抢手”,一名熟悉的证券分析师面对记者的疑惑,一派踌躇满志。
上证综指从2005年6月的998点一路上扬到
此后每逢新基金发行,各大银行便是一派火爆的景象,不少股民也悄悄改换门庭,顺势炒起了基金。即使那些较为理智的业内人士也纷纷撰文坦陈自己的担忧,基金太过火爆并非好事,投资者还需冷静选取与自己财力相当的基金。
股指的大涨让基金的开户数与A股的开户数悬殊互见。基金后来居上,顷刻即为A股开户数的数倍。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显示,
显然,趋利是每一个投资者的天性。既然基金的回报更为诱人,那么,散户们弃股市而去,重新改投到基金之门也不为过。与其坐拥光赚指数而不赚钱的尴尬,还不如将身份直接转为“基民”。基金可以享受大盘上涨收益,还可以省却许多烦心的担忧,规避选择失算的风险。
“从8月份至今,持续走高的内地股市已经让新老基金活跃异常,监管层的政策鼓励当然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隐形因素。不过,仅就股市而言,中小投资者虽然为数庞大,但仍然是一盘散沙,其调动资金的能量非常之有限,远远不如机构投资者那样动辄就是数亿乃至数十亿的资金,足以撼动股市的阵脚;就像欧美股市那样,机构投资者往往是支撑场面的基本力量,内地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机构投资者来为之护驾。再说,中小散户多半各自为战,在制度缺陷的资本市场上无能为力,往往受制于政策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机构投资者则与之区别甚大,其蕴含的力量能够使之以法律抗争政策方面的掣肘”,一名相熟的经济学教授评价道。
“政策方面一旦放开,机构投资者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占据股市的主流。其中的原委显而易见,机构投资者拥有专业的经理人和理财队伍,时刻关注着全球各大股市的蛛丝马迹,――这一切都是中小散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现在看起来,1990年代初与1990年代末内地股市的两次全民疯狂炒股真让人哑然失笑。――政策扼制了机构投资者的崛起,而且股市定位为国企融资,股权分裂恰恰也忽视了投资者自身的利益”,他补充道。
股改使内地股市绝地重生。而且,就机构投资者予以的政策扶持,基金吸纳的社会资金又使股市的总市值接连攀高。
“现在基金经理们可能考虑的是,股指成功突破了股市的历史高点之后,基金是持股待涨还是获利回吐?哪些板块或哪些个股此前被低估而值得重新挖掘出来,使之受到新基金的青睐?”一名观察人士如是推测。
基金建仓遭遇困惑
据统计,2006年年初迄今,中国内地已有8只发行规模超过了100亿元的基金,而且筹集的时间也仅在数日之内。这8只超过百亿的偏股型基金中有6只是今年新发基金,2只为大比例分红再营销基金。除5、6月份成立的广发策略优选、易方达价值精选两只基金建仓完毕外,其余6只基金都还处于建仓期或才刚刚开始建仓。
充裕的资金进入了基金管理公司的账户。然而,就股票基金而言,基金经理也在寻觅和挖掘绩优的个股,毕竟专盯着那几十家蓝筹大盘股就难免会有“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的危险,但A股市场的容量实在有限,大盘蓝筹股成了百亿基金建仓的首选。所以,基金经理搜寻的目光除了众所周知的蓝筹大盘股,二三线的蓝筹股也在自己的关注之列。
股市的火爆引发了基金的销售狂潮。反过来,基金的扩容却使各机构投资者角力的分量大不一样,股指的上涨于是就成了机构投资者较量与抬杠的显形标志。不过,为了向投资者确保稳定的收益,百亿巨型基金的建仓又不得不紧盯蓝筹股,所以蓝筹重仓股持续上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关数据显示,国内的机构投资者拥有的可流通股市值在5000亿元左右,而整个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也就在2万多亿元。新基金的建仓难度之大超乎想象。根据几大研究机构披露的持股明细来看,偏股型基金的80%就集中投资在175只股票上。很显然,股市中值得投资的股票仍然非常稀缺。如果再考虑投资的流动性、稳定性与收益性等因素,选择更加稳健、持久的大盘蓝筹就成了众多基金追逐的投资目标。
新建仓的基金投资组合多半集中于十大基金重仓股,譬如中国联通、大秦铁路、招商银行、大商股份、金融街、贵州茅台、中国石化、中国银行、长江电力、盐湖钾肥等等,几乎全部是大盘蓝筹;重点指向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等,基金往往看好那些具有良好成长性的消费、服务类行业,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装备制造业,以及钢铁、石化等基础性行业。
股市持续上涨,未被挖掘而且被低估的个股越来越少。此时,“机构投资者的操作策略就是紧盯蓝筹大盘股而不轻易换股。就自己持续看好的股票继续加仓,一般是新基金的基本手法。股指能够在短时间内连创新高,实际上往往也就是基金重仓股持续地扮演了领涨的角色”,招商证券的一名分析师向记者解释。
新基金的建仓难免也是一窝蜂地追随那些蓝筹大盘股,毕竟基金经理对自己持有的股票有过较为透彻的研究和分析,不确定性已大大降低;资产管理人对于行业与个股的判断,既有持久的关注,而上市公司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巨变。可以想象,上述绩优股的细微举动都会牵动他们随时绷紧的心弦。
基金管理公司旗下所辖新基金的建仓与减仓,与股市的涨跌息息相关。而且,其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相互协调,在市场风险袭来之时也发挥着杠杆调节的功能。“很多老基金的持有人已经放弃了以前落袋为安的做法,他们将基金近期的分红迅速转化成红利再投资或者申购新基金,在股市下跌之时劝投资者积极申购持续营销的老基金来确保蓝筹大盘的稳定,承受短期内的市场风险,而不影响投资者长期的利益递增”,上述分析师补充道。
“股市的宽幅振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金高比例分红时资金抽离股市所致”,分析师解释,“基金经理一般都是选择大盘蓝筹股作为买卖标的,卖出股票来兑现收益。——毕竟那些二三线的蓝筹股与中小成长股进出的成本要比大盘蓝筹股高得多。基金经理们多以‘净值归一’的手法竭力降低进出大盘蓝筹股的冲击成本。一般来说,大盘蓝筹股上短暂的异动会拖累上证指数。不过,新基金的建仓又会将大盘蓝筹股推高进而提升上证指数。所以上证指数虽然在不断上涨,但期间的震荡幅度相当大。这起落之间就是机构投资者的操弄而造成的涨跌局面。当然也可能是新股上市,股市投资者抽离资金时引发的波动。如果基金经理刻意抛出重仓股进行新股申购,那肯定就是预期中非同寻常的大盘蓝筹上市了”。
新基金如何建仓,基金经理各有自己的说法,而寻找优质的上市公司却是他们一贯的目标,甚至可以暂时抛开指数上涨的喧嚣场面。只有优质的公司才能获得较高的溢价。“股改之后就是一轮行情的重估,因为先前国内经济的形势与证券市场脱节严重,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上市公司的资产回报率”,一名业内人士说,“现在的市场估值日渐合理,蓝筹大盘股已经相当稀缺,所以二三线的蓝筹股也受到了基金经理们的热捧”。
散户投资黯然退后
申万巴黎基金管理公司的一个分析报告认为,2001年的深沪股市仍然是散户们为主导的市场,机构资金所占的流通市值还不到整个流通市值的20%;而股改之后,尤其是连续几个月的牛市行情之后,机构投资者已经占据了40%。可以说,机构投资者持有大盘蓝筹股之后,股市的波动就成了机构之间的较量。新基金不断涌入股市建仓,这是两市股指持续走高的主要动力。
老基金忙于分红,新基金着手建仓。这一切似乎都与先前的中小散户们关系不大。老基金减持重仓股票应付分红的现金压力,市场走势随之起伏,大盘宽幅震荡,股指下跌倒引起了散户们的诸多猜测;而新基金建仓所形成新的做多动力虽然可以抵消老基金减持套现的压力,推动股指再次飙升,同样也可以让散户们莫名其妙地兴奋一阵。
“2006年8月起,中小散户投资者主导的股市开始逐步让位于机构投资者。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基金的第三次崛起”,一名证券专家如是断言。
2004年,开放式股票基金的销售再度火爆,刷新首发纪录。当年4月,中信经典配置基金首发规模达121亿份,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达到了131亿份,双双突破百亿份额。海富通收益增长基金的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超过了80%。显然,当时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其净值一直徘徊在面值之下,2005年一、二季度陆续跌破百亿元,第二次基金发行又再度陷入僵局。
2006年以来,基金首发规模已接近4000亿。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测算,基金业的资产总体规模已达到7500亿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猛增了60%左右。基金业问世至今8年,疯狂、低迷的股市赋予了它跌荡起伏的传奇。截至2006年11月底,获准开业基金管理公司有57家,开放式基金200多只,封闭式基金53只。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公布的数据表明,仅11月份,开放式基金开户数劲增了近15万户,基金新增开户总数为673.18万户,而2005年全年的基金新增开户总数仅229.4万户;而截至11月底,A股新增开户数为430万。而且,涌入基金的资金量仍然在源源不断地递增。
证券市场持续看好的牛市行情使基金再度成为社会资金追逐的焦点。今年8月以后,股市由先前的普涨转变为结构性上涨,散户越来越难以把握股市稍纵即逝的异动。指数的一路狂奔,个人投资者“赚了指数赔了钱”,而操作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占据股市的前台。赚钱第一的中小股民们纷纷倒戈,将自己手中的现金投入到了基金的行列。储户们也闻风而动跃跃欲试。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储蓄存款减少76亿元,其中多半就是以基金间接进入股市的。
“与资本市场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内地的基金业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譬如美国目前的基金就有数千只,50%以上的家庭都投资了基金,基金业资产规模远在储蓄的规模的之上;而内地的基金仅为居民储蓄的5%左右。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成熟,而中国基金业的潜力巨大”,上述证券专家说。
基金发行的火爆行情也许让那些中小散户颇为失意。基金要远比股票赚钱也成了一种观念,而且渐入人心。基金有没有风险的想法可以暂且放在一边。他们有理由怀念那些充满激情甚至几近癫狂的年代,述说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光荣与失败,但基金迎面而来的热潮仍然将他们裹挟而去。可以说,既然投资就是为了赚钱,那就没有必要固守一种让自己陷入边缘化的方式。“选择基金的本身就是一种理财观念的解放”,招商证券的那名分析师抛出结论,话语之间十分坦然。
(原刊于资本市场杂志2007年1期,转载务请注明出处以免法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