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行车被盗”看市场资源配置失衡


 

    自行车屡屡被盗现象,是一个全国性的困扰人们的焦点问题。事情虽小,却给全国人民的经济造成亿元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幸福感。

    很多有识之士指出,自行车被盗是公安机关执法不力,自行车无牌照,缺少监管,给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之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不,公安部、中央综治办、建设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发布通告,3月至7月,六部委将联合治理自行车被盗问题。相关措施包括制定自行车生产企业车辆编码规则、自行车购销实名制。 建被盗车信息管理系统,自行车盗案纳入考核,推动自行车销售实名制,卖车人要出示身份证明,企业为自行车配身份证,举报奖励等严厉措施。

    这些措施,看起来很好,但不知道效果怎样?执法的成本又有多高?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增加多少? 无法估计。

    治病要治本。自行车被盗现象表面看是个社会治安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下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

    社会的改革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员,这些人流入大小城市,上班无岗,经商无本,种田无地,或者没什么一技之长,只能沦为盗车一族。国家紧俏的资源被高度垄断,扔给老百姓的资源少的可怜,即使是这有限的资源,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第三产业其实已经完全处于饱和状态;而我国是个自行车大国,谁家没有辆自行车阿,价格不高,搬运方便,正是这些特点,给了盗车人机会。

    偷盗自行车,犯罪成本低,风险低,来钱快,失主一般都会自认倒霉,报警的寥寥无几,上述原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不法之徒加入这个团伙,于是被盗的大量自行车便迁徙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自行车被改头换面,重新刷漆,包装一番上市了。

    小小的自行车被迫承载起“货币”调节分配的功能,补偿,流动,增值,并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这些人忙碌着,乐次不疲。被盗 的自行车在社会上流动的越快,被盗的数量越大,它所起的财富分配功能越明显,它补偿了国家资源分配不公带来的缺陷。可以说自行车被盗,是社会资源配置失衡的结果。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分配手段是违法的,更重要的是它只在穷人或者并不富裕的人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对真正富裕的人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它的社会功能实际上很有限,很无奈,很边缘。

    只有社会资源真正公平的分配了,给予每个人均等的机会时,自行车被盗现象也许就会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