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是我多年前念书时读到的,前后脚读过的还有欧文-肖和阿瑟-黑利。谢尔顿的《假如明天来临》、黑利的《最后诊》及欧文-肖的《富人-穷人》构成了我对域外流行小说的最初印象。
当时,我正在念大三大四,这类书虽然是明白无误的公开出版物,可一天到晚抱着这些书看,多少还是让班主任或外国文学授课老师侧目——在他们看来,读雨果、托尔斯泰或巴尔扎克更靠谱,因为在专业结业考试时,怎么会考《大饭店》或《汽车城》?
当然,面对“侧目”,我总是假装浑然不知,继续和同学们你来我往,沉溺在新鲜刺激而且非常陌生的阅读经验中。我记得我买下的那本《富人-穷人》一年后传回我手里时,已“形容枯槁”。
谢尔顿的小说,包括欧文-肖、阿瑟-黑利的小说,可以被贴上很多标签——它们是流行小说,也是类型小说,是畅销小说,同时也属于流行文化、商业文化的一分子。它们多半伴随着逐步丰富完善的一整套商业化运作手段促销推广,广而告之……
而如上种种,也不过都是些我道听途说而来的口耳之学,肤浅皮毛,受不起追问,更经不起推敲。作为一个异国他乡的读者,我与那些围紧街头把戏的看客与旁观者并无二致,也就一看热闹的。
当然,热闹看得多了,渐渐有了一些观感,简单说,就是那句老话: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通俗小说也好,类型小说也好,比起纯文学乃至严肃文学,不仅境界全无高下之分,而且,就技巧和专业精神而言,更如一口锅里的菜。
老话说,有破东西,没破活儿。对于一个作家而言,重要的不是你的伟大志向,你诺奖志在必得的伟大宣言,你耿耿于怀的史诗之梦玄幻之梦武侠之梦或言情之梦,而是你交出来的作品在技术与专业上究竟是勉强及格还是严重超标,说得更直接,那就是,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活儿的好坏才最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通俗或商业甚至要求更刁钻、更严酷。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