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总供给曲线不是水平的会怎么样?
前面所有的章节只是研究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短期的假设下,总需求决定了国民收入。通过问,是什么决定了总需求,使得我们的分析得以继续。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我们分别探讨了是什么决定了消费,是什么决定了投资,是利率决定了投资,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利率。也研究了是什么决定了净出口,我们知道是汇率决定了净出口。
知道了这些因素,我们打算通过理论的认识来改造世界。但是这是一个兴奋又让人沮丧的过程。因为,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比如利率和汇率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很多不确定性,这会使得我们的政策将把经济带向哪里并不明了。但是,必须承认,这不是哪个政府的尴尬,而是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学习理论并不是为了过于挑剔和苛求现实。
我们把这些因素都加进了一个关于总需求的研究框架,那就是资产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的IS—LM模型。发现所有关于总需求的因素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加以研究。并且,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也许有人已经忘记了,这里我们采用一种最简单的IS—LM模型来再推导一次总需求曲线作为复习。采用最简的模型形式完全是为了计算的方便,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什么,我们当然也可以用最复杂的方式来推导。
在推导之前,我们要先把这条总需求曲线背后的思想说一下,这样,在做简单的技术问题时我们就有了指向。记得IS—LM模型,价格是在LM曲线中,。这样,我们让价格下降,就相当于使得LM曲线向外移动,这和央行增加货币发行是效果相似。不同之处只是央行增加货币发行增加的是分子,而价格降低是减少了分子,都会使得这个分式变大。这样就会降低利率,就会在资产市场上增加投资,就会增加国民收入。进而我们会得到一条总需求曲线。这条曲线描述了国民收入和产出的反向关系。
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价格下降就会使LM曲线向外移动?机制是什么呢?我们前面已经说明,居民的货币需求实际上取决于实际货币余额,也就是。价格下降后,相当于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会诱使人们去改变自己的资产组合,从而影响利率。这其实并不难以理解,比如我们自己,当货币购买力很大的时候,也就是价格很低的时候,我们就会持有少量货币,把多余的货币投入到资产市场上,这就会改变资产市场上的利率。
我们现在用IS—LM模型来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这里把它们设置为一些简单的具体函数的形式,要知道,我们实际上是可以用全微分的形式对其加以变形的,只是太麻烦了。我们设:
,把这个式子代入到上面的模型,我们可以解得:
,联立求解得到:
看起来非常麻烦,实际上求解非常简单,甚至初中的学生也可以把这个结果解出来。
容易发现,国民收入和价格之间的反向关系,这就是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的形状,也就是斜率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难以进行定量回答,但是我们却可以对其进行讨论。
我们发现,总需求曲线的斜率相当于是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如果货币政策的效果强烈的话,那么总需求曲线肯定就很平缓,如果财政政策效果很明显的话,总需求曲线就很陡峭。这就说明,所有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效果的因素都会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斜率。而那些因素在我们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候已经大力讨论过了。我们也可以从上面的求解结果看出这一点,价格之前的系数决定曲线的斜率。
到此就是我们对总需求分析的全部含义,我们最终推导了一条总需求曲线。但是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在推导出总需求曲线之前,我们是在一个短期的假设下进行研究的,也就是经济的供给能力没有问题,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的情况。我之所以要不断地提醒大家我们的假设前提,是因为,我们必须时刻记得我们是在什么框架下分析的,以避免造成思维的混乱。
那么现在要来审视我们的假设了。我们假设在短期有这样的特点:供给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只要价格水平给定,我们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所以产量并不和价格有关系,只是和需求有关系。含义也就是价格水平是不变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总需求分析的时候,都假设价格水平不变。但是,当推导总需求曲线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要进入另一个分析阶段了。因为在总需求曲线里,我们是让价格变化的,变化时和产量有反向关系。于是就要修改我们关于总供给是“没有问题的”这一假设。
在修改之前,还是要看看,在原假设下的理论有没有什么用呢?如果这个假设不满足现实,我们前面所有的分析都失去了意义。考虑假设是否是符合现实或者是否是现实的一种情况,我们必须首先要问的是:短期是多长?是一秒?还是一天?一个月?还是一年?事实上,这没有人说得清楚。毕竟,在现实中,我们确实发现了价格不变的时间长度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商品真的是一年价格都没有变化,有的商品价格一个月一变,还有的商品价格天天在变。但是,在价格不变的时点上,我们的那种在短期的假设下的分析都有用。这就是好事。
我们要扩展价格不变的假设。现在要假设,价格是可以变化的,也就是供给的能力是有问题的。于是我们走进了总供给的理论里了。
宏观经济学中对总供给的理论争论是最多的。这个理论到目前为止也是最不完善的。总供给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要推导一条总供给曲线。而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价格和产出关系的组合。我们在微观经济学中知道,供给曲线是价格和数量之间的正向的关系。总供给也是这样吗?是的,我们正是要推导出一条价格和国民产出之间的正向关系。
我们先说,这条曲线的出现对分析有什么含义。前面已经说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关心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均衡的含义就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情况。我们已经得出了一条总需求曲线,而且我们在放松了价格不变的假设下,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总供给。这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总供给理论的原因。同时也是因为,当我们得到一条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后,宏观经济政策就会出现新的问题。我们随后就会看到,路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走。
眼下的任务是推导如下的总供给曲线:,其中,
是产出,
是自然产出水平,也就是经济总会有一定的产出。
是价格水平,
是预期的价格水平。同时这里面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产出和价格的正向关系,只要我们能够建立一种理论,来说明我们需要的总供给曲线是这样的,那么就算结束了任务。那为什么不直接把价格设置为
,而是设置为
呢?这说明只要价格偏离了预期的水平,就会诱使产出的增加,这是为什么?事实上,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我们将要介绍几种理论,它们各自以不同方式来推导这个曲线。这也正说明了对于总供给理论认识的不一致性。我们要介绍的第一个理论叫做:粘性工资模型,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一种情况——工资刚性。在这种刚性工资的假设条件下,经济学家们要推导这条总供给曲线。他们的理论建立的过程正是我们要学习的。还是采取比较规范的形式来阐述这个理论模型。事实上,理论就是模型。一套解释世事的理论也就是一个模型,经济学家不是用模型解释世界吗,等价的说法就是经济学家用理论来解释世界。
假设:工资是刚性的,也就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改变性。经济学家就是从这个假设出发。
我们还是首先考虑,这个假设含义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现实的情况。工资为什么具有不可改变性呢?是因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经过谈判达成一个工资契约,这个工资水平要延续一段时间。或者说,一个行业的工资在很大程度上有一个通行的水平,这个水平不容易改变。这就是工资粘性的含义了。
一旦我们做出了这个假设,也就说明,劳动力市场没有出清。为什么呢?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只要市场是出清的,价格水平就要变动。这种变动的价格水平应付各种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事件,从而保证市场出清。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假设确实是现实的一种情况。接下来要看的是,如何从这个假设出发建立理论。
坦率说,只要是涉及生产的问题,在经济学中几乎都离不开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说投入的要素和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将其记为,也就是说,只要投入劳动和资本,就会有产出。至于是怎么产出的,这个过程经济学并不研究,总之,这个产出是资本和劳动的最佳利用,并且是最大产出。如何来保证这一点,这就是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了。
通常的假设是,这个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那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其中,
。这只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也就是投入要素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但是,肯定也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或者递减的情况。这是另外的假设。同时生产函数的性质要具备
,这个假设是说,劳动的边际产出为正数。更通俗的说法是,只要劳动增加,那么就会有产出的增加。
这个生产函数很重要,假如我们考虑供给的问题,那就是一种生产的问题。我们后面也会说长期中的供给问题,也就是经济增长问题,在那里我们只是介绍一种理论,索罗模型。索罗模型的逻辑起点就是这个生产函数的概念。
我们现在可以推演出经济学家对总供给问题的思考逻辑了。这里面,我们有了产出,这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只要把价格再引入进来,那就推导了总供给曲线。所以我们考虑的就是价格和投入要素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考虑的是劳动力市场,那就是价格和劳动力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是理论的重点。价格和劳动力的就业有什么关系呢?
劳动力就业和工资密切相关。如果工资高,那么我们就会想,肯定有更多的就业。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它的另一个含义是,只要没有就业,处于失业状态中,就可能是因为工资水平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这样,大家就宁愿闲置在家。这是关于失业问题的一种说法。我们后面简要地说明失业的问题。
现在,分析又进了一步,我们只需要考虑工资和价格有什么关系就可以了,有了这个关系,价格就会传导到就业上,就会传导到产出上。工资和价格有什么关系呢?考虑我们自己,我们对于工资的判断是怎么样的呢?假如不知道一个地方的物价情况,理性人肯定这样思考而做出是否工作的决策:工作一个月的工资能买多少实物商品,或者为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她需要多少实物商品。然后考虑商品的价格是多少或者将是多少。最后提出工资要求。
她考虑的工作可得的实物量的叫做实际工资,然后乘以物价。这就是最后要求的工资水平,我们将其称为名义工资。可以这样表述我们的分析:,其中,
为名义工资,
为实际工资,
为预期价格。这里面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预期的价格?因为找工作时,我们通常要求的工资水平必须考虑到明天的情况,所以我们可能预期一个价格水平,从而来决定我们索要多少工资。而在当前时期,我们能得到当前的实际工资水平,就是把上面的名义工资除以本期的价格。这两个价格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我一直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注意细节,这样才能品出滋味。即使慢点,也是值得的。为什么要区分预期价格和当期价格?因为,在做关于要多少工资的决策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预期未来。但是,当提出工资要求的时候,厂商是要进行当期生产的,所以,他要考虑你的工资现在的实际水平是多少。
我们把上面的式子进行变换得到:,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我们要求的工资在本期对厂商的实际成本。
这个实际成本是厂商做出雇佣多少劳动力的决定因素。实际成本越低,厂商就雇佣越多的劳动力,实际成本越高,厂商雇佣的劳动力就越少。于是我们就得出了劳动力的就业量与实际成本的关系。价格是决定实际成本的因素之一,这样就把价格和劳动力联系起来了,也就把价格和产出联系起来了,记得生产函数吧?!这就是总供给曲线的粘性工资模型的思想。
我们看这个理论是否推导出了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说,,只要价格高于预期的价格,产出就增加。这里呢?只要价格高于预期的价格,实际工资
就越低,因为我们假设名义工资W具有一定的刚性。可以通过考虑
的右边得到这个结论。于是,厂商就会雇佣更多劳动力,经济就会有更多产出。这就推导了总供给曲线。非常漂亮的理论!
代数推导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把生产函数设置为具体的函数形式,比如把生产函数设置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然后把劳动力的需求曲线也设置为一个具体形式。我们就可以推导了。这里我演示一下:
设:生产函数的形式为,劳动力的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其中
是劳动力的需求函数,
。
我们假设,在开始的时候,价格为,那么这个时候:
,因为假设名义工资不变。所以W不变。这时候,把
代入劳动力的需求函数中得到:
, 把它代入到生产函数中:
。同理,我们也可以得到,当价格为
时,产出为:
。我们将这两个式子做比得到:
,如果
,也就是说,价格上升了,那么会有
。于是我们推导出了总供给曲线。
这是一种简单的推导。虽然我们用这种简单的代数式推导了总供给曲线,但是还有一些问题要进一步琢磨。从这个理论中,很容易看出,价格和就业之间的关系:价格高的时候,就业就会增加,价格低的时候,就业就会减少。可见,当期价格和就业之间存在一种正向的关系,也就是说,价格变化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关系。这种关系叫做菲利普斯曲线,以研究这个问题的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名字命名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很重要,我们以后会逐步说明为什么重要。可以看出,名义工资粘性的假定对于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总供给曲线中的怎么由这个模型来解释?这个产出水平叫做自然的产出水平。这个自然的产出水平在模型中什么时候能达到呢?那就是当实际的价格和预期的价格一致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此时劳动力市场是出清的,于是会有一个自然水平的就业量,叫自然就业率,或者相反地叫自然失业率。这个就业量会对应一个产出水平,叫做自然产出水平。
我们发现,只要是在这个假设条件下,任何对实际价格水平预期的偏差都会导致产出偏离自然的产出水平。含义也就是,任何对实际价格水平的预期的偏差都会导致失业或者过度就业。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就业的背后就是失业。这也是一种解释失业的理论。
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均衡的国民收入怎么决定。但是,正如大家都知道那样,宏观经济学还关心失业问题。这里,通过研究国民收入的问题,我们解释了失业,当然这只是很多解释中的一种。
这个粘性工资模型到此就结束了。很有解释力,也是很漂亮的模型。其实思维不是那么复杂,只是一步一步的问问题,然后想问题就可以了。
我们下面来看第二种理论,叫做工人错觉模型。这个解释也很有意思。她假定说,工资不一定是粘性的,这个假设确实也很符合现实。就是说工资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来进行调整。这样,调整的最后结果是,会有一个劳动力的就业量。把这个就业量放在生产函数中,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产出量。
可见,这种理论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价格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联系起来?如果能够办到,那么总供给曲线也差不多了。价格会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吗?肯定会的,我们前面已经说明了。此外,劳动力的需求还取决于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这样,价格不就联系起来了嘛!
但是,仅仅这个还不行。我们必须还要说明价格也和劳动力的供给联系起来,毕竟,仅靠劳动力需求的要求是不能有什么产出的。因为厂商通常会希望实际工资特别低,但是,实际工资特别低,就不会有人提供劳动,就不会有产出。所以,还要考虑劳动力的供给和价格间的关系。劳动力供给也是实际工资的函数。这样我们就会相信,市场出清时能够有一个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均衡的就业量,均衡的产出。
但是,这只能说明总供给曲线的前半部分,这样的一种产出必然是一种自然产出量。如何来说明后半部分呢?
这就是这个理论的关键假设了:假设对于未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会使得劳动力混淆实际工资和名义工资,而厂商却不会。价格上升了,如果厂商增加了其名义的工资,劳动力会发生混淆。对于名义工资的上升,工人们错误地以为实际工资也上升了,但是却不太知道价格上升了。厂商可能使名义工资上升,但是上升的幅度不大,使得实际工资反而下降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基于错误的信念更加愿意付出劳动,厂商也更加愿意雇用劳动,从而,产出增加。于是推导了总供给曲线。
这个理论模型要求得多少有些苛刻。她要求厂商很聪明,劳动力很笨。虽然在现实中,其假设前提并不失效,但是,多少有些局限。尤其是在现在,工人们有了自己的组织——工会,对于价格和实际工资的信息并不比厂商少。在一些经济中,劳动力混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情况是会时常发生的。因为收寻价格信息要花费很大成本,个人通常不会去收集关于价格的信息。这个理论还是有解释力的。
我们还是简单用点数学,来说明一下这个理论。但是思想我们已经表述过了。把劳动力的需求表示为实际工资的函数:,并且:
。就是说,劳动力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劳动力的供给是
,并且,
。这些东西我们都很熟悉。做一个简单的变形:
。此时的劳动力供给就取决于两个因素:
。当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升的时候,根据我们的假设,劳动力的供给增加。而且,厂商基于正确的信念愿意雇用更多的劳动力,所以就业量上升了,产出增加了。这就是总供给曲线了。
这个模型也挺有意思,只是把劳动者想得太傻,我们不太愿意接受。不过,把我们想得太傻也不是低估了我们的智商。在现实中,我们做决策有时还真是这种工人错觉模型!更多的含义,大家再去琢磨一下。反正根据这种理论,也推导了出来了总供给曲线。
现在要说的理论叫做不完全信息模型。上一个模型说,劳动力的供给者很傻,但是,对偶的思考就是,劳动力的需求者会不会很傻?这个理论就假设说,劳动力的需求者“傻”,他们会混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和相对价格的变动。这是什么意思呢?
当价格上升后,这个产品的供给者就要考虑,是经济中所有的价格都上升了呢?还是就是他自己的商品的价格上升了呢?如果整体的价格都上升了,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再改变原来的雇佣决策而增加生产,如果只是他自己的商品价格上升了,那么他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上升了。
比如以前他的商品是1元,别人的也是1元,这样他的商品能够换别人的一个。现在价格上升了,他的是2元了,别人的还是1元,他能够换2个了。这时候,他多生产是很理性的。所以,关键就是生产者能否确切地知道价格水平是怎么上升了。
他要凭感觉,凭感觉就会有问题。如果他确切地知道,经济中所有物品价格都上升了,那么他就不会增加生产;如果是不能完全知道,那么他就会多生产。当物价水平发生了未预期到的上升时,经济中的所有供给者都观察到了这种情况,他们都会理性而错误地进行生产。这样,经济产出增加了。于是我们就推导了总供给曲线。
最后我们要说的模型叫做粘性价格模型。这个理论的假设是价格有粘性。为什么价格有粘性?因为,价格背后可能有长期合约。这个合约已经订好了价格水平,因此,在合约的年限之内,不能随便改变价格。还有就是因为,价格的变动是有成本的,最有意思的是“菜单成本”,就是每次价格变动都要重新印一个菜单。这会花费成本。但是,经济中还有一部分企业,他们的价格没有黏性。经济中的这样两类企业使得总供给曲线是那个样子。我们来看看,学者们是怎么操作的。
假设企业对它们生产的产品的定价具有某种垄断权力,这很现实。因为,市场结构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垄断竞争。垄断竞争情形下的每个企业都对自己产品的价格具有一定的垄断权。那么他们如何定价呢?可能有如下的价格模式:,为什么是这样?这个式子的含义是说,经济总体价格水平越高,企业收取的价格就越高。而且,如果经济中的产出高于自然产出的话,他们也要提升价格。
于是前面考虑的那两个企业的价格情况就是,那些价格有伸缩性的企业的定价就完全按照这一方式,因为他们的价格调整迅速而灵活。而那些价格有粘性的企业就要这样定价:
,定出来的价格是预期价格。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签约,必须要预先定一个价格,因此就要去用自己的知识去预期。有了这样两个企业,经济中的物价水平就是两个企业的加权平均:
,其中,s是价格有粘性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份额。我们现在来操作这个代数式,以便得到价格水平和产出的关系。两边同时减去
,得到:
,再把两边同时除以s,得到:
,进一步整理,得到:
。其中
,是一个参数。这就是我们的总供给曲线了。
我们不再细谈这几个具体模型,但是大家肯定要进一步加以琢磨,因为这就是历练思维和悟性的最好方法。这些模型就相当于大师们的作品,多临摹几遍有益无害。理论创新也是在这些临摹之后进行的,就像是书法艺术。
我们讲述了如何来发展总供给的理论,并且推导了总供给曲线。但是,正如在前面研究总需求曲线一样,我们同样要研究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因为,这个斜率是影响政策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之前并不关心这条曲线的斜率,是因为我们一直假设这条曲线是水平的,因而总需求政策是完全有效的。
当这条曲线不是水平的,一种可能是总供给曲线垂直,那么总需求政策就不能改变产出,总需求政策没有效果。总需求政策的效果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总供给曲线越平缓,那么使得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总需求政策就越有效。总供给曲线越陡峭,那么移动总需求曲线的总需求政策就越没有效果。
这背后的原因是:你想改变产出,但是经济必须有这个供给能力才行。这个供给能力是用价格来衡量的,因为价格在某种程度上是要素是否稀缺的信号。如果价格很高,那就说明要素可能很稀缺,那么总供给的能力就很低,就只会有很少的产出,这就是总供给曲线陡峭的情况。因此,总需求政策就不能诱使经济有更多产出。
既然总供给曲线的斜率这么有用,是什么决定了其斜率?因为厂商要生产的话,其付出的工资是成本的一个组成,如果产量和就业对现行工资影响比较小,那么厂商的成本上升得不大,根据我们的模型,厂商就会增加生产。也就是说,因为实际工资是厂商决雇用多少劳动的决定因素之一,只要工资几乎不变,任何导致价格上升的因素,都会使得厂商增加产出。而且,因为其成本没有上升,厂商也不会提高价格。这种情况就是总供给曲线平坦的情形。其关键在于,工资是否容易受到影响,如果工资很粘,不容易受到影响,那么总供给曲线就平坦。
总供给曲线的位置由什么决定?所有关于总供给的理论几乎都在强调一件事情,就是假如人们正确地预期了价格水平,实际价格水平和预期的价格水平一致,那么经济将会是自然的产出水平,这个产出水平也叫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因此,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就取决于预期的价格和实际的价格。如果,预期的价格水平低于现行的价格,那么产量就会高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这种产出水平必然是要求过度就业的存在,这时工资就会有上涨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就会持续上升,工资上升又会传导到价格水平上使价格上升。
我们现在讲完了总供给理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在价格水平不是固定时的经济供给情况。我们现在就可以结合它再来分析总需求政策,看看均衡的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在做这个工作之前,我们再次对这条总供给曲线进行研究,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信息还没有结束:
总供给曲线为:。现在将其变形为:
。这就得到了当期价格的决定因素,为了表示得更加完整,我们再加上一个符号
,代表改变物价水平的因素,把它叫做供给冲击。这些事件
在短期会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我们这里一直没有强调,什么时候是沿着曲线移动,什么时候是曲线本身移动,原因在于微观经济学中对这方面有很好地论述。除了价格之外,所有作用于产出的因素都会使得曲线移动。
于是我们得到:
,
为了表示出价格上涨,我们用代表上期价格水平,并且加进这个模型得到:
。
这个式子现在有了新含义:,衡量了价格水平的上涨,这就是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的现象。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后面还会加以详细讨论。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
,叫做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我们还是先来操作符号,然后再琢磨经济含义。现在把这两个通货膨胀的情况分别用
和
代表。得到:
。因为菲利普斯曲线是衡量价格变化也就是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把
和失业联系起来?高兴的是我们有一个叫做奥肯定律的理论能够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定律是经济学家奥肯做出的贡献,他通过计量得到,在失业和产出之间有一种反向关系,可以表示为:
。
。就是说,当产出高于自然的产出水平的时候,失业率也会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这是很简单的代数逻辑。在自然产出水平上,会有一定的就业率,同时就会有一定的失业率,这个失业率就叫做自然失业率。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下面的式子:
。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了。其中,
为通货膨胀,
为预期的通货膨胀,
为供给冲击。如果预期的通货膨胀等于上一期的通货膨胀,我们把这这种情况叫做适应性预期,因为人们总是要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决定未来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代换上式为:
。这个经过了变形的总供给曲线几乎包含了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所有重要问题。我们分别要来考察这几个组成项。
,意味着通货膨胀有惯性。也就是说,如果过去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未来就会通过人们的适应性预期使得经济中还有通货膨胀。正如经济学家索罗所说的那样:“我们有通货膨胀是因为我们预期了通货膨胀,而我们预期了通货膨胀是因为我们有通货膨胀。”
,这一项是说,失业率对通货膨胀有上升或者下降的压力。低的失业率会使通货膨胀上升,这很好理解。因为低失业对应的是高就业,随着时间的发展,就会对工资水平有一种向上的压力,最终会传导到价格上,给价格一种上升的压力,也就是通货膨胀的压力。这种情况也叫: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我们后面还会讲述。
,这一项是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所有没有考虑到的因素的总和,叫做总供给的冲击因素。这个
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正的
代表的是不利的供给冲击,这样的供给冲击会使得通货膨胀上升,叫做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比如一场台风打坏了很多厂房和设备,或者一场地下火烧了大量的煤炭和油田,都是这类冲击。有利的攻击冲击会减缓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水平。有利或不利冲击是不可预料的,或者说是随机的,因此这就引申出了不确定性,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又复杂了。
可见,这条总供给曲线同时包含了我们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核心问题:失业、通货膨胀、国民收入。如果我们联立总需求曲线,我们就研究了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怎么决定的,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另两个问题:失业和通货膨胀。但是,所有这些都是复杂的,尤其是关于通货膨胀的认识上,我们发现有很多因素影响通货膨胀。
总供给理论中还有一条叫做卢卡斯供给曲线,我们这里不详细说了,因为其逻辑和工人错觉模型很相似。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宏观经济学的教材。我们结束了关于供给理论的叙述,接下来,我们把总供给和总需求放在一起,这是我们下一章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