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央电视台为电视观众奉献的“春节联欢晚会”,以新鲜的节目形态,在黑白电视时代增加了中国人过年的色彩,那一抹亮色延传至今,成了中国的年俗,成了春天的符号,成了文化的现象,成了电视的精神。
在我最美好的人生岁月里,我目睹了“春晚”的历程。我们的电视已经从黑白时代进入到彩色和高清时代,我也从电视观众转变为电视工作者,近三年更有幸成为“春晚”的参与者,我对“春晚”的观感和情感也有着“划时代”的变化。
第一届“春晚”,我就是热心观众之一。当年的晚会就呼吁观众参与,我记得好象是出了五道谜语,让观众来猜。其中一道题目是:镜子里面有个人——打一个字。北京的观众可以打电话,我们在河南也是第二天就去邮局寄走了答案。那也是电视机前好多人讨论的结果。过了几天,也是从电视里知道答对的人也不是太多,好多人跟我们一样,把“镜子里面有个人”的那个字答成“我”了。我们想到一块儿了:镜子里的人,谁照不就是谁吗,你一看镜子里面有个人,肯定第一反应就是“我”。但标准答案是:“入”。如果我没有记错,是刘露老师在《文化生活》栏目里专门做了解释,还把写着“人”字的纸板摆在镜子前面,再看镜子里的字就是“入”了。那欢乐的记忆一晃也二十多年了。
从八四年,有了更多的欢歌笑语,有了更新的互动参与,“春晚”开始让电视观众在每个除夕夜都“难忘今宵”了。
我第一次靠近“春晚”,是1989年初,我刚到中央电视台少儿部实习。在电视台的圆楼里看着要参加“春晚”彩排的摩肩接踵的人群,也跟着兴奋,溜进那个神秘的演播大厅去看看,对两个年轻的大胡子导演充满敬意,视他们如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从此,每当圆楼人潮涌动的时候,我都会对文艺部的人羡慕不已,象新兵看着大部队上前线。
第一次站上“春晚”演播大厅的舞台,是98年,春晚刚结束,我们社教中心和新闻中心在一号厅大联欢,我是主持人之一,那个舞台大得让人发慌。
八年后,我第一次走到了“春晚”舞台的中心,当我说出: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洋溢着神圣和幸福。当所有人一起唱起《难忘今宵》的时候,更是有如梦如幻的感觉……
我曾经说过,每次看到大型节目结尾时那长串的字模就很感慨,那是我们的战友的阵容。亲身经历了春晚,每年经过六次彩排和惊心动魄的直播,才真正知道“春晚”二字的份量。今年我为自己在“春晚”的失误公开道了歉,是由衷地感到自己的表现给节目和节日带来了遗憾,每当我想起:每次彩排之后从部长台长到各工种人员都要开三四个小时的总结会,每次彩排后节目都会有新的改动,每次改进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每次上下道具的场工都象战士在冲锋,自己就愧疚不已!总想:假如当时……当记忆伴随痛苦会比欢乐更深刻,这是我一生铭记的教训。
“春晚”是个大舞台,是艺术的舞台,更是人生的舞台。小时候总不理解为什么“要敢于胜利”,人们都渴望胜利,怎么会不敢呢?现在明白,要想胜利是需要勇气的,要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也是需要勇气的,这是承担、奉献和牺牲的勇气。25届“春晚”,这种承担、奉献和牺牲已经成为电视文艺工作者的一种精神。我向这种精神致敬,更追随这种精神。还有不到半年,就会有人又举起“春晚”的大旗,传承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