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以另一句名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作政治背景,而大显身手;“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已经穷的急不可耐,需要看到富翁们真实的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现在好了,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的富翁们真不少了,但随之导致的问题就是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人们已经开始质疑“猫论”的正确性与否。
不能正确理解“猫论”,我们的发展就显得没底气,心里发虚,一步三晃,左顾右盼,充满矛盾和争论,导致我们前进的脚步受阻。
一,“猫论”不是传统上实用主义认识
实用主义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最大曲解,既然实用了,我富起来就行了,这不是践行了猫论吗?还喋喋不休的讲那么多道理干嘛?忽悠谁呢? 腐败贪污投机取巧都是违法的,说明猫论肯定不是实用主义。它也不是阶级论,
二,“猫论”不是变相的“丛林法则”
如果把“猫论”理解成“丛林法则”,是非常不幸的,悲哀的,可恶的,阴险的。社会是人的社会,岂能允许动物弱肉强食的理论横行?假如全国人民都这样理解,还不造反?人类应该摆脱这种低级的生存本能束缚,勇于开创新的文明的竞争法则。
三,“白猫”和“黑猫”应该虚化成“方法论”
用白猫还是用黑猫,要看那个方法更有效率(效率不等于腐败),那个效率高就采用那个方法;纠缠于白黑之间的合法与非法是误入歧途,黑白仅仅是表象而已,并非指“对或错”。
四,“猫论”的哲学价值指向是什么?
“猫论”里有三个研究对象:白猫,黑猫,老鼠。首先把白猫理解成好猫,把黑猫理解成坏猫都是犯了以貌取猫的错误,两个猫是平等的。好猫的标准是抓住老鼠,那是否说,抓住老鼠的就一定是好猫呢?
我们举个例子,有一袋子物品重200斤,让两个人来扛,其中一个身体健壮,一个体力单薄,谁能扛起来就留下谁,扛不起来的那个人被淘汰,结果肯定是力气小的被淘汰;这里我们不仅要问,你能说那个力气小的就是坏猫吗?市场经济的选择是对的,但市场经济无法选择一个人的价值,力气小的可能有其他方面的特殊才能,适合干别的工作;所以理解猫论的难点和重点不在于黑白上,也不在于能不能抓老鼠,而在于 “老鼠”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所以,猫论的突破口在“老鼠”身上。“老鼠”才是真正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老鼠就有什么样的猫。
象现在的高考一样,不能以是否考上大学来评判一个人的成功与价值,但是“考试”是指挥棒,考试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学生们的命运。
给“老鼠”定什么样的定义,什么含义,什么价值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只给出一个狭隘的价值取向势必导致黑白颠倒,意识混乱。邓小平的“猫论”之所以至今争论不休,根子出在没有指明“老鼠”的价值取向。现代人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老鼠”理解成了金钱!于是,巧取豪夺,腐败贪污,勤捞致富,不讲诚信,犯罪抢劫,人心大散,严重冲击了那些合法致富人的利益。
“老鼠”的价值应该是相当宽泛的,广义的,不仅仅指金钱,还有和谐,正义,公平,自由,民主,道德,荣辱等都可以理解成“老鼠”。
结论:邓小平的“猫论”不应该成为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歌德巴赫猜想”!它应是明确的朴素的符合和谐社会的唯物主义科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