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顿的小说其实可以被看成如今大行其道的美剧的滥觞,他的小说情节周密严谨,人物性格鲜明;而阿瑟-黑利的小说则一直以行业为背景,故事之外,当成某个行业入门小百科去读绝对受益匪浅;
克里斯蒂的小说有一种缜密的逻辑之美,当孩子王时我给娃娃们讲“逻辑常识”,它是我频繁“点击”的语料库——林内特小姐的女仆当着波洛探长和西蒙-道尔的面说:“假如那时我没睡觉,假如那时我还在甲板上,也许我就能看见凶手进入我太太的房间”……
这个细节让娃娃们尤其意外和兴奋——原来逻辑推理才是波洛探长的杀手锏。
可以说,在技术和专业态度上,谢尔顿、欧文-肖、阿瑟-黑利乃至于斯蒂芬-金、阿加莎-克里斯蒂之类,是一拨的。包括后来的罗琳,后来的丹-布朗,均为流行小说中的品牌与精英。
面对流行小说或类型小说,很多人仅仅仿效其商业炒作的皮毛,却一直忽略其写作的技术性与专业精神。仔细想,这也不奇怪,它与我们社会化过程中由来已久的宏大叙事教育相当吻合,而其实,一个想落天外的伟大梦想必须落实为每一颗拧紧的螺丝钉,就像庄稼汉的田园之梦一定来自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在第5代电影人里,我喜欢导演张建亚。与他诸多带有实验性的电影作品比,我更欣赏的,是他的技术观念与专业精神。他宣称,自己是个电影匠人。
记者问其缘由,他说:“做这行之前我做过7年的木匠,我不觉得‘匠人’是一个不好的称呼,我觉得我能够做成一个匠人挺牛B的。而且我一直觉得电影是一个技艺的活……
“我从来不喜欢别人帮我拍、现场由别人执行什么的,我喜欢自己扛摄影机,自己布光,自己上调音台,所有的工艺流程都对我充满着吸引力。接触到电脑特技之后,它尤为让我着迷。
“其实大家一直在说我们的特技做得差是因为我们的资金少、时间少,但是从来没有人说我们投入的精力、投入的激情热情少。”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