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怎样看待A股市盈率
来源: 新闻晨报 作者: 董登新
发布时间:
此外,在这一天,香港主板总市值为12.87万亿港元,而沪深两市A股合计总市值则为11.62亿元人民币。其中,沪深A股流通市值合计仅为3.41万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香港股市规模差不多是大陆股市的3.4倍。
由此可见,大陆股市不仅实际规模狭小,而且目前整体市盈率严重偏高。从2005年5月以来的月平均换手率来看,市盈率是与换手率同步起落的。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沪深A股月平均换手率从15%左右飙升至目前的100%以上,相应地,月平均市盈率也从十五、六倍几乎呈直线状狂奔至上周末的40倍以上。这显然是大陆股市投机过度、泡沫严重的重要标志之一。
沪深A股市盈率与换手率
月平均值 |
沪市A股 |
深市A股 |
||
市盈率 |
换手率 |
市盈率 |
换手率 |
|
倍 |
% |
倍 |
% |
|
200505 |
15.66 |
13.53 |
16.44 |
16.81 |
200512 |
16.38 |
20.16 |
16.96 |
29.11 |
200601 |
17.61 |
29.49 |
18.32 |
38.7 |
200605 |
19.69 |
68.36 |
25.37 |
91.81 |
200606 |
19.91 |
56.73 |
26.35 |
73.33 |
200607 |
20.03 |
47.18 |
24.41 |
60.65 |
200608 |
20.38 |
32.99 |
25.41 |
40.48 |
200609 |
21.41 |
39.5 |
26.28 |
43.02 |
200610 |
22.86 |
38 |
26.34 |
40.76 |
200611 |
26.13 |
56.02 |
29.77 |
53.16 |
200612 |
33.38 |
74.96 |
33.61 |
76.01 |
200701 |
38.36 |
102.93 |
39.91 |
108.87 |
注:本表数据取自中国证监会网站。
然而,最近媒体上流行两个十分错误的观点:一是有人认为海外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是指成份股指数的“成份股平均市盈率”;二是认为正确的市盈率方法应该是利率的倒数。他们企图以此来论证中国大陆股市的市盈率“其实并不高”,或者说,他们希望因此而证明中国股市目前并不存在“泡沫过剩”的现象。
笔者认为,首先很有必要澄清一下:海外市场的平均市盈率的确有两个计算口径:一是整个市场全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二是根据成份股指数中所含样本计算的平均市盈率。但笔者提请各位注意:海外媒体在一般场合(只要不提成份股)所言的“市盈率”均指全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
比方,香港交易所计算并公布的“市盈率”从来就不是恒生指数成份股的市盈率,而是整个香港主板或创业板的市盈率。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香港主板16.55倍的市盈率,便是香港交易所计算公布的,它是指香港主板全部股票的平均市盈率,而不是指恒生指数成份股的平均市盈率。
其二,市盈率是利率的倒数,这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理论推导”。众所周知,在货币银行学教材中,有一个“理论化”的公式(一般不适用):证券行市=证券预期收益/市场利率。实际上,由于股票市盈率=每股股价/每股收益,于是,有人将这两个公式断章取义地进行了代换运算,便得出了“市盈率是利率的倒数”的结论。这一结论至少应用在中国大陆股市上是十分错误而有害的。
事实上,在中国,只有银行存贷款利率才是市场利率的真正“导向”,或者说,只有银行存贷款利率才是实际的“基准”利率。而银行存贷款利率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后堡垒,它目前仍属“官定利率”,尚不是“市场化利率”,因此,采用目前偏低的官定利率的倒数来计算所谓的市盈率,这是十足的误导。
因此,股票市盈率的计算,最直接省事、科学准确的计算方法只有“每股股价/每股收益”这一种方法,这是一种不容争辩、不会讲假话、不能掩饰的一种通用计算方法。为此,笔者劝诫各位大可不必从其他途径找办法来“美化”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因为这会误导市场、误导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