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交易与游戏体制


       网络游戏(以下特指大型网络游戏)的开发商和运营商对于现金交易虚拟物品的态度经历过一个有趣的变化,从最初的完全禁止现金交易,到现在主动把现金交易纳入游戏的设计之中。以此为分界,我们可以把当前网游中的现金交易分为“体制外”和“体制内”两种模式。“体制外”的RMT行为不受运营商的控制,买卖的物品和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体制内”则相反,运营商在这里会对RMT市场直接操控,包括卖什么东西、价格多少,或是对其兑换现金的渠道加以控制。
  “体制外”又可以分为“个人交易”、“第三方支持”和“官方支持”三种。“个人交易”指玩家私下买卖虚拟物品,由于缺乏第三方担保,个人交易的风险较大,渐渐被第三方支持和官方支持所取代。“第三方支持”是指玩家通过IGE等中间商或eBay等交易平台进行货币、道具和角色的买卖。IGE等中间商的做法是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进货,然后卖给需要的玩家,并统一为玩家提供售后服务,它们主要通过买卖之间的差价赢利;eBay和淘宝等交易网站并不参与买卖行为,它们为交易双方提供的是一个中立的平台,主要通过向卖家收取店铺费、商品登录费、交易服务费等赢利。韩国颁布的“游戏产业振兴法修正案”针对的就是由IGE和eBay等第三方支持的RMT。
  “官方支持”是指官方架设平台为玩家提供交易服务。2005年底,索尼在线娱乐(SOE)为《无尽的任务2》(EverQuest II)开设了专门的交易服务器,允许该服务器上的玩家买卖货币、道具和角色。运营商在这里扮演的其实就是eBay的角色。由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保障,玩家在交易时会更放心,交易的成本也被降低。而且因为交易保障服务仅限于特定的服务器,惯于现金交易的玩家和反对现金交易的玩家就被有效地隔离了开来。
  索尼在线娱乐虽然为《无尽的任务2》的玩家提供了交易保障服务,但并不干预交易的物品和价格,所以仍然属于“体制外”。在很多运营商看来,体制外的RMT对自己没有太多好处。收费游戏主要靠玩家的游戏时间赚钱,玩家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越多,赚的钱就越多,“体制外”的第三方交易令它们丧失了一笔潜在收入。但RMT也有它的好处,例如稳定在线。当一名玩家不打算在游戏中继续呆下去的时候,他/她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封号走人,二是把账号送给其他人或卖掉。运营商当然希望这个账号能在游戏里呆得更久一些,无论它的主人是谁。由于RMT的存在,一些因为游戏设计的“不合理”或不方便之处而对游戏产生厌倦的玩家也可能被留下来。因此,对于运营商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案不是禁止RMT,而是将体制外的RMT变为体制内的RMT。
  谈到“体制内”RMT,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征途》。这类网游大多采用免费运营模式,靠销售道具赢利,因而被称为“免费游戏”。免费游戏近两年在国内迅速增多,其中既有《完美世界》和《武林外传》等从一开始就设定为免费路线的游戏,也有《石器时代》、《魔力宝贝》和《剑侠情缘Online》等半路由收费改为免费的游戏。不过,最早推行“体制内”RMT模式的还是韩国人,其出现的原因是收费成为很多韩国网游的一道难过的槛,一款游戏在测试期间红红火火,一收费就变得门可罗雀。困境下的运营商不得不转换商业模式,降低游戏的准入门槛,让囊中羞涩的玩家也能进入游戏,带动人气。套用时下流行的“长尾理论”来解释,以往30元的月卡将每月只能支付20元的玩家拒之门外,而每月愿意支付200元的玩家也找不到消费的地方;免费游戏出现后,这些原先没有任何价值或者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玩家也被细分出来,能够为游戏贡献他们的真金白银。
  与“体制外”不同,“体制内”的RMT并非发生在玩家与玩家之间,而是发生在玩家与运营商之间。一般情况下,这些游戏的经济系统会采用“双轨制”,玩家在游戏中花时间打到的和交换到的多为低级物品,高级物品只能用现金去买。交易中,运营商通常只充当卖方,而不会购买玩家手中的虚拟物品,但也有一些游戏允许玩家用虚拟货币支付他们的游戏时间,例如在越南运营的《仙境传说》。
  对于这种依靠RMT赢利的“免费模式”,不少游戏开发者持质疑态度,他们认为这是在牺牲产业的未来换取企业眼前的利益。免费模式对游戏的设计理念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L”认为,这种模式体现了对免费游戏用户和付费游戏用户的区别对待,付费获得更好的服务虽然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一般的游戏设计者会避免把一个用户群的“更好”建立在另一个用户群的“不好”上面,特别是当这个用户群的划分完全是按收入来衡量的时候。在采用现金交易模式的这些游戏中,20%的用户为运营商带来了80%的收入,开发者因此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这20%的玩家服务上,让他们掏更多的钱,而忽略了剩下的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这将给后继研发带来困难。大宇资讯研发处协理饶瑞钧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收费模式改成免费模式,只是把原先的地下交易行为台面化、官方化了,它所产生的刷钱、刷宝和盗号等问题仍然存在,因为从一开始玩家就已经把他们在游戏里的价值观和金钱交易划上了等号。
  “体制内”RMT在欧美也早有踪迹,2002年国际游戏开发者协会(IGDA)发布的《网络游戏白皮书》中,就提到过欧美网游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我们可以把这些商业模式视为“体制内”模式的雏形,例如索尼在线娱乐曾为《无尽的任务》架设过“增值”服务器——“EverQuest Legends”,该服务器上的玩家每月需付费30美元(普通玩家的月费为12.95美元),好处是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游戏内容,包括特殊的任务和活动,以及其它服务器所没有的装备,此外还加入了一些新的功能,例如在地图上面标示出公会同伴的位置,而且委派了专属的GM对服务器进行管理。《无尽的任务》还提供过付费客户服务,运营商帮助玩家转服务器,收费30美元,仅这一项服务据说一年就为运营商赚了100万美元。
  官方销售角色的行为最早出现在《网络创世纪》(Ultima Online)中,2002年底,《网络创世纪》引入了颇受争议的“预定角色”的服务,玩家可以直接用30美元向运营商购买游戏中不同职业的高级角色,技能点数已经预先分配好。官方销售道具的最早实践者则是一款收费文字MUD——《阿凯亚》(Achaea),道具销售是该游戏的唯一收入来源。在这款游戏中,普通玩家可以免费玩游戏,有钱的玩家则可以花数百美元去购买道具。《魔法风云会Online》(Magic:The Gathering Online)是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游戏虽然可以免费玩,但要想获得某些珍稀而有用的道具,玩家只有去购买官方提供的各种加强包。
  对于上述游戏,运营商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平衡付费玩家与免费玩家,不让游戏的乐趣被金钱抹杀;而对于《安特罗皮亚计划》(Project Entropia)这款游戏,运营商还将承担经济和法律上的双重风险,因为它不仅支持现金的流入,还支持现金的流出,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做生意、打工,并把所得的虚拟货币兑换成现金。开发商MindArk的收入正是来自于从虚拟货币与现金的相互兑换中抽取的手续费。《第二人生》(Second Life)是另一个例子,这款游戏的最大特点不是现金交易,而是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创建自己的物品,并拥有对这些虚拟物品的知识产权。之后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开店出售自己的物品和服务,并将销售所得的游戏货币(Linden)拿到官方运营的“LindeX货币交易所”(LindeX Currency Exchange)中去兑换成美元。
  可以看出,《安特罗皮亚计划》和《第二人生》这两款游戏的RMT与《征途》之类的游戏截然不同。后者的交易发生在玩家与运营商之间,运营商作为卖方出现;而前者的交易则是发生在玩家与玩家之间,运营商不参与交易,它所提供的只是一套将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相兑换的机制。这就是“体制内”RMT现有的两种模式,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兑换模式”和“韩国模式”。
  看到这里,大家对于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物品现金交易的类型应该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以往人们对于虚拟交易的讨论,大多偏重于现实中的利益,例如它是否能创造一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玩家之间的交易是否违反了用户协议(EULA)?用户协议的相关条款是否有效?第三方交易是否损害了运营商的利益?如何衡量这种损失?虚拟物品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如果有,财产权应该归谁所有?是否能受到法律的保护?交易过程中的税收问题如何解决?一旦游戏出现致命的漏洞或作弊行为而导致虚拟物品的损失,运营商是否应该做出赔偿?如何做出赔偿?运营商会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作弊?如何规范运营商的行为?……
  当人们围绕这些话题展开激烈争论的时候,他们所忽略的,恰恰是玩家最关心的,也是与玩家的利益联系最为密切的——现金交易会对游戏体验产生哪些影响?会对游戏内部的环境带来怎样的后果?对于大部分玩家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之所以愿意留在游戏中,不是为了赚钱之类的现实利益,而是为了纯粹的乐趣。
  本文无意讨论RMT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即便是游戏内的种种问题,RMT往往也只是充当着诱因而非主因。本文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唤起我们遗失已久的一种游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