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1987年,敢于抵制“让球”的领导安排,为中国挣得了世界锦标赛冠军。
就因为她的勇敢的正义的行动,她在25岁的巅峰年龄被迫离开了中国乒乓球队,失去了她参加88年奥运会争夺冠军的机会,失去了她一生的最高的渴望。
1993年,因为她外嫁日本,30岁代表日本参加13届亚运会。让世界为止惊异的她打败了比她小9岁的如日中天的邓亚平,为日本赢得了一枚金牌。同时还说 过对于中国不友好的话吧。由此,她在国内引起了争议,许多愤青骂她“卖国”“汉奸”。最近她和日本的丈夫离婚,又引发了争议和挨骂。
我想:
奥运会是超越国家、民族的,她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更是全人类的。
中国的奥运金牌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日本的奥运金牌,也值得中国为他们喝采。
何智丽敢于抵制领导”让球“,体现了崇高的奥运精神,用行动批评了我们某些体育领导的狭隘的体育国家主义的思想。
何智丽加入日本国际,为日本国家争夺冠军,体现了体育的全球性,这和中国邀请外国教练实质一样。
何智丽不该在一些场合说一些话,说明她太幼稚太直率了。我们这些痛恨她的愤青们自己在网络上和私下里,骂我们国家还少吗?因此说她恨祖国,太过了吧,说她是汉奸,更是乱扣帽子。
我钦佩邓小平上台后,没有追究那些参与过”反击右倾翻案风“即批判过他的人,仅仅从各级班子肃清那些打砸抢分子。我们应当学习这种宽大的胸怀。
中国人饶不开日本情结,我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念大学的父亲随校迁到昆明的战乱时期出生的,所以叫陈体滇。我的福州老家被日本占领,昆明的家曾经被日 本飞机易为平地。我们仇恨日本军国主义是人性的张扬,批判日本政府的不悔过错误是伸展正义,但我们不能够将我们的恨和批判简单延伸到日本人和现在的日本国 家。
何智丽人生有巅峰,也遇到了多次的低谷。她的体育的巅峰毕竟过去了,美满爱情、婚姻和家庭还有机会去争取。这对于人生很重要,但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两颗 可以共同闪耀的灵魂是不能够保证能够相遇的。人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高峰——人格的高峰。她当年曾经登过顶,但还有更高的高峰值得去攀登。何智丽感动人的正 是她的人格光辉的闪光,期待她继续更耀眼的闪光。
附:叶永烈:何智丽风波真相
叶永烈说明:应上海《新民周刊》的再度约稿,写成此文,已经发表于2007年3月7日出版的《新民周刊》。
照片说明:上图:汪道涵主持何智丽婚礼(叶永烈摄)中图:叶永烈与庄则栋何智丽
下图:叶永烈与小山英之何智丽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不经意之中写了《何智丽:我想有个家》一文,在第9期《新民周刊》发表之后,完全出乎意料,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东方网、搜 狐网、网易网、中华网、大洋网、台海网、北青网、北国网、海南网、汉网、21CN网以及香港凤凰网……几十家网站加以转载,众多的报纸摘发。
网络的优势是不仅迅速,而且可以与成千上万的网民互动。在东方网转载之后的短短两小时之内,网友的评论便超过了五百条。我在新浪博客上也转载了此文,在短短两天内点击率高达七十多万,而网友们的评论则超过六千多条,真的像炸开了锅一般!
网上评论七嘴八舌,五花八门:有人赞扬、同情何智丽,有人透露爱意,也有人冷嘲热讽何智丽,更有不少“愤青”恶骂何智丽,“叛徒”、“卖国贼”、“汉奸”之类的帽子又戴到了她的头上。
有的朋友说我踩了地雷,也有的朋友说我捅了马蜂窝,而我事先全然没有想到,真可谓始料不及。
那是猪年春节进入尾声,拜年电话的铃声渐渐稀疏了。正月初六——2007年2月23日晚上,电话铃声骤起。那是上海《新民周刊》编辑张伟给我打来电话,不是拜年,而是约稿。
我毫无思想准备。在聊天中,先是说我前往朝鲜的一些见闻,接着偶然说及“何智丽前天到我家拜年”,立即被他抓住话题:“对,对,你就写一下何智丽的近况!明天就完成,五千字,多配些照片!”
就这样,一言为定。我如约完成了《何智丽:我想有个家》。过了几天,这篇文章就醒目地刊登在2007年3月2日出版的《新民周刊》上。
何智丽原本早已淡出新闻视野,过着平静的生活。随着这篇文章在《新民周刊》发表,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勾起众多网民往日的记忆,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炸药,把已经边缘化了的何智丽一下子推到新闻焦点,何智丽再度成为中国的“热议人物”……
中国是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2008年已经近在眼前,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对何智丽的热议反映了中国国民对于体育的极高的关注度。然而,网友们对于何智丽的过度批评,却又使我觉得,为了迎接2008,我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
随着中国大开国门,不仅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体育也日益世界化。何智丽只是走出国门加入外籍的中国运动员中的“先驱”,但是何智丽毕竟已经是“过去 式”。如果对于十几年前何智丽为日本夺取的那块广岛亚运会的金牌仍耿耿于怀,那么在2008年,当时郎平作为主教练率领美国女排与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相 遇的时候,你又作何感想?当中国的国际棋联大师诸宸代表卡达尔夺金摘冠的时候,你又作何感想?
乒乓是中国的“国球”,走出国门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格外的多。在2005年的第四十八届世乒赛上,进入女单三十二强之中,就有“海外兵团”严池梅、 张瑞、帖雅娜、李佳薇、高军、张雪玲、林菱、谭文玲、刘佳、柳絮飞、桑亚婵、李佼,竟然占据了十二席!在男单三十二强中,原中国队员而如今代表外国的有冯 喆、张钰、何志文,占据三席;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的奥地利教练刘燕军、西班牙教练张东平等等。
据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加入新加坡队的原中国运动员王越古将对中国乒乓女队构成相当大威胁……
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在2002年的釜山亚运会上,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在韩国击败连续四届亚运会冠军韩国队,夺得中国曲棍球首枚亚运会金牌。须知,中国女子曲 棍球队的主教练是韩国籍的金昶伯。金昶伯曾在1999年担任韩国女曲主教练。然而,他在2000年成为中国女子曲棍球队主教练之后,使中国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