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和企业出身有关


  “赵民看企业文化”系列之三:企业文化和企业出身有关

  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两个出身有关:一是和公司诞生时的企业性质有关,二是和公司最初的行业出身有关。

  从一个方面来讲,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文化,从根上就是不同的。国有企业的文化,由于企业历史上长期存在着的“工人当家作主”的观念,由于国有企业的老总,在做好业绩的同时,同时还要接受党的组织部门在“好干部、好党员”方面的考察,所以,一般是“人和第一”的文化;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由于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是非常讲求效率的,非常注重客户的,非常注重市场品牌的,所以通常是“效率至上”的文化,而外资企业的文化,是和母公司的文化极其相关:如果是美国公司的中国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就是美国文化,相对比较平等,叫老板的名字一般是可以喊英文的“FIRSTNAME(名)”的,还可以到老板的宽敞的家中吃饭作客;如果是日本公司,那么,就是日本人的文化,是在一个大敞开间里一起办公的,等级相对是比较严的,要想用老板的“名”来称呼老板的名字,一般是没门的;如果是香港或台湾公司,那么从给工资到报销手机费用,一般是比较小家气的,想到老总家中作客,是很少见的。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中国的国有企业里面,也是分行业出身的:垄断行业的企业文化,即使是上市公司,官气也是非常浓的;而市场竞争相对激烈的行业的企业,他们的企业文化,就要“官气”少很多。笔者经常给中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四大电信公司、五大电力(网)公司,六大汽车公司做咨询,也经常给其他竞争性更高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做咨询,非常有趣地发现,不管是什么样的咨询项目,不管你的咨询对象是谁,只要是你给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做,那么,公司的等级就相对森严一些,你见老总的机会,就相对少一些,就难一些。按照我的观察,这是和企业本身在市场中的“优越性地位”有密切关系的:你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就是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朝南坐”的地位,就是求人的时候少,被人求的时候多;就是自己感觉好的时候多,自己感觉不好的时间少;就是说别人、别人不得不听的时候多,别人说你、你不得不听的时候少。大家想想,从小在家里面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宠惯了的孩子,能够和从一出身就“没妈的孩子象棵草”的孩子,有一样的心态,一样的文化吗?

  从第三个方面来讲,中国的民营企业里面,也是分“企业性质”出身的:家族企业呢,还是师生企业呢,还是合作伙伴企业呢。在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中,最大的差别是体现在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上。一般家族企业的文化,比较有家庭气息,比较讲人情味,也比较容易有战斗力,缺点呢,是决策不规范:上午开会决定的事情,可能中午上卫生间的时候,就说变就变了;下午办公会议决定的事情,可能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一风吹了;如果遇到一个有点眼光的好领导,那么还有点奔头,如果决策核心的领导思想不通,副手们想怎么改,也是一点也没有办法的。家族企业的问题关键在于,企业不是以商业企业的契约关系作为决定性因素的,而是有另外一种凌驾于企业管理通常规则之上的“家庭关系”。在非家族企业中,还有一类是老师和同学一起办的公司,这类企业不是家族企业,也可以称为“类家族企业”: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在中国的老百姓中有一句老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从第四个方面上来讲,企业创办时的行业性质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最大的。例如,如果一家企业开始的出身行业是制造业,那么,她对互联网行业的理解,就会比较有问题,她的企业文化,就很难是IT文化。再例如,如果一家公司是从房地产行业起家的,那么,她对政府关系、银行关系的依赖,相信“天底下没有搞不定的事情,没有搞不定的人”可能就是她的企业文化中最深层次的基因。有很多集团公司,做了很多产业,进入了很多行业,但是,新进入的行业经常不成功或不太成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文化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比较例子是,家电企业做电脑,例如海尔、海信、TCL等,都不太成功。

  赵民

  2007-4-1315:15PM

  企业文化,和一个人的性格一样,有些因素,是从娘胎里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