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的令箭岂能一“念”了之?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70多岁的委员杨志福满含热泪向温总理转述了一则来自民间的顺口溜: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
一个“念”字,把我们一些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刻画得如木三分,深刻反映出部分基层官员欺上瞒下、截留中央精神的庸政作风。为什么国务院的令箭会被一些地方官员弱化成一地鸡毛?
一是表面文章。一些官员缺乏起码的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境界低下、心理灰暗,把党的 事业、人民的利益抛到九霄云外,致力于揽权、推责、谋私,绞尽脑汁欺上瞒下,争功诿过却非常上心。一些干部热衷于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着眼于搞花架子,不埋头干实事,满足于用会议传达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讲话贯彻讲话,过不完的节,剪不完的彩,开不完的会,就是实事无人办,问题没有解决,事情久拖不决,落实不了成为痼疾。
二是政策脱节。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正确的,与时俱进的。但有的地方在执行中央政策的时候添加了地方色彩,有一个绝好的借口:因地制宜。被地方官灵活执行的政策带有较重的局部利益因素,群众觉得不到位,不过瘾。基层干部是政策的最直接的执行者,他们主观上也和老百姓一样想原原本本地执行政策,而不是截留政策或有选择性地执行政策。但实际上“剃头挑子两头热”,问题往往出在中间环节,上级在传达贯彻落实政策的时候就给基层干部定了调,基层干部于是就按领导的意图办事。结果让政策脱了节,变了调。
三是作风漂浮。一些干部作风漂浮,不深入实际,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整天浮在上面,热衷于迎来送往、赶会跑会、吃喝应酬。偶尔有所谓调查研究,也是坐着车子跑,隔着玻璃看,前呼后拥,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目的是为了报上有名,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结果还是不负责任,办事拖拉,互相推诿,致使许多问题久拖不决。
防止把令箭当鸡毛,重要的是让令箭重起来。令箭一出,就要跟踪问效,有检查,有监督,有引导,有反馈,保证“令箭”确实落到实处。就要克服“令箭”发布完了就万事大吉,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红口白牙,白纸黑字的表面现象。就要多加几个硬件:发给谁,何时行,行到什么程度,不行怎么办等等,使之件件硬梆梆。这样,也就无须为一件事“三令五申”、乱箭齐发了。令箭重起来,能够拉紧人们的脑神经;令箭再一少,又可以防止人们眼花缭乱。这样,“拿着令箭当鸡毛”的现象就会得到纠正。
无论中央的政策与愿望有多么美好,关键还在于地方政府的贯彻落实,如果各级政府在贯彻中央的政策时跑冒漏滴,那么,再好的景象也只能成为美丽的肥皂泡。
新闻链接:患严重眼疾仍忧国忧民 老教授悯农心声感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