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听,吃亏的是你,与我何干?


  作为过来人,好为人师的毛病越来越重,通过经历、看到许多孩子在生活(命)误区中挣扎,十分焦急、痛心。然而无论是通过当面教导还是写博客文章,说轻了隔靴搔痒,说重了讨人嫌烦,甚至换来一通唾沫与板砖,起码给人一个说教先生的印象,甚是无奈。

  今年两会期间,开封市和兰考县领导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和我一起讨论兰考县新农村建设。聚会上,温教授讲了他的奇特人生经历和许多人生的观点,包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经济发展的观点,我很认同,学了不少东西。但让我收获最大的莫过于温教授的一句话。当我讲自己写博客挨板砖,苦口婆心却不讨好的事情,温教授说:“我面对这些人去影响他们,最后他们不听或者反过来拍板砖,我别的什么也不说,就说一句话:你不听,吃亏是你的,与我何干?”。

  我仔细一琢磨,这句话太有道理了。“与我何干?”实际上为沟通的双方创造一种距离,良好的沟通需要有那么一小段距离,距离产生美。试想不是很熟悉的两个人沟通,如果一方不遗余力、步步紧逼、苦口婆心地对另一方进行劝说,另一方通常都会小心翼翼,处于一种防范或抗拒状态,即便你或者别人都劝他说是为了他好,他心里同样会犯嘀咕,我跟你非亲非故,凭什么对我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图谋。就算没有这种排斥想法,理解你的好意,但对你的劝解也未必深思,根本达不到最佳的劝说效果。对于一些“执迷不悟”的人,无论好说歹说,还是深入浅出地剖析,甚至变化各种方式表达,已经仁至义尽了,最后他就是不信反而反感时,还不如说一句温教授那样的话:“你不听,吃亏的是你,与我何干?”,在你与他之间创造一点距离,帮他换一个角度,给他仔细思考的时间。他可能就会想:是呀,跟他有什么关系?吃亏上当、摔跟头的又不是他,干他何事?他为什么要这样讲?他有瘾呀?即便有些,但这些东西对自己来讲接受一下又何妨?他又没指责自己,甚至不是指出自己的弱点或不足,他只是想告诉自己,哪是陷阱,哪是坎?可能会绊倒自己。虽然他的话有些不中听,让人恼火,让人怨怒,但那一定是可以使自己在人格理念上获得升华的。应该庆幸有人敢于指出,甚至甘愿被挨骂,甘愿讨自己嫌。一旦他去思考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他就有可能会想明白你的用心和道理。有时候就是那么一句话让人突然警醒。

  温老师这一句话实在太好了,对我太有用了,以后遇到拍板砖的,我就说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