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用烹调之法治国


  每提到中国饮食文化,必然会想到中国烹饪的鼻祖——伊尹。据《吕氏春秋?本味》、《史记?殷本纪》记载,在伊水之畔,有一女子采桑,在桑林中得到一个婴儿,献给有莘国君,于是国君命令庖人抚养,取名为伊尹。

  伊尹从小就受养父的传授,耳濡目染,所以长大后精通割烹之事,并具有远大的志向和过人的谋略。

  当他听说商汤是一位贤明的部落首领后,想辅佐商汤,但因无法相见,于是在有莘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作为陪嫁的庸人,背着鼎和俎到了商汤那里,他烧制鹄(音‘胡’,水鸟名,俗叫:‘天鹅’)羹和鱼昊鱼则之酱,献给汤王,因而有机会和商汤交谈。

  他跟商汤说:“治国就应如烹饪。‘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鼎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

  这一段话是说,伊尹认识到,有许多食物,都有腥膻臭味,但可以做成美味,这是因为调和食物的“五味(酸、辣、苦、咸、甜)”,煮食物的三材(水、木、火),都能使食物的滋味发生变化。强调火候的把握,用以比喻治国,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突出谐调的作用。在言谈中他还提出了我国最早的菜肴制作标准;“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同‘肉’)侯。”其核心还是体现了中国菜的持中、协调。喻意强调和谐的重要性,只有和谐,才能把事办好。

  伊尹以味说汤,反映了当时中国烹饪已初步形成为一门技艺。他讲的虽是治国之道,却以人人都能体验的味觉讲起,把滋味分析得“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事实上是烹饪经验的总结。

  最后,伊尹帮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伊尹也因此成为一代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