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尹毅夫

尹毅夫:中国MBA的缔造者
国家突出贡献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易经》与管理理论研究。
194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西洋语文学学士学位;
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多年致力于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首位引进MBA教育到中国的先行者,先后九次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等校讲学,曾代表中国科学院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管理科学与运筹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资 历:


中国MBA的缔造者
国家突出贡献特殊津贴专家

多年研究《易经》、道家儒家哲学与企业禅,被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为中国管理学的奠基者。

多年致力于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首位引进MBA教育到中国的先行者,先后九次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等校讲学,曾代表中国科学院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管理科学与运筹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出版的学术专著有《中国管理学》、《现代管理思维》、《组织行为理论多维探源与应用》、《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中国人的管理能耐》、《中国人的管理功夫》等论著。

《中国管理学》与《人学》之二


  《中国管理学》与《人学》——兼论“应该把人当‘人’来研究”

  《人学》的基本理论有四点

  (1)人有生命,但不是一般的生命(包括高等动物在内)

  人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有思想的、有创造力的一种复合体。人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中保持稳态。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六种系统中,即身心系统、经络系统、家庭系统、工作或学习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人们每天都接受来自各个系统的信息,并通过人的反馈、控制、处理,求得发展,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

  (2)人...

Read more

《中国管理学》与《人学》之一


  《中国管理学》与《人学》——兼论“应该把人当‘人’来研究”

  中国人研究管理,不能“数典忘祖”,首先要揭开汉字之谜,才能体现国情和特色。从“管理”的“管”字的构成来源看:

  “管”字头上一根“竹”,其寓意深奥,妙不可言。古代人拿“竹简”当纸用,著书立说,表示知识和文化的载体,而“竹”在上,

  “官”在...

Read more

《论诚信——生意人应该以诚信为本》之四


  一、企业管理中体现“信”要包括两个方面。

  唐代名臣魏征所提出的“上下相信”的原则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极有启发意义。当今流行的企业文化理论强调管理应从严格的等级制度转为宽松的、带有平等色彩的上下级关系,这与魏征的“上下相信”原则是有共同之处的。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强调管理中的指挥职能,维护领导的权威,要求下级对上级服从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强调“下”对“上”讲信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上”对“下”讲信也是...

Read more

《论诚信——生意人应该以诚信为本》之三


  II、释“信”

  一、相互信赖的组织才是有活力的组织

  二、孔子关于信的论述

  1、管理者只有自身诚信,才能赢得职工的信任

  2、管理者只有自身做到诚信,才能使职工诚信

  3、管理者必须具备“信”的品德

  4、孔子重“信”但反对无原则地讲究信用,守信,要符合道义

  5、先行后言,多行少言

  6、遵守承诺,对讲过的话,必须守信兑现

  7、管理者不要轻易表态,孔子把这叫做“讷”

  Ⅲ、重“诚信&rdqu...

Read more

《论诚信——生意人应该以诚信为本》之二


  (三)儒家哲学的中心是“仁”

  诚与信乃一体之两面,诚者怀之于衷,信者形之外,未有不诚而能信者。人与人相处,只有“言必信”,方可“行必果”,“有诸内”、才能“形诸外”,这一类行为的事实表现,人人可见。诚的反面,为诈、谲(音:绝)、伪,要想让这样的人守信,简直就是缘木求鱼。儒家常常把信与“忠”结合起来说“主忠信(《论语·学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Read more

《论诚信——生意人应该以诚信为本》之一


  诚、信、忠、恕、经论企业


  (一)儒家哲学的中心是“仁”,图示如下:

  (二)《示意图》说明:

  儒家哲学有其独特超越之处(试图),内涵甚广,对:

  ①个人:要孝、弟、忠、信、慎独、三省、九思、而内自讼、守忠持恕,以立身。

  ②领导:要正已正人,尊礼践义,仁民爱物,持信履仁,怀诚行信,隐恶而扬善,立人且达人。

  ③组织(包括家庭):居仁由义、修己安人,乐人忧人,甚至与先天下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管理: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自诚正治平(或大同),自成为一套完备的管理程序(阅上图)。
...

Read more

惊闻国内名校的《天价国学班》相继“问世”之质疑!


  上至“治理国家”,下到“管理企业”;大到“平天下”,小至个人“修身”……“国学”可以说和每个人都紧密相连。昨日,通过见诸报端又看到一股不够健康的学(邪)风: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天价国学班”终于开课了,来自该省内外约30名学员齐聚×大,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这里需要声明的是:“网络传媒”是否正确?如果是谬传,本文不愿以讹传讹!

  一年上24...

Read more

论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艺术契合(三)


  三、“无为”观——管理象征性与超越性的终极展示

  论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艺术契合

  提起“无为”,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主张,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准确地说,“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各家各派的共同理想。单就儒家而言,儒家思想之所以历久不衰,深深根植于民族心理之中,这与它能够于时俱新,具备融合众家之长的兼容精神有相当大的关系。儒道兼容与互补,最突出地表现在两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定格在“无为而治”上。

  1、“不为而后有为...

Read more

论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艺术契合(二)


  二、“经权”观——管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整合

  “经权”观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规范,“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遵循的稳定的原则,“权”是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态势的变化所体现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经权”观含有丰富辨证法思想,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权变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1、“执经达权”的辨证管理

  儒家观管理思想颇重视和...

Read more

论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艺术契合(一)


  一、“中庸”观——管理均衡性和适度性的特色集成

  1、“叩其两端”与“允执厥中”

  在孔子看来,中庸之德是君子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君子人格的最高道德标准,故“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即中庸之德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孔子的中庸观虽多用于论述道德修养的问题,但已具有方法论的内容。他总结舜的统治经验上“叩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里的“两端”即矛盾的对立双方,“中”即对立双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