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突破3%的增幅,支持股市继续向好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在走一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路,到2006年下半年中国股市进入股改开始,才从真正意义上产生了一个实质性的“拐点”——市场的力量开始超越计划的力量。

  可以这样来评价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当新“三座大山”形成的时候,我们明白教改、医改、住房改革并不成功。当前股市的“牛”劲一发不可收,赚钱效应爆增,市民蜂拥开户入市,股市上周日开户数首超28万人,4天开户人数就超过2005年全年的开户人数,沪深两市的总开户人数在向7位数的亿逼近,已过了8000万人。这股市的赚钱效应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和谐共赢局面,如果这同样的局面在教改、医改和住房改革中出现,我们可以想见,股市的指数还会翻番再翻番。所以说中国股市目前只是在“山岰上”是不为过的,离山峰还远着呢……

  2001年股指从2245点的“高位”一路下泄,是一次通缩的表现,是“流动性”欠缺的表达;当前的牛劲一发不可收时,让无数的学院派的学者们,让在世界各个金融市场浴血奋战多年的理财专家们“大跌眼镜”,惊呼“不可思议”时,都在说:是“流动性”过剩闯的祸。可是,如果我们再细心观察一下,再好好深思“是什么原因制造了流动性过剩?”

  这时,一个以往不为人们关注的概念跃入了人们的视野——CPI。《华西都市报》2007年4月20日财经版的文章“CPI离百姓生活更近了”中说:“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通货膨胀的警戒线为3%,3月份首超0.3个百分点,增幅达到了3.3%。说了这么多,可一个平头百姓,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还是无法理解通胀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那在这里,就再说白一点。通胀就是说我们手中的钱比以前更不值钱了,买同样的东西要花更多的钱才能买到了。比如:去年的四月份,我在成都的万年菜市场买1斤猪的前夹肉,为5元人民币,而今年是7元人民币;买1斤大白菜去年四月是0.6元人民币,今年四月是1.2元人民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是说今年的东西比去年的贵多了,可到了经济学家或理财专家那里就有了一个专用名词——“通货膨胀”简称“通胀”!

  在实体经济中,表现出来的通胀,到虚拟经济的股市中,就会得到放大。股市的放大也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估值”,在没有通胀的实体经济下,股市的估值一般在二十倍到二十五倍左右。即CPI<1.5%时,估值大约在20~25倍左右;CPI<3%时,估值可放大到30~40倍左右;3%<CPI<4%时,估值可放大到60倍以上。这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也就是说,适度的通胀是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客观条件,就在于它有明显的赚钱效应。所以,当三月份CPI同比上涨3.3%,对于股市这个有放大器作用的虚拟经济市场而言是一大利好。会大大刺激估值的提升,从而进一步为股票的上涨提供动力。所以,国家统计局把发布的时间推后了一天,就是让市场在消息朦胧中得到一次象样的调整。于是,这一消息的发布成了国家对市场进行调控一个工具,起到了加息不能起到的调控作用。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外围人民币中间价的持续升值,与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是加速通胀的主要原因。也是增强“流动性”剩余的源动力。从利好的一面看,这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有利于让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实现藏富于民。当前,全世界的目光都在窥视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人民先富起来,不要去做拿肉包子打狗的事——肥了别人亏了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