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发展状况及趋势探讨


宗教旅游发展状况及趋势探讨

 

【摘要】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细分,宗教旅游在整个旅游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有所增加,也日益成为众多旅行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文章通过收集当前宗教旅游发展的大量资料,分析了当前宗教旅游发展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趋势,并分析了宗教旅游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特点及趋势;

 

一、    宗教旅游的广泛含义

宗教旅游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指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以及游憩行为。

朝圣旅行的历史十分悠久。从世界范围来看,古希腊时期的节庆和体育比赛都具有宗教旅行的性质。世界性宗教的产生,导致了国际朝圣中心的陆续出现,如罗马圣墓、耶路撒冷圣城、葡萄牙的法蒂玛和法国的卢尔德,先后成为基督徒朝圣的目的地,麦加、突尼斯的凯鲁万清真寺、耶路撒冷的石穹,成为穆斯林朝拜的圣地,印度和中国的一些佛教祖庭也成为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当然还有地区性的朝圣活动,如台湾、东南亚一带到福建的妈祖朝觐、关帝朝觐、保生大帝朝觐等。

其实,以旅游动机来划分,宗教朝觐只是宗教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换言之,宗教旅游还应包括非宗教信徒的观光、修学和游憩活动。概言之,凡是在宗教景区景点的旅游行为,都应归入宗教旅游。

 

二、    宗教旅游项目开发与经营的特点

1.投资主体多元化

传统上,宗教项目多由宗教团体或个人通过直接投资、募集、捐助的形式集资开发。由于中国宗教团体形成历史短,也没有强大的宗教实体支撑,资金来源难以保证。但是兴建宗教旅游项目往往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建设期过长,影响项目的市场运作,对投资回不利。而且,作为旅游项目还要求有熟练的项目运作技巧、建设管理技巧和经营思想.因此,现代宗教旅游项目的投资出现了主体多元化的趋向。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宗教机构、宗教人士发起投资的旅游项目。这种由宗教部门投资的旅游经营项目通常以原有的宗教场所为依托,对原有宗教项目进行改建、扩建。20世纪90年代初厦门南普陀寺的修缮扩建就属于这种情况。而完全新建的宗教旅游项目,由于资金量有限,一般规模都比较小。

第二种是由旅游物业开发公司组织投资,投资建成后,宗教产业归宗教团体,旅游经营产业主要归投资商。宗教部门可以保留与宗教直接相关的经营项目。这种投资开发模式几乎成了目前中国大型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的固定套路.当然,开发公司对宗教物业,包括庙宇、佛像等的投入是否是无偿的,各地做法不同。

2.项目规模大型化

高大雄伟、气势恢弘的宗教设施既能突出新闻效应,满足旅游者的猪奇心理,又体现了宗教神通无边、反映出宗教事业的繁荣昌盛。90年代起,我国巨型佛像的修建,一个比一个高大。香港天坛大佛,1993年建成,高264;浙江普陀山观音,1997年落成,高33;无锡灵山大佛,1997年建成,88;广东西樵山观音1998年建成,高61.9;三亚南山的南海观音铜像,预计2003年建成,108;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青铜立像,高99,连同底座高155。另外还有已列入计划的四川乐山大佛的修缮扩建工程、辽宁广佑寺2148的樟木坐佛等等。这些大型宗教旅游工程项目建设投资巨大,动辄数亿。

以寺院或佛像为核心的宗教旅游区占地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杭州市著名的佛教圣地灵隐景区,其规模三年后将比现在扩大1315倍。整个工程项目共投资79亿元人民币.新灵隐规划区将扩至近260公顷,其中,游览景区面积为145公顷,比现在面积增加了120多公顷。

除了硬件项目规模大以外,今年来宗教旅游的软项目的开发运作也越来越朝大型化方向发展。许多地方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综合性活动成为当地的盛大节日。200110月,南京灵谷寺举行桂花节,吸引了众多南京市民和游客前来赏桂,据悉桂花节期间灵谷寺日均客流量逾万人。2002年春节期间,武汉归元寺举办归元庙会,该庙会包括“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主题的大型法会、公益慈善活动、文艺演出、休闲娱乐及商贸洽谈展销等系列活动,成为春节期间全市规模最大、文化旅游精品迭出的综合性盛会。

3.项目功能综合化

 随着宗教旅游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它们正在由单纯满足礼拜、观赏的功能正在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性旅游配套功能,形成相对独立的主题旅游区。仍以三亚南山为例,已建成的南山佛教文化苑中。除了南山寺及其他佛教文化建筑、雕像与景观配置以外,还有素菜餐厅、电瓶车游览线、导游服务、购物商场、高级宾馆别墅等,完全按照高等级的主题旅游园区设计经营。

 4.设施设备现代化

教堂寺院适应社会变化,使用汽车、移动电话,用电脑办公已不是新鲜事.在宗教旅游项目中,他们更是乐意使用最先进科技手段,使新开发的宗教旅游项目在设施设备方面的现代化程度甚至超过普通旅游园区。现代化的清洁用具、通讯设施、交通工具、环保设备已被普遍使用、一些宗教旅游景区已使用光盘式门票、自动监视仪、小型卫星接受器、电脑网络管理系统等最新科技产品。现代宗教旅游项目正在摆脱过去佛教、道教场所设施简陋、设备原始、制作粗糙的形象。

5.内部管理制度化

虽然各单位的内部管理各不相同,许多宗教旅游场所还沿用陈旧的传统寺院管理办法,一些寺庙场馆还管理相当混乱,但越来越多单位认识到科学的制度管理的必要性。宗教队伍里也是鱼龙混杂,旅游队伍里更是良莠不齐。宗教旅游项目经营效益可观,许多项目并不是透明消费,没有科学管理,必然会产生贪污腐败;宗教旅游的综合性功能也要求内部有良好管理,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办事效率。因此,新兴的大型宗教旅游项目几乎都引进了现代科学管理制度。但通常限于旅游经营的范围,寺庙教堂和神职人员的管理,仍多采用传统的做法。

6.经营人才专业化

即使是宗教部门管理的宗教旅游场所,也出现了经营人才专业化的趋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神职人员为适应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寺庙为适应形势,派僧人到外地学习经营管理技术;在西藏的大昭寺,导游就由喇嘛担任;为了迎接不断增多的外国游客,一些寺庙出现了僧人努力学英语的状况。

另一种情况是宗教团体聘用社会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南山寺的财会等后勤管理人员就请了原佛教基金会具有专业知识的居士担任。

7.营销手段多样化

第一、使用互联网进行营销。目前中国大多数宗教旅游单位已上网建有专门网站或主页。新建的大型宗教旅游项目把网络作为对外树形象、打招牌的重要工具。网页制作精美、内容丰富。

第二、重视地区联合和行业联合。以宗教活动为纽带,宗教首领之间经常互相合作,珍贵的宗教物件也经常交流展出。如青海塔尔寺在北京雍和宫举办展览,南山金玉观音像在全国巡游,大大提高了宗教旅游地的市场知名度。2001年,山西忻州、四川乐山、浙江舟山、安徽池州四市还共同举办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合作论坛,承诺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共同保护挖掘佛教文化,建设文明景区;四山联手打造品牌,统一编印旅游宣传资料,编排旅游线路,共同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实行客源互送,信息共享。

此外,各地还充分尊重旅游规律,主动与其他旅游企业合作,特别是与旅行社合作,有的还自办旅行社和旅游车队。

第三、采用品牌战略。由于拥有宗教的光环,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往往比较高,推出市场后易于被人们接受,因此,各地都在尝试以核心品牌为中心,建立一个丰富的产品体系.从少林寺品牌衍生出食品、服装、舞剧等系列产品。2001年中秋“少林寺素饼”(月饼)在河南首先推出,引起轰动;今年3月底,由少林武僧亲身上阵表演,以大型百老汇歌舞剧形式设计包装的少林功夫舞台剧《少林寺-生命之轮》,踏足亚洲作首度巡回公演。其他宗教旅游区在这方面也有一些上乘表现,如“灵山牌香烟”,也取得了可观的销售利润。

 

三、    我国宗教旅游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1、我国宗教旅游生态化原因

宗教景区生态优美,环境保护良好,尤以佛教圣地为最:清凉佛国五台山、仙城佛国九华山、海天佛国普陀山、天下秀峨嵋山,另有鸡足山、千山、天台山、天童山、佛光山、梵净山等,确实是天下名山僧占多。道教四大名山(龙虎山、齐云山、青城山、武当山)同样是郁郁葱葱,风光秀丽,环境雅致。

宗教景区的这种依山分布,一方面与宗教教义所追求的出世修炼、返朴归真相关联,如道教认为高山是神仙居所,是修真长寿的理想境地,佛教的禅修同样要求在幽静和安宁的山林里进行;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意识形态要求宗教远离政治中心和生活主旨,如明朝的神宗曾在万历二十九(1601)下诏说:仙佛原是异术,宜在山林独修。有好尚者任解官自便去,勿以儒术并进,以惑人心。这必然导致宗教人士向往山林,筑址山林了。

再从风水观来看,寺庙选址多符合理想的风水模式,如宁波天童寺,位于太白山的山间盆地里,只有两侧有一豁口与外界相连,这里土厚水丰,植被茂密,另有竹木以聚气,万工池以阴地脉,两公里长的深径回松走廊达到隔离和捍域的效果,这种理想风水模式(如围护与屏蔽、界缘与依靠、隔离与胎息、豁口与走廊)在其它寺观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换言之,中国理想风水模式,恰恰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而宗教景区就是其中一个特例。

2、宗教旅游生态化的表现

1)宗教旅游景区提供了一个优美生态和良性环境。

如上文所述,从宗教景区的状况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宗教景区拥有一个优美雅致的自然环境。除此之外,多数景区还有意识地设立一些人工环境,引导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和进行环境保护,如绝大多数的寺庙都设置放生池,提醒游客不要滥杀生灵,维护生态平衡。台湾法鼓山佛教徒提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口号,拒用一次性餐具,不用化学清洁剂,垃圾分类,认养流浪动物,提倡无污染饮食,资源回收,净滩,净山,植物、省水,厨余堆肥等。这种生态良好的环境,成为唤醒旅游者环保意识觉醒和环保行动的奠基石。

2)宗教景区的肃穆氛围易于向游客进行环保教育和观点改造。

仪式理论专家Turner V.(1969)为这种特定的宗教氛围取了一个专名 “communitas”,有人译为社场。在宗教景区这种特定的氛围里,旅游者已经改变了常人的身份,进入到仪式身份中来。这时的他们,许多不利于环境发展的习惯都得以控制,比如他们不会随地吐痰,不会乱丢垃圾,也不会抽烟,更不会大声喧哗,这些文明举止都是这一特定宗教景区的产物。此时的他们,特别易于进行环保引导,如建议他们敬献鲜花代替焚香化纸,这在厦门南普陀寺已收到较好效果;又如建议他们惜福,不浪费资源,养成物尽其用,节约资源的习惯,又如倡导素食,这些都易于为信众们所吸纳和接受。

3)宗教教义的宣传,有利于人们理智地看待物质欲望,净化心灵,保持环境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与别的宗教相比,佛教的生态观与持续发展社会的价值观最为接受,它包括佛教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佛教认为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清清翠竹皆是法身,主张无情有性,珍爱自然,重视自然物的价值和尊严。有学者认为,世道轮回学说对东方人保护生命起过很大作用。佛教倡导众生平等,生命轮回,强调不杀生,要敬畏生命。佛教的理想生态是西方净土极乐世界,那里秩序井然,有丰富的优质水,树木鲜花,鸟类、空气、和风、花雨和音乐。

通过这些教义的宣传,引导游客从观点上净化自身,重新审视物欲,达到对环境和生态的再认识,因为归根到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消费观念的转变,宗教在其中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宗教旅游生态化的实践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旅游者的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这就要求旅游经营管理部门为旅游者提供可资借鉴和启迪的良好旅游生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宗教景区制作环保内容的标识牌,提醒旅游者检计自己平时那些对环境有害的个人行为,如随便吐痰、丢垃圾等。

2)借助宗教教义来宣传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环保意识要加强,并能够以身作则。

4)举办一些旅游者参与的环保讲座或活动,如植树、废品回收等。

5)组织旅游线路时,应尽量将自然景点与宗教景景点交叉设计,这样既丰富游览内容,又便于导游人员的直观教育:人类在自然界中留下的痕迹越深,对自然景破坏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