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江山”可以长生不老?


 

    ——答《现代营销》杂志学苑版记者问

    现代营销:知道姜伟是什么人吗?

    于清教:姜伟,十分熟悉。沈阳飞龙、飞燕减肥茶、“中国伟哥”、延生护宝液、与国家药监局打官司,这些是关于他的关键词。最近知道他是因为他要把刚被“双规”的国家药监局前局长郑筱萸注册成“耗子药”商标。目前媒体上已经把这事炒翻了,不过3月8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宣布,对国家药监局前局长郑筱萸注册成“耗子药”商标一事做出了姜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经对以“郑筱萸”作为商标注册问题认真研究,依法决定“郑筱萸”不得作为商标注册和使用。看来,姜伟还得为此郁闷一阵子。

    姜伟这几年潜心钻研《周易》后最近出了本书名叫《变易——中国和谐文化的思考》,37万字,多半个砖头厚。佩服!——姜伟对周易研究的贡献。另外身为辽宁省政协委员的姜伟,现在还是“飞龙制药”的董事长,另外还挂着沈阳科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钻石药业董事等多职。看来他很忙,其余的我就不清楚了。

    现代营销:知道沈阳飞龙这个企业吗?

    于清教:知道。N年前专“砸”电视台广告榜的“明星”企业。不过这几年和姜伟一样,沉寂了。

    现代营销:对于沈阳飞龙这个案例你怎么看?

    于清教:有其成功的辉煌,也有其失败的凄凉。

    辉煌的是,保健品过去是时髦词儿,老百姓刚有点闲钱就渴望健康长寿,都去追逐生命的庇佑,所以保健品受到了猛烈追捧,自然也成就了包括飞龙等企业在内的保健品业的成功;

    凄凉的是:一,国家监管越来越严,保健品以前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得到遏制;二是老百姓消费越来越理性,夸大其词的保健品戕害了整个行业,飞龙自然不能脱离行业;其三,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沈阳飞龙东山再起的迹象。因此,对于沈阳飞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就不足为奇了。人们往往都是成功谈经验,失败说教训。姜伟和他的沈阳飞龙也不例外。

    旭日升冰茶、沈阳飞龙、来辉武的505神功元气袋、三株口服液、珠海巨人、郑州亚细亚、北京南德、中山爱多、山东秦池酒、太阳神集团……我只能长叹一声——俱往矣!

    现代营销:这个案例和中国市场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简单分析。

    于清教:沈阳飞龙的沉寂与保健品这个行业的衰退不无干系。中国市场以前可以说是一个非理性的市场,靠一个明星产品就可以吃好几年“江山”,再加上点狂轰乱炸的广告,老百姓没有几个不被忽悠倒的。现在仍在央视大把“烧钱”的脑黄金、脑白金、脑什么金们,我看用不了多久,也没有实力持续下去了,原因在于百姓的消费理念在成熟,没有什么药品或者保健品能够挽留于生命的真相,没有谁可以长生不老。这就是这个市场的成熟所在。

    以前的竞争策略包括高科技的广告手段,都不能从根本上保证持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产品才是检验需求变化的惟一标准,适应需求变化的就能生存,不能适应的,就被淘汰,就这么简单。

    现代营销:你认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个案例有那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于清教:我认为有三点:一是过去的成功并不代表今天和明天的成功,同样过去的失败也不能代表今天和明天总是失败,所以要辩证看待成功与失败的基因;二是炒作产品、概念、营销并不能拯救中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炒作是短命的、暂时的、虚躁的,制造业的根本在于做好产品,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企业不在大小,能够适应竞争环境变化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三,企业的成功是靠系统、靠机制、靠团队、靠创新,而不是靠所谓的“江湖”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把企业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誉和威望上,更不是什么心存侥幸与投机,创新死,不创新死得更快。

    现代营销:你认为媒体和企业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于清教:共生可共融但不能雪中送炭。媒体是话语权,它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移的,可能锦上添花多,但雪中送炭不容易。因此对于舆情的控制,我建议企业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理性地传播企业和产品,不能过度包装,也不能奢望媒体能够拯救市场。作为媒体来讲,需要理解中国企业成长的漫长与艰难,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善于支持中国企业解决品牌增值与声誉的问题;在舆论上做好监督的同时,要善于成为企业的贴心“小棉袄”,真心诚意地帮助中国企业成长,壮大中国品牌,增强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来源:现代营销杂志学苑版2007年第4期

评论

于老师,看了您这篇文章,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这个问题可能不很合文意)。除了利益因素外,为什么很多商家在把品牌打出去后,其产品质量就开始抽条?如果一直保持其最初好的质量,并且不断改进,顾客不就会更多了么?是因为商家“不懂”这个道理,还是另有其因?谢谢。

发布者 飞雪飘零 (http://snowfly-qiaomm.blog.sohu.com/)
2007-04-03 19:53


飞雪飘零 在上文中提到:
于老师,看了您这篇文章,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这个问题可能不很合文意)。除了利益因素外,为什么很多商家在把品牌打出去后,其产品质量就开始抽条?如果一直保持其最初好的质量,并且不断改进,顾客不就会更多了么?是因为商家“不懂”这个道理,还是另有其因?谢谢。

原因是多方面:
1,是顾客需求在变化,当初的产品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有新产品问世,如IT产品;
2,企业内部人事质变,管理者权力易杖,特别是国有企业,容易引发企业震荡;
3,产品质量是个恒定因素,其内在的质量不仅仅受制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作用也影响,如产业链上游,资源稀缺等;
4,不少企业的短期利益因素;
5,不少企业呀根就没做品牌,品牌是**,不是广告,是内涵,不是外表,是商誉,不是口号,有品才有消费者的货币牌。

发布者 于清教 (http://13906483172.blog.sohu.com/)
2007-04-03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