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股市冲破3700点的时候,竟然还有人在争论有没有泡沫的问题。这些人对资本市场这个泡沫机器的性能,实在是太不“自信”了,殊不知“疯狂”原本就是资本的重要属性之一。
安邦分析师已经屡次指出,在股票占比最高的国有企业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之时,资产价格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意味着泡沫。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是:烂资产卖到这样的价格,一定是会出问题的,即使市场上卖的只是一些烂萝卜白菜,也会有人找回来“算账”。光看资金供给足够充分,光看储蓄的庞大规模足以支撑股指继续上涨,这显然是相当片面的。
以资金比中国更为充沛的国际市场为例,香港股市的表现就没有内地股市这么疯狂。近日,作为第二家A+H同步上市的国内商业银行――中信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并同时创下了今年以来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截至昨日(27日)收盘,中信银行总市值已接近4200亿元,其中A股总市值3799.29亿元,位列当前A股市场第五大权重股。昨日,中信银行A股开盘报9.21元,盘中快速冲高,A股收盘时报11.37元,较其发行价5.80元大涨96.03%。然而其H股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其H股高开20.82%报7.08港元,之后一路走低。其H股收盘时报6.68港元,较其发行价5.86港元涨幅仅为13.99%,与A股走势形成鲜明对比。
中信银行在沪港两市的差异表现,反映出两地市场情绪的不同。昨日中信银行A股和H股东收盘价格相比,高达1.7∶1。中信银行这样具有指标性意义的股票,其A股和H股股价的比值,其实提供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参照系。这就是说同一只股票,境外股价要比境内低41.2%,而境内的股价则比境外的股价高70%。这一比例不仅说明了分歧的存在,而且还说明国内外投资者对于股票的估值,实际上已经非常严重!
不论怎样,如果我们去掉一些特殊的因素,比如新上市股票有冲得过高的现象,对银行业前景的评价不同,等等,恐怕我们内地A股价格相对于H股来说,被高估20%到30%应该是可以的。或者说内地A股股价存在20%到30%的泡沫,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以3700点来计算,则国内股市应该回落至2600点至3000点之间。
对于这种情况,有国内投资机构的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中外对中国股市产生严重分歧是因为国内的人太有钱了,国内流动性过剩。这种看法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因为流动性过剩实际上是全球性的,那为何香港股市却不发生类似中国A股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各国的股价/GDP比值,一窥中国股市的泡沫状况。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股市市值与GDP比值一般在80%上下,发达经济体如美国,股市规模已超过GDP的200%,欧洲主要国家则在90%-100%之间。中国在2000年股市市值已经上升到占GDP的50%,不过随后2001年崩盘。为何?实际上中国股市压根就不能看总市值,因为真正交易的是流通市值。就目前而言,中国股市仅有4万亿多一点的流通市值罢了,但我们却把它当作近16万亿的总市值、占80%的GDP在炒作。试问,4万亿的流通市值又如何能够替代16万亿的总市值?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流通市值因难以承受之重而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