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教思想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述颇多。借鉴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很有好处。
儒教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儒教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但他的思想中却包含了这一命题。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孔子肯定了天之可则,即肯定了自然的可则,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后世儒教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礼记·郊特牲》说:“阴阳合而万物得”。这些论述,都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视为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运动。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整体的把握,强调天人的协调,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儒教主张“天人合一”并不是“天人不分”。儒教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个天就是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自然界自有其运行的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支配,正如荀子所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因此,人类在为自身的生存而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把这种改造和利用限定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遵循之上,即“制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否则,就会破坏和危及人类的生存基础。
伴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急剧增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滋生,并逐步膨胀起来,人类误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并对自然进行了大大超出其承受范围的“征伐”,给这颗美丽的星球造成了无情的伤害。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曾出现过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等污染环境的公害问题。现在又出现了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森林与物种急剧减少和灭绝、酸雨、沙漠化、水土流失、淡水不足等生态问题。面对严酷的现实,人类必须彻底反省以往的思维、行为,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节约自然资源是儒教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和内核。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据载,大禹曾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周文王在临终前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升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逸周书·文解传》)。周文王这番话是在训诫自己的接班人时说的,足见他把生态资源的保护看成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治乱兴亡的首要大事。
儒教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中庸》第二十六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儒教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儒教自孔子起就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论语·述而》)所载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曾子所说的“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礼记·祭仪》)都表达了取物有节,节制利用资源的思想。孟子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要求统治者节制物欲,合理利用资源,注意发展生产。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识到其它物类对人类的重要性,所以提倡“仁民爱物”。他所提倡的“仁民爱物”反映了儒教重物节物的思想。他认识到,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如果说孟子承续了孔子较多地从人道自然的层面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那么半个世纪之后的荀子则较多地从人道自然的角度理解自然,倡导尊重并保护自然。
儒教的自然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但在实践中,人们很少能够尊重自然,不能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如何更好地与这个星球的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同时也正在为自己的行为而自食恶果。江河洪水泛滥,资源枯竭,宇宙射线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所有这些都警示人类,自然不是可以随意盘剥的对象,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警示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越来越无所顾忌地大肆攫取和挥霍自然资源,造成了生物资源,水、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急剧减少。如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已经减少了四分之一,生物资源减少了两万余种,人类目前的主要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的已探明储量只能再维持开采五十年(以上数据来自世界观察研究所报告)。资源的急剧减少验证了儒教资源节约思想的正确性。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依靠高科技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开发新的非耗竭型的资源,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儒教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儒教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但他的思想中却包含了这一命题。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孔子肯定了天之可则,即肯定了自然的可则,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后世儒教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庸》说:“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礼记·郊特牲》说:“阴阳合而万物得”。这些论述,都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视为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运动。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三者放在一个大系统中作整体的把握,强调天人的协调,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儒教主张“天人合一”并不是“天人不分”。儒教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个天就是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自然界自有其运行的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支配,正如荀子所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因此,人类在为自身的生存而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把这种改造和利用限定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遵循之上,即“制天命”须以“应天时”为前提。否则,就会破坏和危及人类的生存基础。
伴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急剧增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滋生,并逐步膨胀起来,人类误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并对自然进行了大大超出其承受范围的“征伐”,给这颗美丽的星球造成了无情的伤害。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曾出现过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等污染环境的公害问题。现在又出现了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森林与物种急剧减少和灭绝、酸雨、沙漠化、水土流失、淡水不足等生态问题。面对严酷的现实,人类必须彻底反省以往的思维、行为,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认识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节约自然资源是儒教生态伦理思想的主流和内核。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据载,大禹曾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周文王在临终前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升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逸周书·文解传》)。周文王这番话是在训诫自己的接班人时说的,足见他把生态资源的保护看成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治乱兴亡的首要大事。
儒教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中庸》第二十六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儒教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儒教自孔子起就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论语·述而》)所载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曾子所说的“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礼记·祭仪》)都表达了取物有节,节制利用资源的思想。孟子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要求统治者节制物欲,合理利用资源,注意发展生产。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识到其它物类对人类的重要性,所以提倡“仁民爱物”。他所提倡的“仁民爱物”反映了儒教重物节物的思想。他认识到,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
如果说孟子承续了孔子较多地从人道自然的层面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那么半个世纪之后的荀子则较多地从人道自然的角度理解自然,倡导尊重并保护自然。
儒教的自然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尊重自然秩序和生命。但在实践中,人们很少能够尊重自然,不能从长远和全局考虑如何更好地与这个星球的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速度超出了人类自己的预料,同时也正在为自己的行为而自食恶果。江河洪水泛滥,资源枯竭,宇宙射线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所有这些都警示人类,自然不是可以随意盘剥的对象,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警示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越来越无所顾忌地大肆攫取和挥霍自然资源,造成了生物资源,水、土地和矿产资源的急剧减少。如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已经减少了四分之一,生物资源减少了两万余种,人类目前的主要能源石油、煤、天然气的已探明储量只能再维持开采五十年(以上数据来自世界观察研究所报告)。资源的急剧减少验证了儒教资源节约思想的正确性。只有珍惜和节约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并依靠高科技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开发新的非耗竭型的资源,才能维持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