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良 2007-06-17 12:35:29 发表于:
小女有个法国好朋友,名叫苏菲,她们是通过双方中学间的交流项目认识的。去年年初,先是八中的同学去访法国巴黎的让.娜.德阿尔贝中学,小女住在苏菲的家里(见《往日信札》栏目里的帖子“来自中国的问候-给陌生法国父母的信”),三个月后,法国同学回访中国,苏菲同样也住在我家。
这是两个很要好的小朋友,自认识后,不时通过MSN即时短信或是HOTMAIL邮件沟通交流,女儿时不时对我炫耀说,“苏菲又给我来信了”。这也是两个同为高中毕业的同学,也都在今年6月参加了各自的高考。
从她们的交流里,我得知了一些法国高中课目的一些情况,也知道了法国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苏菲在中学里选修的是中文),对比我们的高中科目安排,对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选题,我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差别所在。
===========================================================================================================
与1000万中国的考生一样,法国60万高中毕业生也在六月参加了他们的高考。从考生数量规模到各方关注层度、从学生为此一搏的紧张状态到从到家长焦虑不安的忐忑神情,法国高考比起中国的高考来可是相差甚远(我们可以由此被冠以更多世界纪录)。
非仅高考如此,中法两国的中学教育体制和实践更是南北各异。
中国从高二起,同学们各自选择文科或理科。法国从高中起可以选择文学类(相当于我们的文科)、或科学类(相当于我们的理科)、或经济社会类(中国没有单独分出该类,但多少相当于我们文理兼收的经济学或管理学等)。
中法高中学科从科别上说,差异并不算大,但究其实质,却大相径庭。因为我家小女选择理科,所以我曾经有意识问过苏菲她们那里的科学类和经济社会类(苏菲选的是经济社会类,她的弟弟是科学类)的主要课程是什么。她说大体上主要教学课目有法文(相当于我们的语文)、阅读分析、数学、社会学、历史、外语(可从英文、中文、德文等外语里选择一二)、科学(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还有社会实践。
这个课目清单表面看上去与我们高中的学习内容并无太大差别,但双方具体科目的学习深度、广度和与现实社会的对接却相差很大。
我们这里数学的相当内容已经是他们那里大学数学课程,而他们的科学课目(物理、化学和生物)更多只是浅浅地把一些科学原理和自然现象通过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向学生讲授(当苏菲看到我女儿的数理化课本内容时,她一脸茫然,一付被吓坏了的神情)。因为比较活泼,因为不那么深刻,所以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都很高。他们的理念是,中学时代同学们往往并不清楚未来会从事哪方面的学习,更谈不上未来会专注哪个领域的事业发展,于是也并不要求学生花太多精力和时间于过深的数理化之上。在大学阶段选择了专业(通常也就意味着未来事业的发展)以后,再根据各人的专业情况深入学习研究或数学、或物理、或化学、或生物等具体的专业课目。
另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社会实践,法国大学录取条件之一是要求学生入学前完成一定小时数的社会实践经历(我知道加拿大也是如此,要求有至少50个工作日的社会实践),而这个实践可以是在企业实习、或在政府做勤杂、或在社区做义工等。同样,他们的理念是,高中毕业起也就是孩子开始独立生存时,生活氛围和行为方式将更加接近社会,所以这些社会实践将是一个增强孩子们社会属性的一个重要起步(人际沟通、团队交往、自信自立等)。
反观我们这里,高中同学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某些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再与之相关的深度知识的掌握上。相信很多选择偏文一些的理科学生(我家小女既如此),从高考后的那一瞬间开始,可能将一辈子也不会用得着那些深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了。他们过去多年间所有的精力投入,完全只是为了这最后一考(两个半小时的理综卷子)。假定每个同学平均每天花3小时在这些课目上,中学5-6年总计就将超过5000个学时。如果作为初步了解这些学科知识只需要1000个学时,余下的4000多个学时就相当于500多个工作日(以每天8小时计)。如果我们的中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多出来的500个工作日或参加社会实践、或探究自我兴趣、或加强身体锻炼、或提升品位修养,那将会是一个多么不一样的现实啊!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中法两国今年高考的作文选题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国内今年的部分高考作文题目:摔了一交(全国卷)、春夜细雨(北京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怀想天空(江苏卷)、提蓝春光看妈妈(安徽卷)、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从一步到一生(四川卷)、诗意的生活(湖南卷)、我能(辽宁卷)、要说爱你不容易(江西卷)。
对这些作文题目总体的感觉除了媚俗就是空想,这与当下的社会氛围倒是非常合拍的。同时也可以得出结论,即这些作文大多还是要求并没有真正社会感悟的同学们或自我煽情、或卖弄辞藻、或凭空编造。在绝大多数同学们都被作业、习题、辅导班占据几乎所有课外时间的环境里,在绝大多数同学们都被分数、排名、重点班所压迫的氛围下,他们如何能够写出自己有感而发的作文。相信大多数作文都是透着一个子,那就是假。据说北京一所全国重点中学(每年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考上重点大学),高考作文得高分的诀窍之一就是要求每个同学熟背50段包括不同种类的优秀范文,这样在高考时,根据题目要求可以随心进行段落/文字搭配,以“写出”高分作文。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今年法国高考的作文题目(翻译可能不十分准确):
文学类考生选择题(任选其一):
1)自我感悟是否是相对于思想禁锢的解脱?
2)艺术品是否是真实的物品?
3)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科学类考生选择题(任选其一):
1)欲望是否能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3)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任选其一):
1)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2)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3)解释尼采在《人性,超人性》中有关 “德行”的论述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首先,这些作文选题是促人思考的、是社会化的、是有哲理的、是与每一个具体的人相关的,“一个会思考有哲理的社会是有希望的社会”,不知道这是谁的话,但的确是有道理的。其次,这说明了那里年轻一代的理性深度,视“超女”为楷模、以“虚空”为实质、以“读书”为唯一的这里的一代是没有那些知识面来完成这些作文的(当然,法国考生也是难以应对我们这里的高考作文的)。最后,这也说明了那个社会的成熟与深刻,一个全民“惟钱”、“惟色”、“惟利”的社会是不会提出这些作文题的,而大多数这里考生的家长们亦会对这样的作文无从下笔,更何况他们的孩子。
每年一千万考生,按照这个速度,不出多久,承载我们这个民族的栋梁就将是在如此教育体制成长起来的的年轻人一代。如果他们不会思考,如果他们的思维脱离社会,如果他们缺乏哲理,中国的前途堪忧!
这是两个很要好的小朋友,自认识后,不时通过MSN即时短信或是HOTMAIL邮件沟通交流,女儿时不时对我炫耀说,“苏菲又给我来信了”。这也是两个同为高中毕业的同学,也都在今年6月参加了各自的高考。
从她们的交流里,我得知了一些法国高中课目的一些情况,也知道了法国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苏菲在中学里选修的是中文),对比我们的高中科目安排,对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选题,我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差别所在。
===========================================================================================================
与1000万中国的考生一样,法国60万高中毕业生也在六月参加了他们的高考。从考生数量规模到各方关注层度、从学生为此一搏的紧张状态到从到家长焦虑不安的忐忑神情,法国高考比起中国的高考来可是相差甚远(我们可以由此被冠以更多世界纪录)。
非仅高考如此,中法两国的中学教育体制和实践更是南北各异。
中国从高二起,同学们各自选择文科或理科。法国从高中起可以选择文学类(相当于我们的文科)、或科学类(相当于我们的理科)、或经济社会类(中国没有单独分出该类,但多少相当于我们文理兼收的经济学或管理学等)。
中法高中学科从科别上说,差异并不算大,但究其实质,却大相径庭。因为我家小女选择理科,所以我曾经有意识问过苏菲她们那里的科学类和经济社会类(苏菲选的是经济社会类,她的弟弟是科学类)的主要课程是什么。她说大体上主要教学课目有法文(相当于我们的语文)、阅读分析、数学、社会学、历史、外语(可从英文、中文、德文等外语里选择一二)、科学(相当于我们这里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还有社会实践。
这个课目清单表面看上去与我们高中的学习内容并无太大差别,但双方具体科目的学习深度、广度和与现实社会的对接却相差很大。
我们这里数学的相当内容已经是他们那里大学数学课程,而他们的科学课目(物理、化学和生物)更多只是浅浅地把一些科学原理和自然现象通过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向学生讲授(当苏菲看到我女儿的数理化课本内容时,她一脸茫然,一付被吓坏了的神情)。因为比较活泼,因为不那么深刻,所以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都很高。他们的理念是,中学时代同学们往往并不清楚未来会从事哪方面的学习,更谈不上未来会专注哪个领域的事业发展,于是也并不要求学生花太多精力和时间于过深的数理化之上。在大学阶段选择了专业(通常也就意味着未来事业的发展)以后,再根据各人的专业情况深入学习研究或数学、或物理、或化学、或生物等具体的专业课目。
另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社会实践,法国大学录取条件之一是要求学生入学前完成一定小时数的社会实践经历(我知道加拿大也是如此,要求有至少50个工作日的社会实践),而这个实践可以是在企业实习、或在政府做勤杂、或在社区做义工等。同样,他们的理念是,高中毕业起也就是孩子开始独立生存时,生活氛围和行为方式将更加接近社会,所以这些社会实践将是一个增强孩子们社会属性的一个重要起步(人际沟通、团队交往、自信自立等)。
反观我们这里,高中同学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某些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再与之相关的深度知识的掌握上。相信很多选择偏文一些的理科学生(我家小女既如此),从高考后的那一瞬间开始,可能将一辈子也不会用得着那些深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了。他们过去多年间所有的精力投入,完全只是为了这最后一考(两个半小时的理综卷子)。假定每个同学平均每天花3小时在这些课目上,中学5-6年总计就将超过5000个学时。如果作为初步了解这些学科知识只需要1000个学时,余下的4000多个学时就相当于500多个工作日(以每天8小时计)。如果我们的中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多出来的500个工作日或参加社会实践、或探究自我兴趣、或加强身体锻炼、或提升品位修养,那将会是一个多么不一样的现实啊!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中法两国今年高考的作文选题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国内今年的部分高考作文题目:摔了一交(全国卷)、春夜细雨(北京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怀想天空(江苏卷)、提蓝春光看妈妈(安徽卷)、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从一步到一生(四川卷)、诗意的生活(湖南卷)、我能(辽宁卷)、要说爱你不容易(江西卷)。
对这些作文题目总体的感觉除了媚俗就是空想,这与当下的社会氛围倒是非常合拍的。同时也可以得出结论,即这些作文大多还是要求并没有真正社会感悟的同学们或自我煽情、或卖弄辞藻、或凭空编造。在绝大多数同学们都被作业、习题、辅导班占据几乎所有课外时间的环境里,在绝大多数同学们都被分数、排名、重点班所压迫的氛围下,他们如何能够写出自己有感而发的作文。相信大多数作文都是透着一个子,那就是假。据说北京一所全国重点中学(每年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考上重点大学),高考作文得高分的诀窍之一就是要求每个同学熟背50段包括不同种类的优秀范文,这样在高考时,根据题目要求可以随心进行段落/文字搭配,以“写出”高分作文。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今年法国高考的作文题目(翻译可能不十分准确):
文学类考生选择题(任选其一):
1)自我感悟是否是相对于思想禁锢的解脱?
2)艺术品是否是真实的物品?
3)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科学类考生选择题(任选其一):
1)欲望是否能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3)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
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任选其一):
1)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2)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3)解释尼采在《人性,超人性》中有关 “德行”的论述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首先,这些作文选题是促人思考的、是社会化的、是有哲理的、是与每一个具体的人相关的,“一个会思考有哲理的社会是有希望的社会”,不知道这是谁的话,但的确是有道理的。其次,这说明了那里年轻一代的理性深度,视“超女”为楷模、以“虚空”为实质、以“读书”为唯一的这里的一代是没有那些知识面来完成这些作文的(当然,法国考生也是难以应对我们这里的高考作文的)。最后,这也说明了那个社会的成熟与深刻,一个全民“惟钱”、“惟色”、“惟利”的社会是不会提出这些作文题的,而大多数这里考生的家长们亦会对这样的作文无从下笔,更何况他们的孩子。
每年一千万考生,按照这个速度,不出多久,承载我们这个民族的栋梁就将是在如此教育体制成长起来的的年轻人一代。如果他们不会思考,如果他们的思维脱离社会,如果他们缺乏哲理,中国的前途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