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是工人向资本家争取利益的合理依据,但从政府经济职能的角度看,同样可以成为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手段。现在政府进行公共经济管理主要涉及两个概念,既资源配置与国民生产总值,资源配置是管理的手段与内容,国民生产总值是检验资源配置方法是否合适的标准。但仔细一推敲,资源配置其实是政府多管闲事,不仅政府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是费力不讨好,而且间接配置资源,也就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无论直接而是间接配置都是政府的主观意识在起主导作用,体现的往往是政府的一厢情愿,而资产的真正创造者却不再关心这些资源的使用状况。
为什么说是政府多管闲事呢,因为政府并不是资源的所有者,资源究竟如何使用,那是主人的事,他人虽可提建议,但还容不得局外人指手划脚。
那么,现代政府的经济功能是什么呢,就是代替劳动者对剩余价值的管理。政府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的财政资佥,其实是劳动者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政府的经济功能是资源配置还是代管剩余价值,这并非是简单的词汇之争,而是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1、强调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代管剩余价值,这有利于突出政府的服务性质;既然财政资金来源于剩余价值,那么这些资佥的使用主要应体现劳动者的意愿,而不能用所谓公民的意愿来排斥劳动者对财政资源的所有权。公民和劳动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剩余价值集中到国家手里成了财政资源,而全体公民无论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对财政资源都有平等的所有权,那就意味着劳动者对这部分劳动成果的所有权被稀释了,反映在经济关系上就是社会存在对劳动者的掠夺和剥削。至于如何解释用财政资源支助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应该说成是政府代表劳动者对这些公民的一种扶助,是劳动者对社会的一种奉献,这种奉献必须建立在劳动者自愿的基础上,使被支助者明白,不是国家在养活他们,而是其他劳动者在救助他们,财政资金可不是纯粹的公共资源,同样是有主儿的。
2、以剩余价值理论规范政府的公共行为,政府就不可能为所欲为,政府如何集中财政资源就必须有一个上限,这个上限就是,政府不管以何种手段集中资源,都不能将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用于政府消费。那种以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特别是以长官的政绩偏好来随意提高税收比重的做法将失去理论依据。
3、用剩余价值理论规范社会管理,这就有利于从根本上区分什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计划还是市场,公有还是私有,据说都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剩下一个共同富裕,是否能将两个制度区别开来,有人也表示质疑。而如果认为社会主义是根据劳动者的意愿集中使用剩余价值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主要从事的是一个代理与服务的职能;资本主义制度的政府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行政资源的方式为公民提供服务,从公民那里交换到行政权,这里主要是政府的自我服务。
4、强调劳动者对以财政资源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任务。有一种观点,社会主义制度一旦建立,就只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就基本完成,但如果我们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仍然存在丧失剩余价值、被他人剥削的可能性,那么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剥削,不是两个对抗阶级之间的冲突。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主要不是存在于企业这一微观环节,而是存在于政府与劳动者,政府与企业之间,因此重点是防止利用行政权利剥削劳动者和企业。
明白了以上内容,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意义。这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休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要研究在新的休制环境下,剥削的新特点,探讨维护劳动者利益的新途径,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成果。
为什么说是政府多管闲事呢,因为政府并不是资源的所有者,资源究竟如何使用,那是主人的事,他人虽可提建议,但还容不得局外人指手划脚。
那么,现代政府的经济功能是什么呢,就是代替劳动者对剩余价值的管理。政府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的财政资佥,其实是劳动者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政府的经济功能是资源配置还是代管剩余价值,这并非是简单的词汇之争,而是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1、强调政府的经济职能是代管剩余价值,这有利于突出政府的服务性质;既然财政资金来源于剩余价值,那么这些资佥的使用主要应体现劳动者的意愿,而不能用所谓公民的意愿来排斥劳动者对财政资源的所有权。公民和劳动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剩余价值集中到国家手里成了财政资源,而全体公民无论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对财政资源都有平等的所有权,那就意味着劳动者对这部分劳动成果的所有权被稀释了,反映在经济关系上就是社会存在对劳动者的掠夺和剥削。至于如何解释用财政资源支助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应该说成是政府代表劳动者对这些公民的一种扶助,是劳动者对社会的一种奉献,这种奉献必须建立在劳动者自愿的基础上,使被支助者明白,不是国家在养活他们,而是其他劳动者在救助他们,财政资金可不是纯粹的公共资源,同样是有主儿的。
2、以剩余价值理论规范政府的公共行为,政府就不可能为所欲为,政府如何集中财政资源就必须有一个上限,这个上限就是,政府不管以何种手段集中资源,都不能将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用于政府消费。那种以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特别是以长官的政绩偏好来随意提高税收比重的做法将失去理论依据。
3、用剩余价值理论规范社会管理,这就有利于从根本上区分什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计划还是市场,公有还是私有,据说都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剩下一个共同富裕,是否能将两个制度区别开来,有人也表示质疑。而如果认为社会主义是根据劳动者的意愿集中使用剩余价值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主要从事的是一个代理与服务的职能;资本主义制度的政府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剥夺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行政资源的方式为公民提供服务,从公民那里交换到行政权,这里主要是政府的自我服务。
4、强调劳动者对以财政资源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任务。有一种观点,社会主义制度一旦建立,就只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就基本完成,但如果我们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仍然存在丧失剩余价值、被他人剥削的可能性,那么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剥削,不是两个对抗阶级之间的冲突。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主要不是存在于企业这一微观环节,而是存在于政府与劳动者,政府与企业之间,因此重点是防止利用行政权利剥削劳动者和企业。
明白了以上内容,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意义。这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休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要研究在新的休制环境下,剥削的新特点,探讨维护劳动者利益的新途径,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