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年华中的不屈女性
——读王海鸰长篇小说《大校的女儿》
梁 静
王海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婚姻题材的创作,从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牵手》到今天的《大校的女儿》,一系列反映中国人婚姻状况的文学作品通过影视剧的传播,为国人顷心和仰慕。包括《新结婚时代》《不嫁则已》这些讲述多个家庭婚姻特点的小说,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现代婚姻万花筒里演绎的男女故事,在这些人与人之间只谈情感变迁的部落里,世人读出的是王海鸰对中国婚姻制度的反思、现状的焦虑和对女性身处其中的身份认定,当这种思考通过《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中的小雪、小枫、小西的充分体现出后,带给中国女性的震憾是长久而巨大的,人们因此在小雪的遭遇里寻找婚姻感情维系的根本原因,从小枫身上反窥自己是否有夫贵妻荣的依赖思想,从小西对非门当户对、只凭爱情维护婚姻的天真幻想中一步步清晰婚姻实用主义的真谛。
王海鸰把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处境在这几部小说里反映到了极致,当这种曲折的表达方式被国人接受与喜爱之后,一部表达她对婚姻对女性最真实最直白的作品,也是王海鸰创作生涯中最为自己所欣赏的小说《大校的女儿》,以与其它几部作品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中。自传体,这个以作家亲身经历为创作原形、饱含作家全部心血的作品终于将作家的真实思想更为直接的表露无疑。
《大校的女儿》依然采用交错复杂的手法,讲述了以韩琳为首的三个女性的情感历程,但是,比及故事性可读性强的其它作品,此作更接近于思想上的追索。作家想要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只有坚强自尊独立的女人才可深刻领会的做人方式与标准、情感体悟与人生哲理,这种直言不诲的表达使人产生了共鸣。当这些细腻到灵魂与骨子里的刚劲不屈用一个个精练准确的词汇表述出来的时候,相信置身于同样境域与处境的女性,都会为之动容与黪然,即使不是这样的女性,也能从中学到女人先之为人的立命之道。
中国的女性主义从来都不曾大张旗鼓地肆意宣扬过,即使在新世纪之初,荒林主编的《中国女性主义》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出版之后,女性的问题也依然停留在理论研讨的层面上,并没有因此而深入生活,所谓的指导不过是隔靴搔痒,缺乏实践价值和学习范本。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理论往往过于深奥与哲理化,实践又过于私人与泛滥化,在这之间,小说文本就显得通俗与形象化,更令人易于接受和感悟了。在这一点上,《大校的女儿》无疑应该算是一部拥有着女性主义气质的革命性文本,这不仅从小说主人公韩琳身上明显看出,更能从小说中时刻显示出的深度思考读得出来。
因为是自传体小说,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无可避免地要联想到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这种近距离接触作家心灵与生命痕迹的阅读,无疑带来了与之灵魂全面触碰的可能。小说结构简单,更像是一部长篇散文,以“我”——韩琳为线贯穿全文,时间跨度二十多年,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兵成长为一代当红作家的人生历程,这历程中,爱情经历是 “我”生命中最难以释然的部分,如同大多数女性一样,情感往往在生命中居于主要地位,即使“我”是一个愿意极大限度体现人的价值的女性,也始终在情感挫折的变迁中苦苦支撑,而这支撑,正是众多女性极愿意逃避与不肯面对与正视的,也是“我”区别于众多女性的特点之一,更是女性主义理论上所要寻求与发扬的女性类型之一。
“我”从根本上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女人,因为“我”愿“以十倍出色的工作学习响应着”领导对自己的欣赏,这也许是很多女人初入社会抑或与生俱来的人性,当这种人性遭遇女性以性别特征征服男性并为自己获得利益的现实一种时,即青年时代的韩琳做内科护士时,一个保送医科大学名额被喜欢充分显示女性特征、连汉语拼音都不认识的同事小姚争取到了,韩琳从此把曾经在业务上欣赏过自己、也为自己所看重的内科主任摒弃了,因为“我是女人,但首先是人,我首先要向这个世界证明的是我作为人的存在和价值” 。在这里,作为女性的韩琳发出了自我重新认定的呼喊,她对社会、传统产生了怀疑,当这种对女人首先为人而非女人的反思在感情遭遇挫折,事业不断进取中逐渐形成体系的时候,它影响了韩琳一生的命运,她之后的所有生活经历,都与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昔昔相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挫折往往会成为类似于韩琳境遇的女性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客观理由,从而使很多女性在生存方式的问题上下意识地纳入了男性划定的轨道,而文本的可贵之处即在于,韩琳在她作为一个人的生命坐标上,从来都不曾改变过。也正是因了这不曾改变,韩琳的人生历程中,多了一般女性所不具有的自强本色。
韩琳区别于一般女性的特点在于,无论婚前婚后,她一直自己养活自己,并在被丈夫彭湛厌弃分居的日子里,独自抚养儿子长大,还没有丢下自己的事业。这一艰难历程想必有一些女性经历过,但能如韩琳这样只依赖于自己的奋斗与付出支撑在社会某一领域的女性,并不多见。因此我们能够在她那最为艰难与困苦的日子里,感受到一个女人苦苦支撑的全部心境。当她怀着身孕猜测到彭湛外边有人,“一个人坐在夜幕中的马路牙子上,为了男人的背叛凄凄惶惶失魂落魄伤心泪”时;当她就要临盆,独自忍受疼痛,彭湛却事不关己地回屋睡觉时;当她需要人照顾月子,彭湛却急着离开她时;作家用了极其简约的语言表达韩琳的感受:“我难过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能说出来我也不说,他不捅破我不捅破,他维持到哪步我就跟到哪步。”
韩琳是传统的而保守的,却也是最为激进的,为了孩子,她维持到儿子能够理解她的离婚行为时才决定离婚,为了自己,她再也不相信爱情,并且在独自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了事业,成为了中国著名的作家剧作家。尽管她苦她爱情上没有获得丰收,但是从更大的意义上讲,也就是男性通常所认为的公领域里,她占有一席之地,而这,正是要为中国更多女性应该学习和尊敬的品质,如果说中国的女性不知道怎样做才算是自尊自爱自强,总是要在情感世界的小我中自怨自艾,总是要在爱情世界的挫折中无以摆脱,那么,《大校的女儿》中的韩琳,就应该是可以参照和仿效的例子,她的清醒、睿智与看透一切的豁达,她的刚强、坚韧与不屈,并不因为军中女儿身的客观,而是所有女性都有必要思考和学习的主观诉求。
《大校的女儿》之所以能为作家如此厚爱,被认定为她最重要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自传因素固然重要,更大意义上,它是作家思想体系的显性展示,我们也从中读到了,真实的韩琳并非没有人爱,而是她自己不要,当青春时代的初恋重又走进生活中迟迟到来的时候,韩琳和他——某师师长姜士安,选择了高尚的友谊,而这,又是一个有道德的女性诠释给我们的纯洁的人生、高贵的人生、真正坚强独立、对社会对人性有所启迪的女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