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赏,以才藻闻名于乡里。她记忆力很强,在金石录后序就曾提及:「余性偏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她自称「偏强记」,必然记忆力过人,不然怎会指堆积书,而能说出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一般人能记得某事在某书某卷,已经算是聪明了,若能说出第几页第几行,那真是百不一见的超人。
天资高者,学习能力就强,理解能力也强,于是过目成诵,于是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这些得天独厚的智者,无论从事何种事业,自然比一般常人功效高,成绩好,尤其以智能为主的文学及科学,更是如此。例如:诗仙李白,天才英丽而「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诗圣杜甫,才智卓越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一囊。」;才人曹植,七步成章,十余岁就「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北宋大文豪苏轼,生年十岁,母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北宋、江西诗派宗主黄庭坚,「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苏门四学之一的晁补之,「聪敏强记,纔解事,即善属文」;以骚词见称的张耒,幼颖异,「十三能为文,十七作函关赋,已传人口。」由以上所举,可以说明,一个人的才智与其功业的成就,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嗜书如饴的性情: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辛弃疾说:「一生不负溪山债,百药难治书史淫。」一个人能胸中有浩瀚的万卷书,诗文自会如三峡的水,雄浑奔腾。李清照的诗词文章能卓越不群,最主要的因素是她喜好读书,学问渊博。她经常手不释卷,不论几案及枕上,尽都是书,终日沈醉其中。她在摊破浣溪沙词云「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她在金石录后序云:「甘心老是乡矣」甘心老死在书乡,「几案罗列,枕籍枕席。」
她与赵明诚都喜好读书,以及品玩金石碑帖。于是买书、藏书、校书,朝夕以书为伴,自谓「葛天氏之民」。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理想帝王,在他治理天下的时候,「不言而信,不化而行」。此说明了李清照夫妇那时悠闲自得的生活。
以后屏居乡里十一年,对书史金石更加喜爱,作金石录,校勘碑帖,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他们几乎成了书癖,成了书迷,俭衣缩食,省下钱去买书。
李清照收藏之富,真是惊人。在靖康之乱,她仓促南渡时,「尚载书十五车」外,而归来堂,倘留有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可见她藏书之多。她把书看作生命的一部分,虽经靖康之变,辗转流亡,数经兵火,而依然不离身边。
家世背景
家世背景的造就:
李清照的诗文赋,多引经据典,非常博学。可见她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研习过经史百家。这与她生长在贵族书香世家,父母两系都有文学的素养有关。祖父与父亲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俱出于韩琦门下,韩琦在当时名重一时,与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领兵的朝廷重臣,共称「韩范」。因此当时能出身韩琦门下,是一件荣誉的事。李清照在上工部尚书胡公诗中云:「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母系王氏一族在当时也是一门显赫。
李清照的父母与许多文人交结,她随着父母周旋于这些叔伯之间,终日耳濡目染。可见她那高超的文学成就,一半是受了遗传上禀赋的灵感,一半是受了父母的教育与熏陶。古人克绍箕裘,有例:大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大书法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大词人南唐二李(李璟、李煜)父子,北宋二晏(晏殊、晏几道)父子,大画家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等,这都说明了家庭环境影响的重大。
父系:
李清照的父亲是北宋著名文人李格非,字文叔,元佑元年(一○八六年)官太学正,受知苏轼与晁补之、张耒等游,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具文名,被称为「后四学士」。官做到礼部员外郎及提点京东刑狱,后因党争籍名。
李格非对经书造诣极深,又长词章,家里藏书甚丰,着有礼记说数十万言、洛阳名园记等。他主张文不可苟作,如诚不着,则不能工。
他好学、爱竹,在其屋舍南轩种竹,名为有竹堂。李格非对妇德主张尊夫从夫:「妇人从人者也,从之斯尊之矣。卑其夫,未有能从夫也。夫弱于外,妇强于内,下上其心,而莫之制,何所弗及哉。举天下而渐其风乱矣,王化之存者几何?故妇人于夫家,不可不使之尽礼也。」李清照有这样一位父亲,不论是先天遗传,后天庭训,把她雕塑成一个庄肃有礼,好学不倦的女子。李清照刻意学问、好清议、评论国事的性格,酷似李格非。
母系: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乃系出名门,「宋史」说她「善属文」。她的家世有两种说法。据宋史、李格非传,王氏的祖父是王状元拱辰。另一说法见宋人庄绰之鸡肋编中载称,王氏的祖父是汉国公王准,父亲是岐国公王珪,王珪曾做过丞相。王珪的文章,典丽有西汉之风,他与黄庭坚结识。王珪的父亲准、祖父贽、曾祖父景图,皆曾登进士第,有孙婿九人也都登科,李格非便是其中之一。李清照的母系属于最高层的士族。
生活情趣
好酒好酒:
历代文人雅士多与美酒结下不解之缘。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女性文人,她对酒的爱好却毫不比男士逊色。「酒」在清照词中是重要素材之一。她在转调满庭芳词云「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在菩萨蛮词云「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但清照的酒量不大,她在词中也不时提到「病酒」的种种情况。如她在如梦令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云「新来瘦,非干病酒」。
清照对饮酒的各种趣味都能深刻体会,酒是在她日常生活中,用以排愁解闷的消遣活动之一。中国古代文坛上,女性作家中,有清照般好酒的,恐不可多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真一世奇女,一个女子,喝得晕乎乎的,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见。但李清照又是绝非滥酒之人,以词中所写,某日黄昏,一个妙人儿,独自驾着小船,一边游湖一边品酒,那该是一种多么浪温惬意的情景啊。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诗人的魁首,而其爱酒之深,亦可与李白、苏轼等同列。在李清照笔下,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
早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以及与赵明诚的相亲相爱。此时,清照词中的酒,也是一种浪漫、潇洒与祥和的美丽,前面这首《如梦令》便是例证。另外还有“雪里已知春有意,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樽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等等。
李清照的词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声声慢》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靖康之乱,诗人仓皇南渡,国破继之以家之,爱人赵明诚病逝,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在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后,李清照已不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之意。另一首同样有名的是《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人其情其酒其词可知。
另外,李清照还有一些写离别之情的,如“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间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有写思乡之情的。如“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旺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有写相思之愁的,如“莫许怀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浣溪沙》),等等。这些词中,女诗人的诗才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
李清照爱酒在女子中少有,而其为人亦刚烈,又可令多少须眉男子生出愧色。一首短短五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成了千古绝唱。只是没办法考证,李清照为人的刚烈与她之爱酒,有什么内在联系。
品茶:
中国历代讲究茶艺者,以宋为盛。宋人都喜好饮茶,而文人雅士更藉赛茶的好坏和泡茶的技术,号称「斗茶」。斗茶必须精于茶理,且多取上品为之。生长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则惯于此戏,她在晓梦诗中云「嘲辞斗诡辨,活火分新茶。」在鹧鸪天词云「酒阑更喜团茶苦」在摊破浣溪沙词云「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在转调满庭芳词云「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活火」「分茶」两个行家的话,表现了李清照在茶艺方面的造诣。
「活火」就是煮茶用的炭火。宋人饮茶并不是拿茶叶冲泡,而多用茶饼煎煮,所以煮茶的手续繁复,也特别讲究技艺的火候。
「分茶」是煎茶的一种方法,茶艺中相当专门的技巧,就是以茶匙取茶汤注入盏中。由火候技巧的繁复,讲究,可见宋人饮茶,其目的不在解渴,而变成一种怡情养性的艺术活动。
博戏:
博是古时的游戏。因游戏有胜负,所以个性较好胜的人,往往耽于赌博。李清照的个性特别好胜所以喜爱博,她在打马图序自剖:「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她与夫婿一角强记的功夫,就是争胜的表现。博可充分表现出高超的智慧与技巧,种类很多,其中一部分为闺房雅戏。在古时,女子的生活范围很小,一生局限于深闺之中。如果没有精神寄托及消遣,是非常寂寞痛苦的。所以许多女子,都选弹棋、博塞、打马。
在所有的博戏中,李清照最好「打马」。她着有「打马赋」和「打马图序」,系论述游戏的文字,是她于绍兴四年,五十一岁时,以「依经马」加以改良,去芜存菁,令儿辈画成图,以广流传,可显见她在博奕方面的才华。
李清照晚年耽于「打马」博戏,实在是内心爱国思想之所寄。她在「打马赋」中处处以战阵布署兵力为比喻,以博奕暗示天下大势。「老矣谁能致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充分流露她盼望挥军北上,收复失土的爱国情操。
赏花焚香:
李清照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花的世界中,她的词中几乎都有「花」的出现,或是以花为题。可见她是如何的爱花了。清照最爱梅,在她的词中,带梅字旳词汇最多。渔家傲词云「雪里已知春信,寒梅点缀琼枝腻。」清平乐词云「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中国人爱梅,恐以宋人为最,「梅妻鹤子」的传说,成为千古佳话,清照的爱梅,也许受了这一风气的影响。
古时官宦人家,多讲求焚香,以增加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闺房之中,朝夕多是香烟缭绕。她在满庭芳词云「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钓。」在鹧鸪天词云「梦断偏宜瑞脑香」在孤雁儿词云「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琴瑟合鸣的婚姻生活::
李清照十八岁时(一一○一年)嫁给赵挺之子赵明诚为妻。赵明诚是宋时颇有名的金石学家,字德父,那时二十一岁是太学生。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妇感情很好,多半的时间和金钱,都是醉心于中国的文化,除做诗填词互相唱和外,又搜集许多古代金石书画。他们收藏金石文物,并非只为玩赏,主要在考证古来圣贤遗迹及君臣行事。赵明诚的金石录序:「因次其先后为二千卷,余之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也。」他们俩夫妻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
宋代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从。在理教的束缚下,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诚也极为重要。因夫妇的志趣相投、能力相当,赵明诚对妻子才气的折服,使得李清照虽为旧时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现她的才能。有一段趣事流传下来─
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竟闭门数日,穷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不明作者,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看那一阕最好。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诚自此以后,对妻子便甘拜下风。
在中国文艺史上,很难看到一对夫妇像赵明诚、李清照这样,全心全力的致力于艺术的献身工作。他们在太平的时候如此,在战乱的时候亦如此、使得赵明诚在中国学术史上金石的这一章中占了一个极重要的地位,而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中大放异采。
时代背景:
宋朝政策重文轻武:
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削禁帅方镇之权,并将之委托文人,又有不杀士大夫的垂训,至宋太宗尤为尊崇文士,于是宋朝的政策重文轻武,对教育非常重视。而词的进化到了宋代盛极一时,虽是从前以为不应当以学问为正业的女子,这时候也许有机会去学习。
新旧党争与靖康之难:
宋神宗时起用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大为炽烈。李清照的父亲为旧党,夫翁为新党。
宋徽宗任用群小,迷信方士,又眷恋名妓李师师,完全不以国家为念,与蔡京之祸国,成靖康之耻。
一个作家写作的意识,总不出他的时代背景。像杜甫说:「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唬。」道出时代的心声,作品慷慨激昂;像李后主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写出伤怀故国,寄望中兴之作,以发泄心头的悲愤和理想。当金人册立张邦昌于汴京时,李清照大为憎恶作诗云:「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诗中托古讽今。李清照不满宋室君臣偷安南避,愤气填膺作诗云「南来犹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上工部尚书胡公诗云「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壤土。」是何等的高亢悲凉。李清照的血泪之作,和那个离乱时代是不能分隔的。
北宋的妇女地位:
上流社会的妇女以太后最为尊荣。北宋太后的地位举足轻重,共有四位女主专政:刘后、曹后、高后、向后。李清照曾在女主统治下生活过,因此女子参政对她而言,是生活中体验到的现实,对李清照可能产生启发,激励她关心国事,参与政治。
在北宋贵族妇女的地位,比起从前已低落了。宋代完全以男性宗子为中心,女子只有从属地位,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也越来越紧。但因为家世和婚姻翁姑的关系,李清照对朝廷生活时有所闻,也有机会参加朝廷的交际活动。她的童年及成长期间,大约没有受到礼教太大的压制,而能一展诗文的才华。
丰狂跌宕的生平际遇: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年),赵挺之升为宰相,排元佑党人最力。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籍元佑党,当时遂因此罢官。那时李清照处境极难,故此她上赵挺之的诗有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这两个儿女亲家,因了政见不同,不能顾全平日交情。李清照结褵后二年,赵明诚亦出任。但自从李格非罢官事后,夫妇更以学术与文学为重了。
在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之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第二年金兵陷山东,他俩不得不把历代收集的金石书画抛弃一大部分,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不久,高宗委派赵明诚做湖州(今浙江吴兴)大守。可是,从山东流亡到南京,沿途的风霜劳顿,赵明诚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湖州太守还未到任他就病倒了。后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赵明诚病死于南京,那时李清照已四十七岁。在旧时代的环境中,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去了丈夫,可说完全孤弱无依了。在兵慌马乱中李清照逃难到台州(今浙江临海县)找她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迒,从此姊弟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由于亲人的死别,收集的金石在逃乱中依次失去,河山的变色,使她有着满腔悲愤的心情。五十一岁时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乱离中颠沛奔波之苦。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七十多岁。
李清照的作品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际遇是分不开的。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也曾受过改嫁的争论。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将她个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经历之悲酸凄苦,对死去丈夫的怀念和对故乡沦陷的感慨,反映在词上。她在武陵春词云「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临江仙词云「谁怜樵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无心情。」在清平乐词云「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在菩萨蛮词云「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她虽没直接说出当时的现实生活,表现当日的国仇家恨,但是从她有血有泪的作品看来,她所表现的词作正是当时受难者的心理,也正是当时所有流亡者所遭遇国破家亡的呼唤。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影子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是永远联结在一起的。而这些作品不只是生活的纪录,也是一个不屈者生命的流露。所以,李清照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群众的心声。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的事。
天资高者,学习能力就强,理解能力也强,于是过目成诵,于是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这些得天独厚的智者,无论从事何种事业,自然比一般常人功效高,成绩好,尤其以智能为主的文学及科学,更是如此。例如:诗仙李白,天才英丽而「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诗圣杜甫,才智卓越而「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一囊。」;才人曹植,七步成章,十余岁就「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北宋大文豪苏轼,生年十岁,母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北宋、江西诗派宗主黄庭坚,「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苏门四学之一的晁补之,「聪敏强记,纔解事,即善属文」;以骚词见称的张耒,幼颖异,「十三能为文,十七作函关赋,已传人口。」由以上所举,可以说明,一个人的才智与其功业的成就,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嗜书如饴的性情: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辛弃疾说:「一生不负溪山债,百药难治书史淫。」一个人能胸中有浩瀚的万卷书,诗文自会如三峡的水,雄浑奔腾。李清照的诗词文章能卓越不群,最主要的因素是她喜好读书,学问渊博。她经常手不释卷,不论几案及枕上,尽都是书,终日沈醉其中。她在摊破浣溪沙词云「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她在金石录后序云:「甘心老是乡矣」甘心老死在书乡,「几案罗列,枕籍枕席。」
她与赵明诚都喜好读书,以及品玩金石碑帖。于是买书、藏书、校书,朝夕以书为伴,自谓「葛天氏之民」。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理想帝王,在他治理天下的时候,「不言而信,不化而行」。此说明了李清照夫妇那时悠闲自得的生活。
以后屏居乡里十一年,对书史金石更加喜爱,作金石录,校勘碑帖,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他们几乎成了书癖,成了书迷,俭衣缩食,省下钱去买书。
李清照收藏之富,真是惊人。在靖康之乱,她仓促南渡时,「尚载书十五车」外,而归来堂,倘留有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可见她藏书之多。她把书看作生命的一部分,虽经靖康之变,辗转流亡,数经兵火,而依然不离身边。
家世背景
家世背景的造就:
李清照的诗文赋,多引经据典,非常博学。可见她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研习过经史百家。这与她生长在贵族书香世家,父母两系都有文学的素养有关。祖父与父亲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俱出于韩琦门下,韩琦在当时名重一时,与范仲淹同是以文人领兵的朝廷重臣,共称「韩范」。因此当时能出身韩琦门下,是一件荣誉的事。李清照在上工部尚书胡公诗中云:「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母系王氏一族在当时也是一门显赫。
李清照的父母与许多文人交结,她随着父母周旋于这些叔伯之间,终日耳濡目染。可见她那高超的文学成就,一半是受了遗传上禀赋的灵感,一半是受了父母的教育与熏陶。古人克绍箕裘,有例:大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大书法家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大词人南唐二李(李璟、李煜)父子,北宋二晏(晏殊、晏几道)父子,大画家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等,这都说明了家庭环境影响的重大。
父系:
李清照的父亲是北宋著名文人李格非,字文叔,元佑元年(一○八六年)官太学正,受知苏轼与晁补之、张耒等游,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具文名,被称为「后四学士」。官做到礼部员外郎及提点京东刑狱,后因党争籍名。
李格非对经书造诣极深,又长词章,家里藏书甚丰,着有礼记说数十万言、洛阳名园记等。他主张文不可苟作,如诚不着,则不能工。
他好学、爱竹,在其屋舍南轩种竹,名为有竹堂。李格非对妇德主张尊夫从夫:「妇人从人者也,从之斯尊之矣。卑其夫,未有能从夫也。夫弱于外,妇强于内,下上其心,而莫之制,何所弗及哉。举天下而渐其风乱矣,王化之存者几何?故妇人于夫家,不可不使之尽礼也。」李清照有这样一位父亲,不论是先天遗传,后天庭训,把她雕塑成一个庄肃有礼,好学不倦的女子。李清照刻意学问、好清议、评论国事的性格,酷似李格非。
母系: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乃系出名门,「宋史」说她「善属文」。她的家世有两种说法。据宋史、李格非传,王氏的祖父是王状元拱辰。另一说法见宋人庄绰之鸡肋编中载称,王氏的祖父是汉国公王准,父亲是岐国公王珪,王珪曾做过丞相。王珪的文章,典丽有西汉之风,他与黄庭坚结识。王珪的父亲准、祖父贽、曾祖父景图,皆曾登进士第,有孙婿九人也都登科,李格非便是其中之一。李清照的母系属于最高层的士族。
生活情趣
好酒好酒:
历代文人雅士多与美酒结下不解之缘。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女性文人,她对酒的爱好却毫不比男士逊色。「酒」在清照词中是重要素材之一。她在转调满庭芳词云「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在菩萨蛮词云「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但清照的酒量不大,她在词中也不时提到「病酒」的种种情况。如她在如梦令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云「新来瘦,非干病酒」。
清照对饮酒的各种趣味都能深刻体会,酒是在她日常生活中,用以排愁解闷的消遣活动之一。中国古代文坛上,女性作家中,有清照般好酒的,恐不可多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真一世奇女,一个女子,喝得晕乎乎的,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见。但李清照又是绝非滥酒之人,以词中所写,某日黄昏,一个妙人儿,独自驾着小船,一边游湖一边品酒,那该是一种多么浪温惬意的情景啊。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诗人的魁首,而其爱酒之深,亦可与李白、苏轼等同列。在李清照笔下,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
早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以及与赵明诚的相亲相爱。此时,清照词中的酒,也是一种浪漫、潇洒与祥和的美丽,前面这首《如梦令》便是例证。另外还有“雪里已知春有意,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樽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等等。
李清照的词被人吟唱最多的就是那首《声声慢》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靖康之乱,诗人仓皇南渡,国破继之以家之,爱人赵明诚病逝,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在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后,李清照已不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此时的酒,已满是凄凉之意。另一首同样有名的是《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人其情其酒其词可知。
另外,李清照还有一些写离别之情的,如“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间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蝶恋花》);有写思乡之情的。如“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旺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有写相思之愁的,如“莫许怀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浣溪沙》),等等。这些词中,女诗人的诗才与酒香一起流光溢彩。
李清照爱酒在女子中少有,而其为人亦刚烈,又可令多少须眉男子生出愧色。一首短短五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真成了千古绝唱。只是没办法考证,李清照为人的刚烈与她之爱酒,有什么内在联系。
品茶:
中国历代讲究茶艺者,以宋为盛。宋人都喜好饮茶,而文人雅士更藉赛茶的好坏和泡茶的技术,号称「斗茶」。斗茶必须精于茶理,且多取上品为之。生长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则惯于此戏,她在晓梦诗中云「嘲辞斗诡辨,活火分新茶。」在鹧鸪天词云「酒阑更喜团茶苦」在摊破浣溪沙词云「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在转调满庭芳词云「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活火」「分茶」两个行家的话,表现了李清照在茶艺方面的造诣。
「活火」就是煮茶用的炭火。宋人饮茶并不是拿茶叶冲泡,而多用茶饼煎煮,所以煮茶的手续繁复,也特别讲究技艺的火候。
「分茶」是煎茶的一种方法,茶艺中相当专门的技巧,就是以茶匙取茶汤注入盏中。由火候技巧的繁复,讲究,可见宋人饮茶,其目的不在解渴,而变成一种怡情养性的艺术活动。
博戏:
博是古时的游戏。因游戏有胜负,所以个性较好胜的人,往往耽于赌博。李清照的个性特别好胜所以喜爱博,她在打马图序自剖:「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她与夫婿一角强记的功夫,就是争胜的表现。博可充分表现出高超的智慧与技巧,种类很多,其中一部分为闺房雅戏。在古时,女子的生活范围很小,一生局限于深闺之中。如果没有精神寄托及消遣,是非常寂寞痛苦的。所以许多女子,都选弹棋、博塞、打马。
在所有的博戏中,李清照最好「打马」。她着有「打马赋」和「打马图序」,系论述游戏的文字,是她于绍兴四年,五十一岁时,以「依经马」加以改良,去芜存菁,令儿辈画成图,以广流传,可显见她在博奕方面的才华。
李清照晚年耽于「打马」博戏,实在是内心爱国思想之所寄。她在「打马赋」中处处以战阵布署兵力为比喻,以博奕暗示天下大势。「老矣谁能致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充分流露她盼望挥军北上,收复失土的爱国情操。
赏花焚香:
李清照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花的世界中,她的词中几乎都有「花」的出现,或是以花为题。可见她是如何的爱花了。清照最爱梅,在她的词中,带梅字旳词汇最多。渔家傲词云「雪里已知春信,寒梅点缀琼枝腻。」清平乐词云「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中国人爱梅,恐以宋人为最,「梅妻鹤子」的传说,成为千古佳话,清照的爱梅,也许受了这一风气的影响。
古时官宦人家,多讲求焚香,以增加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闺房之中,朝夕多是香烟缭绕。她在满庭芳词云「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钓。」在鹧鸪天词云「梦断偏宜瑞脑香」在孤雁儿词云「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琴瑟合鸣的婚姻生活::
李清照十八岁时(一一○一年)嫁给赵挺之子赵明诚为妻。赵明诚是宋时颇有名的金石学家,字德父,那时二十一岁是太学生。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妇感情很好,多半的时间和金钱,都是醉心于中国的文化,除做诗填词互相唱和外,又搜集许多古代金石书画。他们收藏金石文物,并非只为玩赏,主要在考证古来圣贤遗迹及君臣行事。赵明诚的金石录序:「因次其先后为二千卷,余之致力于斯,可谓勤且久矣。非特区区为玩好之具而已也。」他们俩夫妻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
宋代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夫主妻从。在理教的束缚下,李清照的文学成就,除得力于家学外,夫婿赵明诚也极为重要。因夫妇的志趣相投、能力相当,赵明诚对妻子才气的折服,使得李清照虽为旧时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现她的才能。有一段趣事流传下来─
一年的重九,李清照填了一阕「醉花阴」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竟闭门数日,穷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不明作者,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看那一阕最好。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作。明诚自此以后,对妻子便甘拜下风。
在中国文艺史上,很难看到一对夫妇像赵明诚、李清照这样,全心全力的致力于艺术的献身工作。他们在太平的时候如此,在战乱的时候亦如此、使得赵明诚在中国学术史上金石的这一章中占了一个极重要的地位,而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中大放异采。
时代背景:
宋朝政策重文轻武:
宋朝自太祖赵匡胤削禁帅方镇之权,并将之委托文人,又有不杀士大夫的垂训,至宋太宗尤为尊崇文士,于是宋朝的政策重文轻武,对教育非常重视。而词的进化到了宋代盛极一时,虽是从前以为不应当以学问为正业的女子,这时候也许有机会去学习。
新旧党争与靖康之难:
宋神宗时起用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大为炽烈。李清照的父亲为旧党,夫翁为新党。
宋徽宗任用群小,迷信方士,又眷恋名妓李师师,完全不以国家为念,与蔡京之祸国,成靖康之耻。
一个作家写作的意识,总不出他的时代背景。像杜甫说:「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唬。」道出时代的心声,作品慷慨激昂;像李后主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写出伤怀故国,寄望中兴之作,以发泄心头的悲愤和理想。当金人册立张邦昌于汴京时,李清照大为憎恶作诗云:「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诗中托古讽今。李清照不满宋室君臣偷安南避,愤气填膺作诗云「南来犹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上工部尚书胡公诗云「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壤土。」是何等的高亢悲凉。李清照的血泪之作,和那个离乱时代是不能分隔的。
北宋的妇女地位:
上流社会的妇女以太后最为尊荣。北宋太后的地位举足轻重,共有四位女主专政:刘后、曹后、高后、向后。李清照曾在女主统治下生活过,因此女子参政对她而言,是生活中体验到的现实,对李清照可能产生启发,激励她关心国事,参与政治。
在北宋贵族妇女的地位,比起从前已低落了。宋代完全以男性宗子为中心,女子只有从属地位,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也越来越紧。但因为家世和婚姻翁姑的关系,李清照对朝廷生活时有所闻,也有机会参加朝廷的交际活动。她的童年及成长期间,大约没有受到礼教太大的压制,而能一展诗文的才华。
丰狂跌宕的生平际遇: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年),赵挺之升为宰相,排元佑党人最力。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曾籍元佑党,当时遂因此罢官。那时李清照处境极难,故此她上赵挺之的诗有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这两个儿女亲家,因了政见不同,不能顾全平日交情。李清照结褵后二年,赵明诚亦出任。但自从李格非罢官事后,夫妇更以学术与文学为重了。
在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之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第二年金兵陷山东,他俩不得不把历代收集的金石书画抛弃一大部分,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不久,高宗委派赵明诚做湖州(今浙江吴兴)大守。可是,从山东流亡到南京,沿途的风霜劳顿,赵明诚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湖州太守还未到任他就病倒了。后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年)赵明诚病死于南京,那时李清照已四十七岁。在旧时代的环境中,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去了丈夫,可说完全孤弱无依了。在兵慌马乱中李清照逃难到台州(今浙江临海县)找她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迒,从此姊弟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由于亲人的死别,收集的金石在逃乱中依次失去,河山的变色,使她有着满腔悲愤的心情。五十一岁时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乱离中颠沛奔波之苦。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七十多岁。
李清照的作品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际遇是分不开的。她生逢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也曾受过改嫁的争论。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将她个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经历之悲酸凄苦,对死去丈夫的怀念和对故乡沦陷的感慨,反映在词上。她在武陵春词云「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临江仙词云「谁怜樵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无心情。」在清平乐词云「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在菩萨蛮词云「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她虽没直接说出当时的现实生活,表现当日的国仇家恨,但是从她有血有泪的作品看来,她所表现的词作正是当时受难者的心理,也正是当时所有流亡者所遭遇国破家亡的呼唤。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影子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是永远联结在一起的。而这些作品不只是生活的纪录,也是一个不屈者生命的流露。所以,李清照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群众的心声。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