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初步测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5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78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146.3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为36.1:22.2:41.7。
市场物价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下降2.8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2.5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13.6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 %以内,城镇下岗失业再就业7.32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然较突出;农业抗灾能力弱,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工业经济及对外贸易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仍有差距;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41.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5.7万公顷,同比下降10%。粮经种植比例为88:12 。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7.9亿斤,比上年增长6.8%。其中:大豆增长15.1%,玉米增长5.3%,水稻增长8.7%,小麦下降37.5%。
绿色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绿色食品作物认证面积达到49.8万公顷,其中:A级认证面积44.6万公顷,有机食品认证面积0.75万公顷,无公害食品认证面积4.4万公顷。绿色食品总产量达51.3亿斤。经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牌达112个。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0.0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4.6万亩,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实施,森林覆盖率达到19.2%。
以畜牧业为主的养殖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48.6亿元,同比增长11.2%,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8.4%。全年肉类总产量56.9万吨,比上年增长8.3%,其中猪牛羊肉总产量47.9万吨,增长9.6%;禽蛋产量24.6万吨,增长7.4%;奶类产量73.9万吨,增长18%。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21.0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1%;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87318台和27567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克服能源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2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9.4亿元,增长31.3%;集体企业增加值0.8亿元,增长19.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3.8亿元,增长3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3%。市本级规模以上工业21家,实现增加值12619万元,同比增长52.9%。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9%,产品销售收入99.8亿元,增长28.9%;利税实现1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2亿元;利润总额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亿元。
建筑业市场不断规范,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具有新资质的建筑企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同比增长17.4%;实现利润0.19亿元,同比增长34.8%;实现税金0.6亿元,同比增长17.6%。施工房屋面积1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9%;房屋竣工面积1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6亿元,比上年增长33.6%。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14.9亿元,同比增长17.6%;民间投资完成37.2亿元,同比增长45.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完成0.43亿元,同比下降60.4%。按产业分,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亿元,比上年下降50.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1.9亿元,比上年增长52.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7亿元,同比增长34.5%。
2005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为381个,同比增长2.1%。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335个,同比增长1.8%。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商贸流通日趋活跃,辐射和拉动能力明显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分城乡看,市消费品零售额63.1亿元,增长13.9%;县消费品零售额26.6亿元,增长6.4%;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4亿元,增长1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6亿元,增长11.4%;餐饮业零售额11.5亿元,增长16.9%;其他行业零售额6.7亿元,增长7.5%。分商品类别来看,吃的商品零售额58.9亿元,增长11.1%,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47.4%;穿的商品零售额26.7亿元,增长12.7%,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21.5%;用的商品零售额30.9亿元,增长11.2%,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24.9%;烧的商品零售额7.7亿元,增长14.9%,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6.2%。
年末全市拥有城乡固定集贸市场78个,其中:消费品
市场57个,生资市场15个,生产要素市场6个。全市共有乡镇村大集137个。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373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出口总额3196.6万美元,增长9.9%。利用外资健康发展,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857万美元,增长21%。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公路货运量1796万吨,同比增长0.4%;客运量1973万人,同比增长0.1%。公路货物周转量12.5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1.3亿人公里。铁路货运量194.3万吨,同比增长1.3%;客运量186.7万人,同比下降8.9%。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5亿元。全年函件发送520万件,同比下降7.8%,特快23万件,同比增长4.5%。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1.2万门,比上年增加1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72.7万户,比上年减少7.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3.6万户,乡村电话用户39.1万户;移动电话新增用户37万户,年末用户达到94.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2.9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9.8万户,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6.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8.7亿元,增长20.2%。一般预算支出45.9亿元,增长21.6%。
金融业稳步发展 ,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7.8亿元,比年初增加30.6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5.8亿元,下降6.2%;储蓄存款余额222.6亿元,增长15.3%。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32.5亿元,比年初增加15.3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94亿元,比年初增加16.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8.3亿元,比年初减少1.2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亿元,全年赔付额1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普通中学326所,其中:完全中学19所,高级中学23所,初级中学284所。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10.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高中在校学生7075人。初中在校生30.7万人。全市小学在校学生31.6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控制学生辍学率0.67%,初中辍学率2.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2.6%。
科技事业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评选出绥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1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7项。申请专利90件,授权专利92件。全年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41份,合同金额1337万元。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5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62个。全市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1个,气象公益服务站10个,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服务系统8个。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展览馆4个。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7333.68公里。中波发射机3部,功率3千瓦;调频发射机74部,功率15.35千瓦;电视发射机60部,功率为41.383千瓦。广播综合覆盖率为100%,电视覆盖率为97.27%。有线电视用户达25.992万户,入户率为16.74%。
城乡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8个, 其中:医院、卫生院211个。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097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5646人,注册护士2524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中心12个,卫生技术人员721人。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卫生技术人员847人。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60个,床位3134张,卫生技术人员3170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年我市在省及省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44枚,银牌50枚,铜牌52枚。成功举办了县级以上运动会11次,全民健身运动取得好成绩,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70.2万人。
十、人口、环境保护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5年全市出生人口5.8万人,死亡人口1.9万人,全年净增人口3.9万人。年末全市总人口56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0.4万人,占27%;农业人口411.4万人,占73%。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0.0%,达到56.1万人。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全年全市化学耗氧量2.97万吨;烟尘排放量1.22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100%,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88天/年。
自然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21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85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3.7%。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24.8万人,比上年减少5.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535元,增长12.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7.1元,比上年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12元,比上年增长8.7%,城镇恩格尔系数为41.5%,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2平方米,增长2.5%;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9.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8平方米,增长0.4%。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保试点并轨工作进行有序,并轨人数已达到17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万人。截止2005年末全市纳入城市低保对象12.3万人,筹集发放城市低保资金9632万元,应纳入低保的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低保资金做到了按月及时足额发放,国家和省下拨我市救灾救济资金1636万元,全部按要求及时拨付,到位率100%。 2005年全年共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753.14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36021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由于统计制度方法的变化,如有个别指标总量的增长情况与上年公报发表的数据不一致,均以本公报为准。
附表1: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
类 别 2005年
居民消费价格 101.4
食品 101.8
粮食 102.7
肉禽及其制品 101.5
蛋类 100.7
水产品 102.7
鲜菜 112.5
烟酒及用品 100.0
衣着 100.0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99.2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97.2
交通和通信 99.6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7.5
居住 113.6
------------------------------------
附表2:2005年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
产品名称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一、农产品产量(万吨)
粮食 689.3 6.8
水稻 139.1 8.7
小麦 0.4 -37.5
玉米 408.7 5.3
大豆 93.8 15.1
二、经济作物 (万吨)
薯类 36.3 8.7
油料 4.0 -9.1
烟叶 1.7 6.3
麻类 5.0 31.6
甜菜 2.8 75.0
蔬菜.瓜果 274.5 21.5
三、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
肉类总产量(万吨) 56.9 8.3
猪肉 38.3 10.1
牛肉 8.2 7.0
羊肉 1.4 17.8
禽肉 8.5 2.3
禽蛋(万吨) 24.6 7.4
牛奶 (万吨) 73.9 18.0
大牲畜年末存栏(万头) 144.3 5.3
奶牛 28.5 11.1
猪(万头) 386.5 5.0
羊(万只) 177.5 18.7
家禽(万只) 3426.4 3.0
---------------------------------------------
附表3:2005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
产品名称 2005年 比上年增长(±%)
天然原油(吨) 209089 34.5
混合饲料 (吨) 52548 5.4
食用植物油(吨) 1
乳制品 (吨) 149489 27.5
纱 (吨) 7069.1 43.4
发酵酒精 (千升) 249366 1.0
啤酒 (千升) 77838 -11.0
化肥 (吨) 8235 27.1
中成药 (吨) 1389.35 9.2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5775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