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人”的营销硬伤


  红楼梦中人的大幕落下,对红楼梦中人的评说甚嚣尘上,“一股新的主流文化”,“一场娱乐闹剧”,“一次经典的典当”,“国学复兴的揭幕”……而从营销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中人的营销启示,是否一语惊醒梦中人?

  从营销的角度来讲,“红楼梦中人”也是一个产品,属于消费品。但是它和普通消费品有区别,是所有人都接受的,它没有一个人群区隔定位,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得看,都得娱乐。关于“红楼梦中人”这个产品的营销好坏,对与错,得与失,实战营销第一人刘永炬指出:这个产品结果性的东西并不完整。

  短信投票:看上去很美

  之前版本的红楼梦演员海选是比较纯粹的选拔活动,但现在的营销行为加入了科技的成分,比如短信投票,就因此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而专家引导与大众投票引导之间很难达成共识,也脱离了现代消费者的审美观。

  让观众参与,但观众又不懂,是一个非常冲突的矛盾。红楼梦中人长达10个月海选的观众大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积极回应各种娱乐方式的炒作,但对红楼梦文化的了解几乎为零,因此,短信投票占到影响结果的40%,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而且,买票刷票的暗箱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规则的不科学,比如有选手每次表演的评委票数均不高,但短信投票基本上都是20万票左右,别人的票数从1万票到10万票上下浮动,而一直不变的20万票肯定另有蹊跷,当然也保证了有些选手永远PK不到。

  大众与少众的倒置

  1000人眼中有1000个林黛玉,但他们对林黛玉仍然是有共识的。然而现代科技加选票的形式造成的结果是支持谁反对谁,这样势必让一部分观众在未开拍之前就对角色人选产生抵触心理。

  产品的营销应该是迎合大众群体,化解少众,而绝不是抵触。现在年轻人有现在时代的特征烙印,他们个性鲜明,逆反心理特别强,确认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所以本来是可以大众认同,结果却是分众认同。一部分喜欢,一部分不喜欢,从营销的方式上来说是有偏差的。

  比较好的解决半反应该是大众行为作为参考分,而不是决策分,这样既达到了活动主办的初衷,又保证了不孤立大众。

  40岁人看,20岁人选

  短信都是20岁左右的人在发,最后拍出的电视剧却是40岁的人在看。定位40岁人看,但选人却是20岁人在选,这又是一个矛盾。

  如何赚短信钱但又更合理?观众起到一定影响力就可以了,专家评判应该是主流,但专家又太少,只有一个红学家,如果出现两个红学家,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和角度,那又该打架了。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年轻人对于名著是带着现实观念的理解,他们按照自己现代人的观点去理解,会走样。20岁的年轻一代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应该说“红楼梦中人”的营销迎合了现代年轻人,是有卖点的,所以很容易就形成社会热评,但对于真正的红楼文化,还只能是提高认知率,唤起关注,是普及教育的过程,而不是真正的理解与复兴。

  真正的压力在于摄制组

  红楼梦中人到底谁是赢家?几家欢喜几家愁。电视台自然是最大的赢家,收视率满高,参与进入前十名的选手赢的也不少,一夜成名,曝光率有了,大家都高兴。

  对于活动冠名的江中亮嗓来说,也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之前的草珊瑚含片一塌糊涂,几乎全军覆没,但此次改了名字,重新掠夺市场,对于铺货、销量真的是有帮助。为什么?几年前媒体单一,广告收视频率带来记忆度,但现在400多个频道,观众怎么选择,蒙上还是蒙不上?在媒体与人群不对接的情况下,如此一档高关注度节目,收视率最高,绝不亚于世界杯的影响,地方台的转播将1档的影响力翻倍为10档,20档,所以影响大,自然效果也就大。江中亮嗓的品牌已经比较到位了,美中不足的是两支广告的产品传达还不是那么完美。

  而最难受的应该是摄制组,压力绝对大,就怕上眼药。整个过程全曝光后,观众就过产生过高的期待,只要稍有不慎,就会被媒体无限扩大。《无极》之痛就在于之前的炒作让观众期待过高,最后被批的一无是处。所以做营销里面都会讲,传达的信息概念要和结果对接。炒得大家已经带着一种很高的期望值,但实际上和消费者的心理又产生了距离,就是一个潜伏的危机。

  这种形式会不会延伸到以后的影视作品,炒作的形式是否来恶果,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