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很不幸地,看到财政部上调印花税的消息,本文暂不谈税率调整没有实现征询纳税人同意的问题,也不谈税率调整没有通过人大是否构成严重违反宪法程序的问题,也不谈税率调整没有通过正常程序是否构成违反宪法程序的问题,也不谈调税仅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的人民,却不针对某些机构和基金,因为他们免税,是否违反宪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仅从可能产生的南辕北辙的结果的角度出发,从经济学术的角度,商榷这样的财政政策。
下面先看几组数据,
Ø 上市A股的07年一季度总利润1300亿 预计年利润5000亿
Ø 上市A股总资产36000亿
Ø 资产收益率14%~15%
Ø 06年成交5.88万亿
Ø 06年印花税58亿
Ø 07年预计成交87716.85亿(前80个交易日)*3=24万亿
Ø 07年印花税120亿(已收的)+360亿(预计将要收的)=480亿
以上数据为市场资料统计得出。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06年的印花税收大概58亿,应小于资本收益的2%,而07年的印花税将可能提到A股资本收益的10%,如果再去除交易手续费,因为国内证券业的准入政策,禁止银证通继续申办(这是否涉及行政垄断本文暂不讨论),那么国内的交易成本和资本转手税赋就是世界罕见的了。
在逻辑上,动税率就是动产权,凭什么东西经过n次交易以后所有权就应当收归国有,这一点是明显违反物权神圣的宗旨的。
在功用上,收取印花税后交易双方得到什么服务,提高印花税收,难道还有服务的提高吗?即使有提高,这种提高具体是份内应当的,还是需要加高费率的,是否应当通过纳税人的允许,这也是问题。
在实际结果上看,提高税收本身必然导致交投的远期向淡,一个高点的市场,一个远期向淡的预期,本就很可能出现大跌的结果,更不用说再加上公布程序导致的公信丧失,所有的一切,必将导致市场的提前见顶,并加速下跌,这不是能够通过三两个所谓的社论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社论能够解决问题,共产主义早就实现了,还要好些。人民现在更多的看管理层怎么做,而不敢相信怎么说,这当中印花门事件是一个很总要的原因,相信即使过50年再回头看,这个印花门事件也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在实施结果上看,调税使整个印花税的收入,达到了500亿左右,这相当于GDP的千分之二,这样多的税收用到哪里去了,有没有透明的报告,能否清晰地反映每一分钱的最终流向,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同国有土地的出让金问题一样,逐渐会显现出来。
在没有完全明确流向以前,这些税收还是会参与分配,那么他们会分配到什么人手里呢,同税收分配直接相关的群体首先获益,他们在个人财富剧烈增长,股市却方向不明的时候手中的钱需要投资吧,投到什么方向呢?房地产,置业自然首当其冲。
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我们可以预见的结果,在前两个月,人们把房子卖了抵押了,想要进股市,所以房市的供给在增加,在综合地段供给的各种原因后,房价还不容易涨得太快。现在好了,人们认为股市方向不明了,需要把一部分资金撤出来,很可能进入房地市场,另一部分人因为税收的增加导致个人资产的增加,也同样可能往房地市场中去,于是我们最终将可能看到房地市场的需求会增加,二手供给会减少,这样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房市失去控制,再次上涨,最终会出现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倾向。这同我们的和谐社会的宗旨是南辕北辙的。
有错误怎么办,改正就好,但问题是怎么改,一个巴掌的问题,可能一个甜枣就可以解决,但如果打瘸了腿,一个甜枣就一定不能解决,如果想弄好了,就必须把腿接上。
新时代政府是什么,不应当也不会是官老爷吧,小平同志说,他是全国人民的儿子,所以政府也应当是全国人民的儿子,既然是儿子,做错事情不要紧,关键是要改过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不要仅仅看到自己的面子,更加应该看到我们党的神圣事业,更加应当看到人民的民生问题。
在政策的具体运作上,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在宏观调控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个传统,这个法宝同样适用。
在学术上,不要一味相信所谓的西方理论,某些建议的西方经济学者本身就别有用心,如果财政政策真的管用,怎么没有看到英美市场动用。其原因是他们自己也了解,财政政策美好预期的同时,还会有相反的可能存在,这是西方经济学本身缺乏坚实一贯的理论和数理架构所必然决定的事情。有些东西可以模拟,但如果模拟条件没有考虑完全,就很可能出现调控失败,在理论上这属于模拟前提的不完善所必然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