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味”(性味)是天然药物与食物的本质属性
“气味”(性味)是天然药物与食物的本质属性。然而,在食品生产及营养保健问题上,却对这一堪称民族瑰宝与科学上有重大发现的理念,一直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是无认识,时至今日也只是停留在现代科学所认识的营养成分及表征含量的指标与相应功能上。当然,测定饮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含量以及认识其功能,也有重大意义和一定参考价值。然而,含相同营养成分的本草植物,有的因含有不可食成分及若干未知成分,却只可药用。对此,人们却往往认识不足。
一种天然食物虽含现代科学所认定的若干营养成分,但含同质同量营养成分的食物并非就是同一物质。各种食物的区别也决不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所测定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为依据。天然的食或药都是以中医定义的“气味”相宜来补人机体之所需而泻其多余,从而增强人体对所缺营养成分的吸收与多余成分及废物的排泄。所谓“排毒养颜”,只说对了一定前提下的一半。若没有适宜的滋养,单纯的排毒,是养不了颜的。只有在补充了所需的同时又泻了多余(即“毒”之内涵),才能养生、养颜。
囿于现代西药学及营养学所称之营养成分的物质,既可用现代科技手段人工合成,也可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来萃取,故又有人造或半人造营养物质之分。近年来,有学者不仅称天然的本草及食物是“神造的”,而且还称“人造的”永远替代不了“神造的”。这既是现代人在高科技条件下,历经反思与再认识得出的答案,也是对中医“气味”内涵最直接、最突出与最形象的实质性表述。
从现代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看,至今也未把天然食物与本草的“气味”完全搞明白、弄清楚,至于何时能做到至今仍是一个谜。若对“气味”内涵,连我们自己至今都尚未充分认识,谈何让世界去分享。一旦有了认识并推而广之,那就势必给国人和人类健康带来福祉。
二、西药的“是药三分毒”与中医的“气味不宜三分毒”
本草被明确地分别赋予了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之义,毒的意义是专指攻邪。所谓“大毒”,是指含剧毒成分的本草,如轻粉、藤黄、巴豆、芫花、生附子、常山等之类,如常山能治疟疾,但却有引发呕吐的副作用,故在使用时须严格掌握,以防中毒;所谓“常毒”,是指那些在炮制后毒成分含量减轻,以及具大寒或大热、上升与下降峻猛之类的本草,如制附子,以及性寒的黄连、性热的干姜,升提的升麻、降气的苏子之类;所谓“小毒”,是指具温或凉,升降力度不峻猛之类的本草;所谓“无毒”,是指“气味”都为性平的本草。
两千多年前,在《黄帝内经·素问篇·脏气法时论》中就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其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本草不仅各有各的“气味”,且“气”与“味”又交错复杂。“气味”不同,其作用各异。总的来说,不同本草因所具“气味”不同,相应的寒热升降浮沉等作用及强度也大不一样。
性寒的本草,“味”不同作用不同。如性寒的黄连味苦,能清热燥湿,性寒的浮萍味辛,能疏解表热。“气”不同作用也不同,如味甘的胡桃肉性温,能温肾补气;味甘的栝楼性寒,能清热化痰。
本草的归经,是先人历经长期观察本草功效及其与脏腑经脉的关系,并结合五色五味及五行所属而总结出的理论。“五行”中的“五”,是把人体各部分及其与外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按五脏为中心归属为水、火、木、金、土五大类;“行”是指运行,每一类的运行都是在相生之中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寓有相生。只要其中有一类亢盛,就有损害作用,随即另一类就来对其制约。只有在这种制约基础上,才能有化生之机,可见相生相克,是维持机体本能相对平衡所不可缺的条件。
凡归属同类的事物,其间是纵向关系,凡归属不同类的事物,其间是横向关系;中医借用五行学说这种纵横交错关系,来说明人机体内外及其与外界环境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无论是大毒,还是常毒,本草只要用法妥当量适宜,都能起到祛邪扶正的治病效果。至于以“大毒”本草治病,必须十分强调指出,那是我们的祖先用无数的生命代价换来的极其珍贵的临床实证经验,因此,必须要百倍珍惜,进一步探索、发扬光大。对中医自身早已认定的有毒成分本草,决不是一经现代科技手段检测出毒性成分,就能被否定掉的。客观而求是地讲,现代医学对中医临床已探明的问题,本应是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加以说明,并为己所用,因为这样做,是一条既经济又实惠的捷径。
然而,现代医学却在尚未认识之前,反其道而行之,少数人竟武断地以若干这类本草把中医说成是不科学,国内少数连中医皮毛都不知的门外汉,仿佛是生活在一个半世纪前的时代,不认识中国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祖国医学,而要试图将其扼杀。问题的再现,既是对两种医学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不认识反映,也是不以实践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悲哀。
中医以毒药攻逐祛邪,以粮食充养,以水果助其养,以肉类益其养,以蔬菜充其养。其主食就是主食,副食就是副食,主食五谷是泛指粮食,其构成全是种子;任何主食与此不相符的饮食模式,都是有害的。以所食之物“气味”与人体的平衡、协调不相宜,就可以解读“毒”的内涵。因此,依本草的“气味”来正确地使用与综合运用本草,是祛病与养生的关键。
汉代医圣张仲景据此明确地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继之,唐代药王孙思邈又做出进一步的明断:“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并强调:“安身体,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后命药。”到了明代,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又十分形象地指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可见,人的所食之物不管是食用还是药食两用,都要与自身机体的阴阳平衡与协调所需相适宜。若不适宜,即使是食物也存在三分毒的问题。
药食两用本草尽管是两用,但因“气味”不同、偏性各异,并非皆人适宜。因此,所食之物,务必要因人而宜,否则,就与身为害,害则成疾,乃至不足以生存。可见,所食之物攸关人之命脉,其实质也是数千年反复验证了的病从口入的实质内涵。
病从口入,其由来已久、家喻户晓。现代医学通常用之强调注重食品卫生及个人卫生,而中医在未知致病菌前的本意,不仅是指要注重外在卫生,更重要的是指务必要根据自身体质所处的偏性状态或平衡状态,来选择“气味”适宜的饮食物。现在看来,在保证卫生条件的基础上,被人们忽视了的恰恰是所食之物的本质属性——“气味”,这一事关致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关键环节。
若把“是药三分毒”的警句,改作“气味”不宜三分毒,那就更能阐明中医“气味”的科学内涵,更能如实反映病从口入成因的实质。只要所食之物“气味”与量适宜,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与体有益而无任何副作用。当然,若所食之物“气味”与量不适宜,也产生副作用。
中医的药因是药食同源,所以,只要病证相符,就不存在“是药三分毒”的问题。然而,现代医学因其药与食的不同源性,因此,即使是在谨遵医嘱条件下,所服之药也依然存在“是药三分毒”的问题。这也是中西医的差异之一。
三、药食同源理应该食补就食补该药补就药补
食用“气味”与机体适宜的食物或药食两用本草,既是最好的食物也是最好的药。对中医而言,所谓的“药补不如食补”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的,当需要药补时,食补就不如药补。“补”是对人之所虚或偏的一种调节。因此,根据需要,该食补就食补,该药补就药补。只有这样才能说是理解了药食同源于“气味”的真正本意。
药食同源是中医独具的一大特征。然而,近年来,模仿西方国家保健食品,以人工合成或萃取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功能因子等为原料,制成了不少保健食品及饮料。食用添加这些营养成分制品而中毒的相关报道,在国内外都并不鲜见。这种把药食本不同源的西药中的化学合成营养元素,同源地作为成分添加到食品中来,一是将给人带来西药的药源性副作用问题,久而久之,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将显现,因此,务必不要盲目地模仿西方做法;二是人体缺什么就直接补什么,虽在初始时会有一定效果,但时间一长,就将减弱人体机能从饮食中吸收所缺营养成分的能力,就会造成对补充所缺营养成分的依赖,进一步降低对所缺营养成分的吸收功能。若不再直接供给或加量补充,就将导致进一步的缺乏。这与祖国医学调整改善人机体功能,调动自身对所缺营养成分的吸收能力,从而变缺为不缺是根本不同的。
四、只有从中医基础理论抓起才能振兴再创中医现代辉煌
学习借鉴他国经验,并做充分地比较、鉴别,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做了,才能顿悟到中医药宝库的价值及挖掘、开发的重大意义,才能认识到实现现代化所要改变的只是落后之处。承认落后决不等于一切都落后,中医是其基础理论与成效的继承、弘扬,和以现代科学水平及方法为动力的发展问题,不是以西医的规范、检测手段,来生搬硬套到中医,使中医误入"西医现代化"的轨道。这种让和尚念圣经,非但不认为是离奇反而竟冒出本土的佛经“是伪科学”,外来的圣经“是科学”的奇谈怪论。这种让和尚少念佛经多念圣经的“改造”性学习,迫使“佛经与圣经结合”,且接轨并轨,岂不是开天大的玩笑!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中医“规范化、现代化”,都是要把中医西医化的问题。如果是这样,中医就会被误为是无宝之库。我坚信中医作为尚为未被认识的人类生态医学,必将在21世纪成为主流。坚信历史上有西学东渐,未来必有东学西渐,人类必将在“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这是毫无疑义的。
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就是中医的重要内容,因此,万不可盲目地模仿与照搬西方,在此问题上,中国人务必要有自信力,做到科学地把握,以确保在卫生条件基础上的深层次食品安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
本文是《揭示病从口入奥秘中医将再创现代辉煌》讲座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