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当年作研究时,中国确实是一个“乡土中国”,一个“捆在土地上的中国”。在中国大地上,作为中国主要成分的乡村文化包含了中国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村民互助之风盛行,社会也非常的和谐,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那是一种在经济上低水平的和谐。随着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随着市场的基因不断地植入中国的乡村文明,似乎一切在改变着。我们看见的事实是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此之外,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事实,人们之间在不像以前那样彼此帮忙,邻里之间也不像以前好似一家。每个家庭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在中国乡村的大环境下,以市场的方式在运行着。
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存在着互助行为。这主要是基于乡村的自然经济形态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导致只有人们相互帮助才能够共渡难关。一家有事全村齐上的目的在于,总有一天帮助别人的人也会陷入麻烦,到那时他希望得到全村的人帮助。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逐渐地形成了村民的习惯,也就成为了中国乡村传统的文明。当市场的基因植入中国乡村之后,使这种互助行为为市场所替代成为了可能。因为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时需要发生资金上的成本,至少是时间成本。市场经济中,最为稀缺的恰为时间和金钱。人们经过权衡之后,用来参加“互助”这个制度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存在着相当大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如果想着部分时间或者金钱用于外出打工或者从事其他生产性的活动会有更大的收益。有了更多的生产性收益,作为家庭则可以独立的承担大部分的风险。这样就会使得不少人放弃了对于“互助”制度,而选择了以市场的方式进行替代。只要有一些人如是行为,就会有更多的人这样选择。因为“互助”制度的运行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必须有一定规模才足以抵御风险。一旦有人放弃互助制度,必然增加了其他选择互助制度的人的成本。从而开始选择替代的人的行为将产生羊群效应,其他人会效法。长此以往,互助制度存在的条件出现了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选择放弃互助制度。这时,互助制度也就彻底的走下了历史舞台。人们完全的走向了以市场替代互助的道路。城镇化是村民选择这一道路的催化剂。因为城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人口以工人的身份进入城镇的工厂。人们游离于城镇和农村之间,对于互助的制度的需求进一步的降低,在为互助制度付出代价之后,未必能够在相应的时候得到补偿,或者自己根本不需要这种补偿。
以市场替代互助,我们看见的是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民的福利水平似乎在不断提高,至少没有发生变化,然而还有大量的事实是我们看不见的。农民的福利水平真的提高了吗?以市场替代互助真的使农民有了保障吗?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化,然而农民区别于市民。市民在城市中生活,长期形成了一种市民的文化。在城市中,互助仅仅是道义上的偶尔的现象,而非一种可供人们选择用于分散风险的制度模式。但城市为了市民提供了一套制度,这套制度可以保障市民规避因意外的危险而造成的无法独立承担的风险,这就是社会保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化的确使得大量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成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他们为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何在?他们被迫放弃了以往互助的模式,却没有机会或者不能够选择市场的模式进行替代。这样看来,离开土地的农民成为了现有的二元社会结构下的规避风险的体系的“盲点”。与此同时,由于受城镇化的影响,市场基因植入乡村,留在农村的人们选择“互助”模式的条件也受到了动摇。所以,令人堪忧的是当农民,无论是在农村的还是离开农村的,当他们遇到无法独立承担的风险的时候何以依托?
在农民感到无力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政府。政府如何让农民有所依托这取决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解决留守农村的人的保障体系。中国的乡村存在着关于“互助”的历史基因。村民们放弃互助模式很重要的是由于,规模小了,平均承担的成本高了。因此政府要引导村民重建“互助”模式,为互助模式的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如此,既能解决农民无法独立承担风险的问题,又可缓解政府财政上的缺口。二是解决离开土地,在外打工的农民的规避风险的问题。既然这部分农民已经离开了土地,成为了新时期城镇的建设者,他们已经被迫的或者自愿的放弃了“互助”模式进行规避风险,政府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套以市场替代互助的制度安排,让他们在这举目无亲的城镇可以安心工作,让他们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中有所依托,这着实是政府的责任。
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存在着互助行为。这主要是基于乡村的自然经济形态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导致只有人们相互帮助才能够共渡难关。一家有事全村齐上的目的在于,总有一天帮助别人的人也会陷入麻烦,到那时他希望得到全村的人帮助。这样一种朴素的想法逐渐地形成了村民的习惯,也就成为了中国乡村传统的文明。当市场的基因植入中国乡村之后,使这种互助行为为市场所替代成为了可能。因为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时需要发生资金上的成本,至少是时间成本。市场经济中,最为稀缺的恰为时间和金钱。人们经过权衡之后,用来参加“互助”这个制度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存在着相当大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如果想着部分时间或者金钱用于外出打工或者从事其他生产性的活动会有更大的收益。有了更多的生产性收益,作为家庭则可以独立的承担大部分的风险。这样就会使得不少人放弃了对于“互助”制度,而选择了以市场的方式进行替代。只要有一些人如是行为,就会有更多的人这样选择。因为“互助”制度的运行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必须有一定规模才足以抵御风险。一旦有人放弃互助制度,必然增加了其他选择互助制度的人的成本。从而开始选择替代的人的行为将产生羊群效应,其他人会效法。长此以往,互助制度存在的条件出现了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选择放弃互助制度。这时,互助制度也就彻底的走下了历史舞台。人们完全的走向了以市场替代互助的道路。城镇化是村民选择这一道路的催化剂。因为城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人口以工人的身份进入城镇的工厂。人们游离于城镇和农村之间,对于互助的制度的需求进一步的降低,在为互助制度付出代价之后,未必能够在相应的时候得到补偿,或者自己根本不需要这种补偿。
以市场替代互助,我们看见的是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民的福利水平似乎在不断提高,至少没有发生变化,然而还有大量的事实是我们看不见的。农民的福利水平真的提高了吗?以市场替代互助真的使农民有了保障吗?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化,然而农民区别于市民。市民在城市中生活,长期形成了一种市民的文化。在城市中,互助仅仅是道义上的偶尔的现象,而非一种可供人们选择用于分散风险的制度模式。但城市为了市民提供了一套制度,这套制度可以保障市民规避因意外的危险而造成的无法独立承担的风险,这就是社会保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化的确使得大量的农民离开了土地,成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他们为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何在?他们被迫放弃了以往互助的模式,却没有机会或者不能够选择市场的模式进行替代。这样看来,离开土地的农民成为了现有的二元社会结构下的规避风险的体系的“盲点”。与此同时,由于受城镇化的影响,市场基因植入乡村,留在农村的人们选择“互助”模式的条件也受到了动摇。所以,令人堪忧的是当农民,无论是在农村的还是离开农村的,当他们遇到无法独立承担的风险的时候何以依托?
在农民感到无力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政府。政府如何让农民有所依托这取决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解决留守农村的人的保障体系。中国的乡村存在着关于“互助”的历史基因。村民们放弃互助模式很重要的是由于,规模小了,平均承担的成本高了。因此政府要引导村民重建“互助”模式,为互助模式的运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如此,既能解决农民无法独立承担风险的问题,又可缓解政府财政上的缺口。二是解决离开土地,在外打工的农民的规避风险的问题。既然这部分农民已经离开了土地,成为了新时期城镇的建设者,他们已经被迫的或者自愿的放弃了“互助”模式进行规避风险,政府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套以市场替代互助的制度安排,让他们在这举目无亲的城镇可以安心工作,让他们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中有所依托,这着实是政府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