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前些年新闻媒体有过“红顶商人”的抨击吧,当时社会各界讨论得沸沸扬扬的。“红顶商人”,本是是讲清末大商人胡雪岩的,说他打着官府的旗号,赚取了大把大把的银子,是说他是带着红顶的商人。那个时候,2002年吧,媒体公开报露了全国各地存在的“红顶商人”现象,其中特别将矛头指向了安徽芜湖。当时所说的“红顶商人”有二种情况,其中主要是指党政领导主动担任当地骨干企业主要领导,以示重视当地的“经济命脉”。媒体所指的是芜湖,也就是我所在的这个城市,所谓的“红顶商人”主要是指主要领导在奇瑞公司里任职。现在中央政府、行业内和社会各界对奇瑞是认可了,但当初不行,困难很大。
记得在奇瑞才上项目时,我还在市委宣传部工作,陪省委宣传部的一个副部长去看奇瑞,当时芜湖人还不懂得大的工业项目的意义,只是感觉要上一个轿车项目,就是大,一个车间要有足球场那么大。那位副部长对这个项目就表示怀疑。当时负责项目筹备的领导只有三十六、七八岁,我听他回答副部长的质询,也有点底气不足,说是寄希望于国家的保护(现在这位当年三十六七八岁的领导已担任市政府的副市长了)。这是当初人们观察奇瑞的主要心态,也就是说当时奇瑞的发展缺乏信心和方向,很困难,可这么一档子事,就在这位主要负责领导的亲自掌握下,办成了,中国因此有了一个民族品牌,这应是有功啊!可是,从体制上制度上和某些风气上,这样的“红顶商人”没有普遍意义,舆论和社会各界也不认可。芜湖人都知道这位领导、“红顶商人”为了奇瑞殚精竭虑、夙夜在车,却从不在公司拿报酬,可这只“贤人”现象,没有体制上制度上的意义。后来中央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这么一件事,我当时就有一个想法,不同于媒体和社会主流的意见。就是从这件事,我看建国以来的执政方式,有一个也算是突出问题吧,就是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集中在机关、官场。一个有本事的人,要实现它造福国家人民的抱负,最安全的路是进机关,从当媳妇开始,熬成婆婆,而你如果是一个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的话,你基本上就定型了,市长、省长是排不到你的。看看中国各城市的市长、市委书记的履历,成长的起步阶段或者主要阶段都是在机关度过的,或者有做教师的经,从教师队伍里选调,从机关的科员、科长、处长提拔上来,然后外放锻炼,然后正式进入政务类公务员行列,市长、省长以及那些政务类公务员都是大这里排出来的,基本上是从这里选拔出来的,比例很大,好像只有武汉的一位副市长在任职前有国有大企业从业经历。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进了机关,才可以官场,不进机关,你在社会上,事做得再好,企业做得再出色,也不可能有进官场,充其量进人大、政协,算是对你的一个肯定。这就怪了,一个政府应是全民的政府,是社会的政府,可它的当家人选却不是面向全民的,不是面向社会的,而是面向机关的,这是不是涉及执政方式的问题?所以“红顶商人”,对他个人而言,我想是一个很难的选择。对他实现抱负来说,他需要企业家的舞台、社会财富创造者的舞台,对保证实现自己的抱负来说,他需要一个建设发展城市的政治的、社会发展的舞台!!!可现实的体制只能择一而从,这就是他的困境艰难,他“红顶商人”的尴尬,这也是当时主流媒体、社会各界真正不理解的地方。事后一次,这位领导在全委会上谈如何正确对待媒体监督,谈得很生动很深刻。也许是我夸口,从当初到如今,能读懂或者说这番读懂的,只有我一个人!
我说了这么多话,是表明我的一个态度,我支持芜湖“红顶商人”是要深入研究芜湖的这个现象,把它提到改革改善执政党执政方式的角度来研究它。但有人做文章做得实在,做出拍马屁的功夫,这才切入今天我讲的正题。有一次这位市委领导到某县考察,亲临一个建设工地,只见建设工地的高层建筑自上而下披挂一大幅标语:“热烈欢迎奇瑞轿车之父***光临我县调研考察”,这么一段话我记得不大清楚了,可“奇瑞轿车之父”是正宗原版,不错的。现在自忖,在官场20年亲眼目睹这么一档子事,也是没白混一场。我心眼里也是赞成“奇瑞轿车之父”的,可以让我在光天化日的说出来挂出来,我没有这个功夫。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我们所说的“拍马”理解有误区。
先说说什么是拍马,说说它的本义。这个词最早应是从元朝开始的,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夸他的马好。一方面是蒙古人对马钟爱有加,另一方面马也是他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夸他的马就等于是夸他。下级见到了上司,往往要对上司的马夸赞几句,一边拍着上司的马背一边用尽天下最美的词夸赞这匹马,什么“膘肥体壮”,什么“鬃长毛亮”,什么“追风赶月”,什么“踏雪无痕”……总之是要把上司的马夸成是宝马良驹。看到了吧,这就是拍马,它的最早的意思,没有什么肮脏的内涵。后来汉人用自由的想象把“拍马”逐渐演绎成了“拍马屁”,就足见是外行了,既不符合逻辑也没有事实依据。再后来,拍马让人们所不齿,似乎那都是些小人们下三烂的所为。其实这是传统观念对溜须拍马者的不公待遇。从广义人生观来说,溜须拍马与正直诚实都是一种活法,只是处世的原则不同而已
庄子曰:“盗亦有道。”以此类推,官场亦有道,当官亦有法,即拍马,这是一种待上之法,这应当是基本功,最好的定义是揣摩上意,投其所好,说得好听受众一点的,叫做领导上级精神实质。一个人为天下为社会如此,是值得赞许的,为个人一已私利如此才是受鄙夷的。
第一个待上有道,拍马有术,值得称道的是商鞅。
商鞅是历史上的有名的改革家,可以说没有商鞅变法,秦统一中国还要奋斗许多年。可是商鞅并不是骨子里的改革家,没有什么政治理想,只是一个想当官的人。、
当他来秦国时,秦孝公雄心勃勃地想要重振祖先的霸业,收复失去的国土,商鞅为了求官,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见,向孝公进言,以此当敲门砖,谋个官位。第一次,他向
孝公大谈帝王之道,讲传说中的尧、舜这些帝王如何与百姓同甘共苫,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动化了百姓,结果孝公听着听着睡着了,一一句也没听他的,事后还责备景监说:“你的那个客人,只会说一些大话来欺入,不值得一用”。第二次商鞅向孝公讲夏、商、周三朝的治国之道,可还是不符合孝公的心意。第三次,商鞅摸透了孝公的心思,专门谈春秋五霸以武力强国的道理,这次谈得比较投机。当商鞅再一次向秦孝公进言时,秦孝公听入了迷,不由得一次以一次将坐席向前移,一连说了好几天也没有听够。看,这就是商鞅,像一个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货担里什么都有,你要什么,买什么,他就卖什么,卖不出的货物他就收起来,商鞅终于被秦孝公所重用,他便大行变法,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所以拍马也是有等级的,大的拍马家,根据官场上的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气候,变换着自己的主张、倾向,因而总能春风得意,但大多数是一些官场人物的另类拍马,这个,明天我来讲一个认人为父和哭泪得官的事。
记得在奇瑞才上项目时,我还在市委宣传部工作,陪省委宣传部的一个副部长去看奇瑞,当时芜湖人还不懂得大的工业项目的意义,只是感觉要上一个轿车项目,就是大,一个车间要有足球场那么大。那位副部长对这个项目就表示怀疑。当时负责项目筹备的领导只有三十六、七八岁,我听他回答副部长的质询,也有点底气不足,说是寄希望于国家的保护(现在这位当年三十六七八岁的领导已担任市政府的副市长了)。这是当初人们观察奇瑞的主要心态,也就是说当时奇瑞的发展缺乏信心和方向,很困难,可这么一档子事,就在这位主要负责领导的亲自掌握下,办成了,中国因此有了一个民族品牌,这应是有功啊!可是,从体制上制度上和某些风气上,这样的“红顶商人”没有普遍意义,舆论和社会各界也不认可。芜湖人都知道这位领导、“红顶商人”为了奇瑞殚精竭虑、夙夜在车,却从不在公司拿报酬,可这只“贤人”现象,没有体制上制度上的意义。后来中央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这么一件事,我当时就有一个想法,不同于媒体和社会主流的意见。就是从这件事,我看建国以来的执政方式,有一个也算是突出问题吧,就是有本事有能力的人,都集中在机关、官场。一个有本事的人,要实现它造福国家人民的抱负,最安全的路是进机关,从当媳妇开始,熬成婆婆,而你如果是一个创业成功的企业家的话,你基本上就定型了,市长、省长是排不到你的。看看中国各城市的市长、市委书记的履历,成长的起步阶段或者主要阶段都是在机关度过的,或者有做教师的经,从教师队伍里选调,从机关的科员、科长、处长提拔上来,然后外放锻炼,然后正式进入政务类公务员行列,市长、省长以及那些政务类公务员都是大这里排出来的,基本上是从这里选拔出来的,比例很大,好像只有武汉的一位副市长在任职前有国有大企业从业经历。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进了机关,才可以官场,不进机关,你在社会上,事做得再好,企业做得再出色,也不可能有进官场,充其量进人大、政协,算是对你的一个肯定。这就怪了,一个政府应是全民的政府,是社会的政府,可它的当家人选却不是面向全民的,不是面向社会的,而是面向机关的,这是不是涉及执政方式的问题?所以“红顶商人”,对他个人而言,我想是一个很难的选择。对他实现抱负来说,他需要企业家的舞台、社会财富创造者的舞台,对保证实现自己的抱负来说,他需要一个建设发展城市的政治的、社会发展的舞台!!!可现实的体制只能择一而从,这就是他的困境艰难,他“红顶商人”的尴尬,这也是当时主流媒体、社会各界真正不理解的地方。事后一次,这位领导在全委会上谈如何正确对待媒体监督,谈得很生动很深刻。也许是我夸口,从当初到如今,能读懂或者说这番读懂的,只有我一个人!
我说了这么多话,是表明我的一个态度,我支持芜湖“红顶商人”是要深入研究芜湖的这个现象,把它提到改革改善执政党执政方式的角度来研究它。但有人做文章做得实在,做出拍马屁的功夫,这才切入今天我讲的正题。有一次这位市委领导到某县考察,亲临一个建设工地,只见建设工地的高层建筑自上而下披挂一大幅标语:“热烈欢迎奇瑞轿车之父***光临我县调研考察”,这么一段话我记得不大清楚了,可“奇瑞轿车之父”是正宗原版,不错的。现在自忖,在官场20年亲眼目睹这么一档子事,也是没白混一场。我心眼里也是赞成“奇瑞轿车之父”的,可以让我在光天化日的说出来挂出来,我没有这个功夫。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我们所说的“拍马”理解有误区。
先说说什么是拍马,说说它的本义。这个词最早应是从元朝开始的,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夸他的马好。一方面是蒙古人对马钟爱有加,另一方面马也是他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夸他的马就等于是夸他。下级见到了上司,往往要对上司的马夸赞几句,一边拍着上司的马背一边用尽天下最美的词夸赞这匹马,什么“膘肥体壮”,什么“鬃长毛亮”,什么“追风赶月”,什么“踏雪无痕”……总之是要把上司的马夸成是宝马良驹。看到了吧,这就是拍马,它的最早的意思,没有什么肮脏的内涵。后来汉人用自由的想象把“拍马”逐渐演绎成了“拍马屁”,就足见是外行了,既不符合逻辑也没有事实依据。再后来,拍马让人们所不齿,似乎那都是些小人们下三烂的所为。其实这是传统观念对溜须拍马者的不公待遇。从广义人生观来说,溜须拍马与正直诚实都是一种活法,只是处世的原则不同而已
庄子曰:“盗亦有道。”以此类推,官场亦有道,当官亦有法,即拍马,这是一种待上之法,这应当是基本功,最好的定义是揣摩上意,投其所好,说得好听受众一点的,叫做领导上级精神实质。一个人为天下为社会如此,是值得赞许的,为个人一已私利如此才是受鄙夷的。
第一个待上有道,拍马有术,值得称道的是商鞅。
商鞅是历史上的有名的改革家,可以说没有商鞅变法,秦统一中国还要奋斗许多年。可是商鞅并不是骨子里的改革家,没有什么政治理想,只是一个想当官的人。、
当他来秦国时,秦孝公雄心勃勃地想要重振祖先的霸业,收复失去的国土,商鞅为了求官,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见,向孝公进言,以此当敲门砖,谋个官位。第一次,他向
孝公大谈帝王之道,讲传说中的尧、舜这些帝王如何与百姓同甘共苫,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动化了百姓,结果孝公听着听着睡着了,一一句也没听他的,事后还责备景监说:“你的那个客人,只会说一些大话来欺入,不值得一用”。第二次商鞅向孝公讲夏、商、周三朝的治国之道,可还是不符合孝公的心意。第三次,商鞅摸透了孝公的心思,专门谈春秋五霸以武力强国的道理,这次谈得比较投机。当商鞅再一次向秦孝公进言时,秦孝公听入了迷,不由得一次以一次将坐席向前移,一连说了好几天也没有听够。看,这就是商鞅,像一个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货担里什么都有,你要什么,买什么,他就卖什么,卖不出的货物他就收起来,商鞅终于被秦孝公所重用,他便大行变法,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所以拍马也是有等级的,大的拍马家,根据官场上的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气候,变换着自己的主张、倾向,因而总能春风得意,但大多数是一些官场人物的另类拍马,这个,明天我来讲一个认人为父和哭泪得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