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托市”,管理层是“有功”还是“有过”?


  无论是中国的经济专家还是外国的像罗杰斯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他们都曾说过,中国股市已是“大牛市”格局,“大牛市”已降临中国。然而,就当人们为中国有这样的“大牛市”而高兴,还为之趋之若鹜时,管理层为消除股市里的“泡沫”对股市打出了“组合拳”、“印花税”的调控措施。

  可是,令管理层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中国股市的“牛劲”实际上并不大。当印花税政策出手后,中国股市也就应声而倒,连连下跌。

  也就在这时,中国的经济学专家以及像罗杰斯这样的全球经济界大师级人物又出来说,中国股市的“牛市格局”从长期来看是未变的,人们也不必惊慌。当然,他们还用了种种理由,比如,像慢长快跌是牛市的“特征”等等来分析中国股市的“牛气”依然存在。

  然而,“不争气”的中国股市却没有应专家的“好言”而重新表现出“牛气”来。它照样是我行我素,照样的是以“震荡”、“下跌”的行情在行走着,其交易额也由原来的3千多亿元缩小到“千亿元”以内。

  也就在此时,有人发出了中国股市已由“快牛”变成了“慢熊”的论断。当然,此种论断究竟是否正确,笔者不好妄加评论。但是,如果我们从管理层的“救市”行动去分析,那么,我们是否就可知这个论断的正确与否了的呢?

  7月12日《腾讯网》上的一篇《新基金发行望开闸750亿资金本月将杀入股市》的新闻,就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管理层用“基金救市”的过程。

  文中说:“5.30”大跌后,4只新基金同时获批发行,规模均在100亿元上下。6月底至今,证监会又相继批准了三家创新型基金:国投瑞银瑞福分级基金、工银瑞信红利股票型基金、大成优选股票型基金,单只规模则缩小到50亿~60亿元。

  7月9日,国内首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在工行正式发行。据悉,3只创新型基金的募集上限均为50~60亿份,以高者计,3只新基金有望为股市带来近180亿元的流动资金。7月中旬以前,包括海富通精选基金、德盛精选基金股票基金、万家和谐基金以及益民红利成长4只基金将陆续进行拆分,规模上限分别为80亿、100亿、50亿和40亿元。加上即将获批新发的三支新基金300亿的资金。初步估计,7月份将有750亿新增资金进入股市,这无疑给成交量急剧萎缩的市场带来一剂“强心针”。上海某基金公司人士说的,基金发行已成为监管部门的调控手段,遵循“牛市暂停、熊市恢复”的规律。

  大家看了上文介绍的管理层用基金救市的经过后,会作如何感想呢?还会以为中国的股市依然是“牛市”还没进入“熊市”吗?笔者以为,上海某基金公司人士说的基金发行遵循“牛市暂停、熊市恢复”的规律非常正确。也就是说中国的股市已进入“熊市”,如果不是进入熊市,管理层又何必要用发行基金的方式来救市呢?这不是“不打自招”的么?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举动又有谁会看不清楚的呢?

  也许有人会强辩,发行基金是管理层的调控手段,目的是让人们树立价值投资的理念。可是,人们不知想过没有,基金发行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那些基金的资金还不是进入股市,还不是用来炒作股市的吗?当然,这里最大的区别就是基金是由专业人士来帮基民炒股,其收益是固定的,每年只有6.06%的基准收益率;而由股民自己来操作的股票就不一样了,其收益率肯定是远远大于每年6.06%的基金收益率的。但这对贫穷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操作股票当然是自己最好的选择了。

  试想,一个股市,不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如果没有短线炒作,股指是如何涨上去的?又如何有爆涨爆跌的呢?而这种现象不仅中国有,美国有、日本有、印度也有。这不就又说明一个问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这样成熟的股市里,炒股是一种常态,而并非特殊情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进行价值投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做长线,那么,我们又何必去建立股市,进行股票交易呢?我们的企业完全可以像发行债券那样直接发行股票,这样难道不也可以进行价值投资的吗?而且,这种没有市场交易的股票投资,也不存在什么泡沫、恶庄、违规等事件的发生。

  可是,人们却没有这样去做。我们知道,从国外到国内,对股票的投资都是采用股市的方式来进行。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股市本身就是允许有价格波动的,这种波动有市场因素的作用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当然,人们将这种人为因素造成的价格波动,称之为炒股。而为了防止恶意炒作等违规事件的发生,规定炒股者必须在规则范围内进行炒作,要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

  可以想像,由于中国股市的游戏规则存在很多漏洞,所以,股民的炒作一度让股市处于失控状态。这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层对股市缺乏未雨绸缪的经营理念,对中国股市的前景也估计不足,所以,当中国股市出现前所未有的涨势之时,管理层对如何控制股市的涨势却束手无策。在对中国股市没有做出正确判断的情况下,贸然使出了印花税,致使一个人气十分旺盛的中国股市由牛市变成了熊市。人们不禁会问?这究竟是谁之过?谁应当为之负责?

  如今,管理层批准新基金发行上市,这一举措从面上说是为了转变人们价值投资的观念,而实际上却是为了救市,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当然,人们也会问?管理层的这一做法究竟是“有功”还是“有过”呢?其实,这毋须笔者多言,明眼人一看便知的。

  龚玉环

  2007年7月14日

  http://finance.qq.com/a/20070712/000260.htm